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小学“主题研究课”学生自主做研究

2013年12月05日13:51  现代教育报    

  编者按:自己确定主题,动手开展研究……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公民,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从“主题研究课”入手,从小就告诉孩子们,搞研究要从查阅、检索文献开始,而思维导图作为研究工具很有效,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

  小学生的手工纸桥撑起了4人

  “您别怕,往上站!”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位四年级小姑娘的催促和鼓励声中,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丁大伟小心翼翼地站到了“桥”上,感觉到“桥”很牢固,他兴奋地大笑着向现场三四百名专家、校长和教师代表挥舞着双臂,瞬间会场里笑声和掌声响成一片……

  11月26日上午,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科研月系列活动之“推进‘主题研究课’,打造精彩学校生活”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举行。这是实验二小“桥”的主题研究课进行现场展示时的一个小片段。

  研究“主题”由学生来确定

  现场进行了两场展示课。在“小纸张,大学问”主题研究课中,孩子们用自己制作的“纸鼓”进行一场打击乐表演,令与会者大开眼界。大家为小学生们所展示出的强大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而惊叹!

  那么,“主题展示课”是如何开展的呢?

  升入四年级,实验二小的学生发现课表中多了一门新课,这就是主题研究课。大家很好奇:这课什么内容?答案是,由学生自己定。

  开学第一周学校便面向四年级640名学生开展了关于研究课“主题”确定的大调查,给出选“主题”的简单标准:学生自己感兴趣,最好要跟所有学科的教学相融合;研究要能体现多角度和深度,讲究动手、动脑相结合。

  经过筛选,他们将“主题”确定为桥。因为四年级语文有“桥”的单元,数学学习线与角,英语有篇介绍了伦敦大桥的课文。之后老师将思维导图介绍给了学生们,于是孩子们便开始了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确定任务单,跨班级分工合作,执行任务单,再确定新的任务单……经过两个多月的研究,最终形成了26日上午的中期总结展示成果。

  “桥”的研究课被分成观、做、评、赞四个部分,其中丁主任站上的“桥”正是学生自己用纸“做”的。因为很好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制作者另外邀请3位同学与丁主任一起站上时,“桥”依然稳固!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未来人”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告诉记者,在课程设置上,我国是分学科,按照知识系统进行纵向“条状”学习的,思维视角相对单一;而国外教育发达国家更多是激发学生认识真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从不同侧面认识同一事物,进行多学科融合的探究性学习,而这促使学生思维视角开放,善于思考,乐于发现,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这正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未来人才所需要的。”正基于此,实验二小经过三个阶段逐步探索、实施了“主题研究课”。

  第一阶段是重视学习时间,由学生自发组织相互交流的学科沙龙活动。第二阶段是重视学科整合,开设综合学习课。内容涉及“我眼中的金融危机”、“我们关注天气”等所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第三阶段,开展主题学习,设置“主题研究课”。

  “主题研究课”教会孩子运用学科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长文喆说:“懂创新的民族是有学习精神的民族。‘主题研究课’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基。”

  “这种课的开展对老师而言更是一种挑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云峰点评说,“主题研究课”让教师们提升了专业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心智模式,在智慧工作中更感悟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

  文/本报记者 甄酉川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