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滨滨分享:构建生命成长的课堂(组图)(3)

2013年12月01日14:20  新浪教育 微博   

  随后我们又进行了“中国新诗百年”等“双课堂”教学实践,最终把“虚拟课堂”引入到我们的必修教学,并成为我们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双课堂”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赏鉴他人,自由成长。

  (三)、“教研引领 同伴互助”促进个人成长,形成“有风格”的课堂

  “思考”是我的人生乐趣,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有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为此,人必须提高自己,努力好好地思想,而这就是道德的原则。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说“万物皆备于我”,都是由人的、自己的视野来看这个世界、把握这个世界。将世界还给人,将人还给他自己。这是教育的本质精神,也是思考的本源。所以我喜欢研究,不带任何负担,怀着轻松的心态,从中探询思考的乐趣。

  从2002年至今,我全心投入的教科研课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微博]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二是北京市教育学会承担的“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项目;三是主持北京教育学会课题“当代新诗三十年”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些课题在我个人的专业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持续了6年,贯穿我的初高中教学,王俊英教授严谨的研究态度,高屋建瓴的指导,对研究内容的透彻理解与认知,让我别开生面,使我的教育视野不仅停留在广度上,更关注逻辑深度,并亲身实践了从开题到结题的整个程序,为我今后的教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带来了很多机会和荣誉,但确实很苦。我觉得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最难的不是理论的理解,不是教学的实践,而是“坚持”本身。在这6年中,总共进行了25次理论研讨和示范研讨课,最近在北四环北京市教科院,其余在海淀区、通州、房山、燕山、门头沟、怀柔等较远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12月的一次学习,大雪过后,我和同组老师一起去房山参加活动,一路上,走了3个多小时,最后没车,连摩的都坐了,为了回来上下午课,中午没在房山一中吃,坐长途车到六里桥,买了两个煎饼,到学校我们脚都冻僵了。现在回想起来,“坚持”是最重要的一种“教科研”素质,如果没有一次次地“坚持”,也不可能有一次次科研理论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2005年4月8日,我代表北京市“中小学阅读学习”课题组,向厦门来学习交流的同行展示了一节成功的交流课《一个文官的死》。在这节课中,我充当着参与者与激发者,碰撞的火花时时在课堂中闪现,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研讨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把小说引领到审美鉴赏的层面上,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后,语文组与市里的专家,以及厦门来的同行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那种研讨与交流所带来的兴奋,令人难以忘怀。在课堂教学研究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005年9月我利用本课题的科研成果讲授的《道士塔》课例已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并在北京教科研网台播出,并收录在《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一书中。2007年4月27日《现代教育报》专版介绍了我所进行的“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情况。2008年4月27日,受重庆市教育学会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之邀,面向川渝一千余位语文教师,在重庆上了一节成功的观摩课《道士塔》。这个课题已经结束已整整六年,但课题的成果“概念图”和“文式”,一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它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体察文本的逻辑内核,为学生打开一扇理性之门。

  “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项目,是偏于实践的课题,在我校高中语文组全面推行实施。身为语文教研组长,我有意识的把它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力图提高全组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校本研究中,我们提倡“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通过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比如是否参与“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项目,我校高中语文教师就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已不足以胜任“选修”教学时,进入项目实验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在项目实施的《中国新诗百年》预实验中,自我反思也始终贯穿本身,如秦绍娟老师谈到:“为了更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首先对自己进行了再充电,查找和阅读了大量的本时期的诗歌作品,提高自己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水平。然后我参考了选修教材的专题设置,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选修班级的学习专题。”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反思中,我校语文选修模块的教学实验获得了顾德希、王大堃等教育专家的肯定与好评,高燕、刘云达、秦绍娟、彭兴红等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为全区的选修模块教学提供了经验。“一课多研,专业对话”中同事间的信任依赖,共同规划教学活动时的视角交融、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时的畅所欲言,不仅有助于课题的展开,更有助于促进全组教师专业化成长。从2009年起,我校语文组连续四年获得了朝阳区优秀教研组和朝阳区教科研先进教研组称号。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最难忘的是去年去大望路中学支教,大望路中学勤勉的老师,真挚的学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尤其我第一次面对的都是“非京籍”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背景,家庭状况,个人经历,业余生活与土生土长的北京学生有着天壤之别。去年12月,我在大望路中学上了两节课,对于经常借班上课的我来说,这两节是最难上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思维通道的受阻,都是我觉得艰难的原因,我突然感到,像大望路中学这样在朝阳区最普通的中学里老师们是多么的可敬,他们用顽强的韧劲,把孩子们教成合格,带成优秀。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要走出去,走到最基层的薄弱校,走得我的可敬的同行中,因为这里的孩子,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可能上不了高中,大学,但他们也有起航的动力,高飞的梦想,他们也是我们朝阳的孩子,帮助他们是作为北京骨干教师,朝阳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我觉得“有风格”的课堂,首先是“大视野、大使命”的课堂。

  课程专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提出了:“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正是对“生命成长的原野”最好的诠释。我把这样的课堂教学理念贯穿在我的每一节课中,获得了同行专家的认可,更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2012年我获得“北京市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展示”语文学科一等奖。2013年朝阳区德育标兵,2013年北京市优秀教师,这些是鼓励,更是动力。在我的教育理想中,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构建符合学生特点,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课堂教学,这只是第一步,我还希望影响我身边的青年教师,带动身边的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个人找到切适的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风格课堂,寻找自己的教育幸福,而最终点燃的是孩子们的激情,希望他们在筑梦的道路上用最美的人生姿态前行,那就是我的教育梦想。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