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由新浪网教育频道中小学栏目独家举办,作为新浪中小学家长[微博]联盟活动的第三期,多名家长在现场与就如何提高孩子自信与老师交流,并得到了针对性的意见。接下来新浪教育[微博]中小学还会举办专家公益讲座系列活动,新浪中小学家长联盟旨在从家长需求出发,通过专家讲解,家长互动等形式切实解决家长关注的孩子的教育问题。
下期讲座报名:孩子歌唱能力培养秘籍
4月16日发生的韩国沉船事故震惊全球,在船长下令原地等待后,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按照指示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而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对此大众在深感惋惜的同时也开始反思为何学生们如此听话?“如此听话”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学生们的不自信,优柔寡断、不会选择。
相比之下,有些中国孩子也存在如此问题,不反抗,没有主见,不张扬,没有自信……孩子的表现源自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及环境。家长在自信教育中存在哪些误区?该怎样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为此新浪教育中小学举办了“如何提高孩子自信”为主题的公益讲座,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心理学院咨询与临床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翔平老师为家长们讲解家教中提高孩子自信的相关技巧。刘翔平老师同时也是北京翔平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的校长。
误区1:家长总是带着“我”的观点和孩子对话
五一放假老师留了很多作业,孩子跑来找家长抱怨“放假我还想玩呢,老师真变态”,身为家长该如何回应孩子?现场家长更多给出的答案是“你应该…、你不应该…”
专家建议:接纳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对此刘翔平老师认为此时家长应该充当镜子来反应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哈哈镜反应自己的理解。当家长总是带着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对话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孩子的自信。他提到心理学第一个跟自信有关的概念是乐观。乐观是一种气质,据研究表明气质有一半来自遗传,所以家长首先要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因而在同孩子对话时,对于孩子的抱怨或是其他表现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而不是嫌弃,武断地说你应该或不应该怎样,强行地把自己的观点带入给孩子。
“接纳这个态度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长抱着一个动机,就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勇敢的人,其实孩子最多只能比现在稍微勇敢一点,但绝不可能达到特别勇敢”。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性格设定点,即基线。家长要承认并接受孩子在此性格基线范围内浮动,不要想强行改变。
误区2:“孩子特别乐观我一点也不担心”
有的家长反映自己家的孩子特别乐观,什么烦恼都没有。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全然不用父母忧心?有的家长则忧心忡忡,因为孩子很悲观,总是担心错误从来都不敢表现自己。这样的孩子又该如何改变?
专家建议:加强孩子对于失败的理解
刘翔平老师表示太乐观并不是件好事。太乐观的人风险管理不足,作为一个主观主义者,存在一种积极的错觉:往往过于拔高,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他主张培养孩子偏乐观一点,但是不要极为乐观。
而对于悲观的孩子,刘翔平老师建议家长加强孩子对失败的理解。首先告诉孩子失败一定是暂时的,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明天会更好”的积极信念。其次失败有时候是运气不好,并不完全指向个人能力问题,而确实存在一些客观环境上的偶然因素。让孩子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要为失败负责的。最后对于孩子的失败,往小了说。比如孩子数学没考好,应鼓励孩子只是数学中的几何没考好,代数还是不错的。“在失败面前看到其它的优点,总之要适时鼓励孩子”。
误区三:专制、控制的家长会培养自卑的孩子
“我今天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我今天和老公闹矛盾了……”成人们常常面对这样的烦恼,然后像和朋友倾诉一样把这些叙述给孩子听。如此无话不谈是正确的相处模式吗?独生子女时代家长为孩子代劳一切,舍不得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做这样的一个万能父母对孩子好吗?
专家建议:做一个好玩的、舍得让孩子受伤的家长
父母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行为。刘翔平老师指出悲观的家长不仅遗传了悲观的孩子,而且其行为方式将严重影响孩子性格,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家长遇到什么事,首先自己不要惊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家长不要同孩子倾诉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本身就焦虑的孩子,这样的真心话会让孩子有压力。家长应该是“好玩的”,让孩子跟你在一起能够哈哈大笑。一个幽默的、天塌下来能顶得起来的家长会给孩子一种力量,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到怎么处理压力。
“专制、控制的家长会培养自卑的孩子,好多人认识不到自己的控制,所以中国社会不自信的小孩特别多,吃啥,穿啥,报什么专业都是随便。不敢肯定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刘翔平老师认为这也源于现在家长过度保护从而导致孩子不会选择。家长应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机会,让孩子经历痛苦并在此过程中成长进步。
误区4:满足孩子所有的生理需求就是好家长
商场里到处是家长,为孩子买食品,买衣服…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孩子的衣食起居,纵是如此仍有家长反应孩子跟自己不亲近,不愿意和自己交流,甚至也不愿意同外界交流,越来越孤僻、自卑。
专家建议:尊重孩子、带孩子从事多样活动
刘翔平老师认为要想培养孩子自主乐观的性格,就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一种高级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会不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效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美国学者提出人有三大基本需求,即自主、能力、连结。其中连结需求是父母可以有效满足孩子的。跟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因此当孩子同家长交流的时候,家长应明白孩子本身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他只是来和你沟通,求得家长精神上的支持。所以最好的回答是去理解、倾听、尊重孩子的感受。这时语言是没有力量的,家长只需重复孩子的话就足够了。其次家长要带着自己的信念和爱好,跟孩子一块儿去活动。研究发现当妈妈带着一种情感同孩子一起去做事情,孩子长大后会特别自信,坚强且有道德价值。
上期回顾:专家揭秘阅读能力如何让孩子受益终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