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微博]举办的“北京中小学[微博]艺术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项目第一次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面向北京众多所中小学的校长、教育专家与教师发布了北京中小学生舞蹈素养调查报告,这是首次在舞蹈领域发布采用大规模调查方式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分析报告。这将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奠定可依循的数据基础,推动艺术课程的衔接建构与普及发展。
该报告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舞蹈学习经验和舞蹈知识对学生的团结与合作精神有明显的正影响。同时,报告也发现了一些现象。一是中小学舞蹈课程明显偏少,与音乐和美术相比,舞蹈学习比例差了四成多,有较大差距。
二是舞蹈教育存在明显的初中“低谷”现象。在舞蹈课程开设、舞种的学习数量、不会因为文化课而停止舞蹈学习等指标上,初中都低于小学和高中。也就是说,初中舞蹈教育处于“低谷”状态。
三是男生是舞蹈教育的一个“短板”。男生在舞蹈学习比例、学习意愿上面都明显低于女生。如何将舞蹈主体由女生转向全体学生,让男生也能享受舞蹈艺术熏陶,是舞蹈教务需要拓展的短板。需要有相关适合男生的课程、舞种等措施。
四是如何解决学习舞种与喜欢舞种之间的错位问题。目前学生学习的舞种与他们的偏好之间有一定的错位,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两个角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所学舞种的兴趣,另一方面顺应学生兴趣进行调整。如何权衡这一问题值得深入分析。
五是能力训练强,知识维度和理解维度的评价低,舞蹈素养发展不平衡。从舞蹈教学评价数据来看,学生对于老师亲自做示范、讲解理解等教学方面的指标评价较高,但在舞蹈之外大的知识、创作、舞蹈演出等拓展方面指标评价较低。舞蹈能力、知识、理解是舞蹈素养的三个平等构成部分,等等。该报告针对具体的研究发现提出了系列的对策建议。
北京中小学艺术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项目能够在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立项,是基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资助与支持,双方本着教育实践原则,共同致力于中小学艺术课程建设。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习层的艺术舞蹈课程衔接起来,同时对各个学龄的素质舞蹈课程做一“阶段性”的规划。此次调查报告以15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基于2500份有效样本,作为项目研究的首要客观支撑,用数据说话,用实践落实。此次项目的第一次会议,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邀请了北京市10余所中小学校长与相关研究教员参会,共同组建合作基地与观察员团队,围绕中小学生舞蹈素养调查报告核心议题,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与日后研究的问题汇总。在今后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也将继续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引领下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更多有据可循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开拓教育教学的思路与模式,创新艺术素养建设的实践性举措,为舞蹈美育教育保驾护航。
会议在北京市教委王军处长和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的主持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张洪忠博士的团队技术支持下,开启了中小学艺术素养教育的新开端,相信在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与众多所中小学教育者的共同协作下,定会为中小学艺术教育事业开拓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平台,在艺术课程研究中实践,在艺术教学实践中研究。这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教学科研并举的重要体现,更是基于最高师范学府浓厚的艺术文化教育氛围,所展现出的对于艺术教育教学研究事业的坚守与热爱。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