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滨滨分享:构建生命成长的课堂(组图)(2)

2013年12月01日14:20  新浪教育 微博   

  这节课并没有翻译,分析,但学生通过“变异”这一学习方式,充满乐趣的探究了记叙与议论的完美结合,以及行文脉络丝丝相扣的意趣。这隐含着我的另一种教育理念,即课堂教学应把学科知识趣味化。

  由最初单一的教师“变异”到后来的学生“变异”。现代的学生对“趣”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他们要求教师用渊博的知识吸引他们,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变易教学策略的应用促进师与生的互动,生成“有趣”课堂,转知为智,使课堂如原野般呈现出千般面貌,万般精彩,而最终转化为“有效教学”。

图示图示

  (二)、“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结合促进教与学的互动,生成“有效”课堂

  “有趣课堂”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达到“有效课堂”的手段,“有效”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在“现实课堂”,因时间、场地、互动方式等多种原因很难做到,真正的“面向全体”。从2008年3月我承担、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的实验,延续至今,坚持“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的“双课堂”教学,以弥补“现实课堂”的缺陷。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对象是有限的,甚至只集中出现在“愿意”回答问题的某些同学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别说“有效、高效”,就算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我迫切的需要改变,而就在此时我接触到了以网络为介质的“虚拟课堂”。在“选修模块一”的教学实践中,“有效课堂”是建立在“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问题、疑惑、争鸣、反馈”的基础上,建立在“教与学的价值互动”、“教与学的情感互动”与 “教与学的认知互动”的过程中的。

  1、“双课堂”中教师的成长,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

  1)教学设计由“凝固”到“动态”

  心然:《高祖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

  《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这是学生在刚进入《鸿门宴》学习时,发的名为“一个鸿门宴一千种写法”的主题帖,学生对这个主题异常兴奋,他们没想到就连司马迁对“鸿门宴”这个故事也还是有不同写法的,仅一天这个帖子吸引了28个回帖。实际上,在“《史记》选修”这部分中,我们最初设计学生至少要阅读《孟尝君列传》《魏公子列传》《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列传》《报任安书》六篇文章,但这个帖子让我们的设计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利用这个主题贴,我相继发了《留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中有关“鸿门宴”的内容,结果学生兴趣更浓了,自觉地找来了这两篇全文,在“虚拟教室”中热烈的讨论起来,一气发了43个回帖。这种基于学生的兴趣教学设计使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弥漫着愉悦的互动氛围。

  由于“虚拟教室”超时空的特点,学生往往要先于教师“行动”,换句话说是学生“走在前”,而教师是“想在前”。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必然要不断融入学生学习内容,呈现出由“凝固”到“动态”的变化。这在以往教学设计中是从没有过的,我们的下一节“现实课堂”总要随着学生的即时学习的内容而调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生成以学生的思考、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的“有效”课堂。

  2)教学模式由“讲授”到“实践”

  在进行《鸿门宴》教学时,学生发了这样一个帖子:“‘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中省略号用得精妙,它把项羽不等刘邦诡辩说完,就急不可待地把帮助自己的告密人出卖给刘邦的愚蠢刻画无遗,展示了项羽政治上的幼稚。这里不加省略号, 文意上本也是可以通的, 但逊色多了。”

  说实话,在必修教学中,我从没注意过这个小小的省略号,更没想过省略号在这的特殊意义,而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生成的这一新资源,成为我“现实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现实课堂”中,我们没从情节、人物入手,而是从这省略号切入,“抽丝剥茧”般直捣“内核”,课堂上反对、认同、不解、赞赏、批驳的声音延续到“虚拟课堂”,甚至在选修结束时的论文提交中,有学生以此为出发点,写了一篇有关“教材删改”的论文。正是由于“虚拟课堂”的随时切入,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因此必然由“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向“实践先行的改进模式”转变。如图:

  自读质疑——精读评议——导引点拨——导情设境——理性加工——举一反三

图示图示

  通过对“双课堂”的有效整合,生发出具有活力与弹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这种变化或许是被动,甚至痛苦的,但起到了“有效、高效”的作用。

  2、“双课堂”中学生的成长,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

  在这次选修过程中,学生的成长主要是在“双课堂”的互动中凸显出的一种“学习状态的变化”。

  1)自由选择→自觉投入→自主建构

  苏谊泽同学原是我班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文科学习既无基础,又无兴趣,尤其对学习文言文感到很苦恼,所以在“虚拟课堂”上他的第一个帖子纯粹从他的兴趣出发,把《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的出处介绍给大家。与其他同学的帖子比“含金量”并不是很高,但同学们给与了他很大的热情,先后有15个回帖,这给苏谊泽同学极大地鼓舞,他自觉投入的热情愈加高涨。在学习《鸿门宴》的过程中他发了一个主题帖:“范增对项庄说‘若属皆且为所虏’,结尾处又说‘吾属今为之虏矣’,为什么范增之前用‘若属’,后用‘吾属’,大家怎么理解?”这是一个“热门贴”同学们回帖数达到55个,点击量则高达315次,在和同学的互动交流中,苏谊泽同学也生成了新的内容:“我十分赞同林四维看法,范增第一次说‘你们’是为了使项庄更好的完成任务,所以才强调你们都会被他俘虏。我还觉得范增第二次说‘我们’的时候,还略微带点埋怨,但仍怀着点滴的希望,希望能惊醒无知的项羽意识这一切,挽救局面。”

  由“自由选择”选修内容,到“自觉投入”提出问题,最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总共经历了27个帖子,但这不仅仅停留在解决他的问题上,“虚拟课堂”的开放特点又给其他同学继续提供思考与辩论的平台。在此仅举苏谊泽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就清晰的看到“学习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其“有效”学习也不言而喻。

  2)被动→主动→互动

  “虚拟课堂”为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学习开辟了平台,而且这种“主动”不仅等留在表面。在“专题选修问卷调查”中,学生描述了自己的学习期待:“读史使人‘明志’,虽然也可以自读,但我想通过老师的帮助,应该有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志向’。”从学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史传学习”的希望,即希望通过阅读学习产生的一种心灵愉悦、执著进取的美好体验。还有学生提到:“希望老师训练古文阅读能力而不是做题能力。”学生在这里所说的“做题能力”就是指“应试能力”,他们不满足只停留在“应试”层面,而对“为何而学”有着深刻清醒的反思,这些对学习期待的描述恰恰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深层体现,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对教师的期待。

  我们帖子性质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共有主题帖23个,教师总共发了5个帖子,其中1个帖子是电子课文。2个帖子是投票帖,1个帖子是引导学生的帖子,还有1个是资料帖,18个主题帖均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帖子。从回帖的特点看,出现大量“引用贴”,这是学生之间学习互动的标志之一。以上文谈到的苏谊泽的主题帖为例,55个回帖中,引用贴是30个,占回帖的比例高达54.55%。这说明,学生已感受到了在“虚拟课堂”中的生生互动的乐趣。

  同行是这么评价我的选修教学的: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实际上,教师要有比“传递智慧”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先“激活”学生思维。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是无处不在的。这也证明了“虚拟课堂”在语文课中的价值,在“新课程”的推进中,“现实课堂”是主阵地,但决不仅仅就这一块,张老师把这两个课堂很好的整合在一起,给学生更好的创造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