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家长多“从众”送礼 害怕不送得罪人

2014年07月23日10:10  法制网-法制日报     收藏本文     

  近日,教育部发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微博]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划出6条“红线”,旨在引导教师以律己而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崇高,使命光荣。师德师风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品德问题,更是影响孩子成长、家庭和睦乃至社会风气的大问题。“红线”体现在执行中,“禁令”要用事实来证明。惟愿教育部的六条“红线”,不会流于形式,真正成为令行禁止的铁规。

  多数家长因“从众”送礼

  刘斌今年25岁,山东人,两年前大学毕业。面对记者关于给老师送礼的提问,他的回答带着几分调侃:“你算找对人了,我几乎是从初中送到大学。”

  刘斌回忆,他最早接触到这个现象,可以追溯到小学时期。上小学时,班里两个同学竞争班委职务,一个女同学“够格”,另外一个同学也很有竞争力。“其中一个女生家长给老师送了陶瓷,最终被选上”。

  当年你如何理解这件事情?面对这个问题,刘斌用了两句话总结:“当时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原来这样也可以啊。没把它当作坏事,觉得这也是个方法。”

  随后,刘斌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送礼经历。

  刘斌初中刚入学时,家长没有特意准备什么别致的礼物,只是给班主任送了些土特产,父母的想法是“为了给班主任一个好印象”。

  读高中时,刘斌在外地住校。每学期开学,家长送他到校时会顺便带上一些陶瓷制品或海鲜送给班主任。刘斌回忆,礼品价值最多不超过1000元,当时觉得给老师送点儿“小东西”很正常。

  “孩子到外地上学,从来没离开家这么远,自理能力差,希望班主任在生活上、学习上多照顾点。”刘斌说,父母是这样想的,但老师也没有对他特别照顾,“学习就看自己了,自己不努力送东西也没用”。

  除此以外,他还给宿管老师送过东西。最初,刘斌和几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住在一间宿舍。他向宿管老师提出申请,宿管老师按正常程序调换后,刘斌家长给宿管老师送去一件玻璃摆件,价值在400元以内。

  大学一年级开学时,刘斌家长又给老师准备了海参等海鲜特产。辅导员老师坚决不收。“学校规定很严,这些特产也不行,鸡蛋都不行。”辅导员这样回复。刘斌家长觉得这老师挺不错,自那以后,再没给老师送过礼。

  送礼的话题,并没有随着刘斌完成学业而离他远去。在一次亲戚聚餐中,他听到表哥和姐夫交流送礼“心得”。表哥的孩子上幼儿园。得知有家长给老师送了2000元,表哥也给老师送去一个装着2000元现金的信封,老师直接收下。表哥平时还会送点儿别的东西。

  “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确实不送东西,现在直接送现金,送的价值太高了。”老家“行情”的变化让刘斌惊讶不已。

  席间两位亲戚讨论,幼儿园孩子太小,吃饭等问题确实需要照顾。家长希望孩子别受欺负,能够经常得到老师表扬。不送礼的,老师也不能把孩子怎样,但也不表扬。送礼的就能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个小朋友真棒!大家给他鼓掌。”家长们认为,这对孩子的自信心非常有作用。

  “有些家长之间也会说,你怎么没送啊?”“别的家长都送,自己也得送。”亲戚们说,在孩子这个问题上,不送总觉得差点儿意思,送完了就觉得心里踏实了。

  同样是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心理学博士王其峰在孩子入学那年的教师节,也给老师送过价值在100元之内的小礼物。他坦言,当时是“随大流,总是要表示一下,拉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后来,幼儿园规定不允许老师收礼,王其峰就没再送过。他转而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给老师准备礼物,他不再干预。孩子给老师送上自己画的画,画的是和老师一起活动的场景。

  王其峰分析,送礼的家长有的是为了感谢老师对孩子帮助很大;有的出于从众心理,认为所有人都送,不送会得罪人;有的家长是为了求心理安慰,不想让孩子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受到冷落。这些家长送礼数额一般不会很大。另外一些家长是“有所诉求”,想让老师在孩子学习、座位安排等方面给予照顾,同时对孩子进行更多管理。

  一位学生家长曾告诉王其峰,他每年都会请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一起吃饭。王其峰观察到,这位家长通常自己不管孩子,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把管教孩子的责任转交给老师。

  在王其峰看来,在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的送礼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认为某些事情可以金钱交易。

  王其峰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一个情感连接的通道,送礼不是好的方式。家长应将送礼行为和正常的感情交流加以区分,师生之间建立更丰富的互动模式,使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老师有很多好的情感,老师跟收受礼金挂钩,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声誉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王其峰认为,感恩教育、人情往来、收受贿赂应该严格区分,否则容易出现“打擦边球”的现象。记者张昊

  (应受访者要求,刘斌为化名)

  老师说“收礼那些事儿”

  □本报记者张昊

  “这些不是一直都禁止的吗?”

  听记者念完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中明确设定的6条“红线”,贾丽这样反问道。

  2011年至2013年,贾丽在某省级重点高中担任了3年数学老师。当记者问及她和身边的老师是否存在收受学生家长礼金等情况时,贾丽坦言,“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

  在要求化名的前提下,她向记者讲述了老师收礼“那些事儿”。

  那些额外的请托

  家长给老师送礼集中在开学初和上半学期,家长希望老师能在这个学期多关照一下自己的孩子。贾丽觉得,教育部的规定提及的各种被禁止的行为中,老师收受礼金、补习费的情况比较多。

  “其实家长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贾丽说,第一是希望老师能在课上多提问自己的孩子,第二是在平时学习、作业中多加提醒。老师的一两句话就可能让孩子的学习感觉和平时不一样。老师对一个学生关注较多,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重视,不被忽略,在班上也不会觉得孤立,心理感觉会好些。

  贾丽介绍了送礼家长的几种心态。

  一般而言,送礼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好,而这些家长可能平时管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希望老师多给予关注;

  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住宿,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再加上独生子女都比较娇惯,家长希望老师多给予照顾;

  有些学生平时在家就很调皮,学习差一点,家长知道,在学校里老师不抓得严一些,孩子就会出问题,希望老师多加管教;

  有些学生在资历上差一点,但自己想学习。他们不补习的话,跟不上进度,学习就会越来越差。学生想补习,家长就会来找老师。

  有些不拔尖也不是特别差的普通学生,他们的家长会觉得:“老师会不会关注那些送礼的孩子,忽略我家孩子了呢?”出于这种心理,这些家长也会送礼。

  贾丽说,一般都是学生家长主动找到老师,她还没有发现过老师向学生暗示、索要礼金的情形。

  那些额外的照顾

  班里一部分学生送了礼,另一部分没有,会不会导致老师对学生区别对待?

  贾丽告诉记者,在老师工作时间之内,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整个班级的成绩也是老师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学生成绩差,老师不管,就会拉低班级的平均分,老师也会受到影响。“就我而言,我还是想尽量做到公平”。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和学生非常重视学习成绩。贾丽从她的教学经验出发分析,学生能力存在差异,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老师不用费心,学生自己就能跟上教学进度。对于中等的学生,老师需要去提点他。对于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老师就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照顾。

  一个班大概六七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人都照顾得过来。在不是特别偏倚的情况下,老师会对送礼的学生多一点关注。比如上课提问,班里学生太多,可能一周每个学生只能提问一次,那些多出来的问题,就可能留给送过礼的学生。

  “那部分‘不公平’更多的体现在课外。”贾丽说,在课外时间,老师会给送过礼的学生多点照顾。比如晚自习放学之后,贾丽会抽出半小时,在下班后属于她自己休息时间的这半小时里,给那些送了礼的学生解答问题。有些家长打过招呼的学生自己本来不想问,她也会专门叫过来多问一句,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贾丽告诉记者,一部分家长会将礼金交给班主任,然后班主任再分给各科老师。另一部分家长会单独找到任课老师。家长给老师现金、礼卡、购物卡的都有,金额从二三百元到1000元不等。

  老师收下礼金后,会给学生补习作为“对价”。补习没有统一价格,比如家长给老师1000元,老师可能就会负责这个学生一个学期的周末补习。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是一对一补习。补习一般安排在周末。贾丽说,北京等大城市课外补习的方式会更多一些,相比之下小城市较少。并且,家长对在学校一线教课的老师更信任,更愿意让学生自己学校的老师辅导。

  贾丽教课的第一年,找她补习的学生有10名左右。第二年,想找她补习的学生增加到20多人。“确实很辛苦,特别累,有的时候晚上都休息不了。”贾丽说。

  “严格来说是不应该收”

  学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老师课外办班,在每学期放假之前,学校也会在总结会上强调不允许在假期从事有偿家教。贾丽告诉记者,虽然如此,假期依然会有老师给学生补习。

  她所在学校管理比较严格,不存在老师课上讲一部分知识,留下一部分在课后单独开辅导班讲授的情况。

  如何看待收受礼金和补习费的行为?贾丽说,严格来说是不应该收,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老师的道德有多么败坏。学生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老师能给额外补习。

  “若从无私奉献的崇高标准来讲,那肯定是不应该收的。”贾丽说,但对老师们而言,这部分收入其实也是通过劳动取得的。老师也是人,也希望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老师工资很低,这些额外的收入,可以做一些贴补。

  对于规定中提及的学生家长宴请老师的情况,贾丽说:“这要看孩子的家庭实力了,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请得了的。”参加宴请的不止任课老师,有时也有“学校高层”。一般要看家长和老师以及学校高层在朋友层面的交往。家长和老师不熟就直接请吃饭的情况比较少。

  边要公平边觊觎特权 不如用规则保证公平

  ■记者手记

  教师收礼这个话题并不新鲜。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家长主动向老师示好或要求照顾的情况比较常见。

  在思考如何对教师群体的管理、监督的同时,学校应该反思是否为学生和家长营造了公平的氛围;学生和家长更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在要求公平的同时,又觊觎特殊待遇。

  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学生,每个人又都会成为家长,公平是每个人的需求。实现公平,需要用制度制约特权,建立长效机制,让人们对自己遵守规则的前景有稳定的预期。

  校园的自我管理可以看成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的一部分,学校、老师、家长等主体都应尽自己的力量。制定公平的规则,是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参与,表达各方合理诉求,形成共识的过程。每个人都是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规则的执行者和遵守着。公平规则的建立、维护需要付出心血,所有人必须同心协力,在这个过程中,执行“破坏公平规则者出局”的罚则。

  此外,当老师们为分内、额外的工作量吃不消的时候,能否增加教育投入,不至于那么多学生共享一位老师?能否增加老师的待遇,让他们不再垂涎额外的收入?能否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不至于都挤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在这些方面,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与其觊觎特权或坐而视之,不如行动起来。

  本报记者 张昊

文章关键词: 家长送礼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