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少一点无厘头的“水果式”神考题

2014年04月28日10:09  扬子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小明妈妈在超市买了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一共付了8块钱。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几岁?”这是徐州睢宁五年级数学考试题,老师说,其实怎么答都行,就是为考查孩子的辨识能力和发散思维(4月27日央视网)。

  最近几年,不管是学校平时的测验考试,还是中考[微博]高考[微博],都会出现一些在考生和网友看来显得很另类、很“奇葩”的题目。尤其是近年来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更成了各种“奇葩题”的高产区,比如2013年国内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就出现了给“北京雾锁车迷路”对出下联,以及用“北大、清华[微博]、高考、状元”四个关键词编一个笑话的考试题目。

  这些“奇葩题”猛然看上去让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其实“奇葩题”的背后更是“素质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当前国家大事、时事热点的关注程度,以及突破常规思考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奇葩题”不但不“奇葩”,而且体现了出题者引导素质教育,避免学生脱离现实、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良苦用心。后来这些“奇葩题”经过广泛的讨论之后,也都得到了网友和公众的理解与肯定。

  但就事论事,就最近引发网友热议和质疑的睢宁这道五年级数学试题,却实在让人看不出它高明在哪里,又有何深意。首先一点,小明的妈妈买了什么水果,买了多少,花了多少钱,和她的年龄有什么关系?这在逻辑上完全讲不通;其次一点,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一个西瓜,一共付了8块钱,这明显和当前的物价水平严重不符,违背了孩子的生活常识。

  数学学习和考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逻辑思维、逻辑判断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说,问题和答案之间,必须具备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逻辑关系一步步推导出一个客观确切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学生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的“标准答案”制度,希望不要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这种观点当然没有什么错,但却只适合语文、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的主观性题目,不适合数学这种自然学科的学习和考试。因为自然学科追求的就是客观性、准确性、唯一性。

  不出所料,这道题目在网络曝光以后,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吐槽,网友们的思维可确实够“发散”。有网友说小明的妈妈一定是个城管,所以才能8块钱买回这么一大堆水果;还有网友表示小明的妈妈一定和卖水果的有某种“特殊关系”。五年级的孩子早就会上网了,如果网友们的这些“发散性思维”被孩子们看到,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说到底,“水果式”神考题和素质教育无关,和发散性思维也无关,完全让人不知所云。(广西 苑广阔)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