一个孩子画了一张自己很满意的画,他兴冲冲地拿着画跑到妈妈面前问:“妈妈,我画得怎么样?”母亲看都没有看就随口答道:“挺好的。”孩子立即生气地答道:“好什么呀,你根本看都没看,就说我画得好。”
近日,心理专家杨谨在《现代教育报•家长[微博]周刊》“现代教育大讲堂”中与家长交流时强调指出,当下的父母总是有很多工作和家务要忙,有时难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敷衍了事。但孩子却能非常准确地辨别出,父母是在敷衍自己,还是真诚地在与自己进行沟通。杨谨建议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或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应尽量停下手中的事情,蹲下身子,认真聆听孩子的话,真诚地与孩子沟通。
面对面坐下最有效
有不少家长常感叹很难与孩子相处,和孩子说不到两句就会莫名其妙地爆发一场“战争”,要不然就是找不到共同话题,甚至无言以对。在杨谨看来,要和孩子相处却很简单,面对面坐下是与孩子沟通最有效的办法,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和子女才能畅所欲言。“既然你想沟通,想通过聊天了解孩子,或者建立一种亲子沟通的形式,那就请放下你手中干不完的事情,认真和孩子交流。”
“热恋中男女总是喜欢看着对方的眼睛,轻声细语地交流;而在夫妻争吵的过程中,却很少会互相注视对方,很多都是转过身、扭过头,并没有真正做到有效的沟通。”杨谨认为和孩子沟通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的举止非常重要,这常常关系到家长给孩子的印象是好是坏。关于这一问题,杨谨给父母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父母最好能同孩子并排坐着聊天,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当家长和孩子处于平等的位置时,孩子便会觉得这样更像朋友间的聊天而不是训话。如果需要眼神交流,家长不妨侧身看着孩子的眼睛,这样就能给孩子以平等感、安全感。在谈话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姿势,不要做一些有不尊重含义的举动,如东张西望、看手机等。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与生俱来就带着一些天赋,也许是艺术天赋,也许是对数字敏感,也许是音乐天赋……但这些天赋都要靠家长帮助孩子去发掘,都需要家长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杨谨说:“并不是非得要走上我们家长设计好的那条路,有的时候,我们设计的孩子,不如孩子自己发展的好。”
有一次,杨谨计划了很久,咬牙买了昂贵的票,准备带儿子去看国外大马戏团的演出。当她与儿子在喧闹的看台就座,演出马上就要开始的时候,儿子却开始又哭又闹,吵着要回家。当时,杨谨责怪儿子“太不乖了”。可是事后她从心理学的角度仔细分析,却发现是自己错了。她解释道:“孩子的心思很单纯,也许他只是觉得演出现场很吵,加上看到很多穿着奇怪衣服跳来跳去的人,就像看到了小怪物,很害怕,所以才急切地想要回家而已。”
父母都喜欢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家宝宝真乖,真听话。”在中国传统育儿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会把“乖”与“不乖”作为评定孩子好坏与否的标准。但杨谨分析认为,父母觉得孩子不乖更多的是他们自身的观念问题,这些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如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没钱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多赚点钱。父母自身未能实现的愿望会披上对孩子殷切希望的美丽外衣进而转化成对孩子行为的干涉和控制,并最终让一个个小天使变成了小“恶魔”。
在杨谨看来,孩子“乖不乖”并非那么重要,也许“不乖”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见,思维更为活跃,比起那些“乖孩子”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力。因此父母不要拿着“育儿计划”来核对孩子的成长情况,更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快乐地成长。
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在讲座现场的互动环节中,杨谨曾尝试邀请一位小女孩上台进行互动展示,但是小姑娘却始终不肯上台。看到这种情况,杨谨笑着对小女孩说:“小姑娘如果你真的不想上来的话,你可以表达出来,阿姨会尊重你的选择的。”最终小女孩没有上台参与互动,杨谨则对自己的应对方式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家长应当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给孩子表达的空间和自由。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电梯或公园里见到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求孩子向陌生人打招呼,而孩子却不愿意。“孩子不和陌生人打招呼,很多家长就认为孩子没有礼貌,自己会有一种愧疚感,但此时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感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孩子看到生人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因为此时孩子与外界的安全感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而家长在这个时候强迫孩子与外界打交道,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不打招呼,他觉得父母会责怪他;去打招呼,又违背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久而久之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针对这种状况,杨谨认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具体做法是家长要经常跟周围的人打招呼、聊天,并让孩子呆在身边通过观察去学习妈妈是怎样跟邻居打招呼的,爸爸是怎样跟朋友去交谈的……通过家人的带动,可能第十次、第十一次,孩子就会主动喊出“阿姨好”这样的问候了。
在杨谨看来,孩子的心智就像一个破土自然而发的小芽,只要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它就会自己破土而出。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不要用强硬的命令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给孩子独立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权利与自由。同时,尊重孩子对家庭事务的‘知情权’,告诉孩子家庭的一些变化。而最重要的是要记得随时蹲下身,因为只有蹲下身,才能和孩子保持同样的视野,才能看到孩子所看到的画面,才能与孩子平等地对话。”
提问专家:
如何让孩子学会作选择?
家长可以和孩子比赛完成一件事情,如比赛谁先把鞋穿好出门,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扮演妈妈来照顾家长。也可以在带孩子去拜访亲戚家之前征求孩子的意见。“张阿姨给我们发出邀请到她家玩,你想不想去?”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给孩子一个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像学会飞的小鸟一样,渴望独立作决定并获得尊重。所以此时父母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们的正当选择。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的反应要“慢半拍”,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杨谨)
□ 文/本报记者 滑经纬(《现代教育报•家长周刊》)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