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这个话题,再怎么“加特技”,也难以营造公平幻觉。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听闻就近入学风声渐紧,甚至可能会“倒查三年”,这几天,家有幼儿的同事,都在急着“换房”——就是跟有学区房空余的亲戚互相置换房产,以实现保有学区房三年以上的学位条件。当然,不差钱的可以直接入手学区房,永解后顾之忧。正因如此,楼市看跌的背景下,其他地段房价应声而下,唯有好学校旁的楼盘逆市飞涨。
据说在北京,也是这个道理。4月3日的《人民日报》消息称,只要是被划进名校学区,一些老旧的楼房、没有卫生间的平房也能卖上大价钱。北京东城区培新小学周边近30年的六层老楼价格已经被炒到每平方米6.5万元以上,比附近没有划进学区的新楼房,均价高出2万元。再检索新闻看看,各地基本是这样。
铺陈这样的现实,是为更好解读教育部刚刚印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城市全面实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加快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这项政策,被舆论视为解决择校困境的治本之策。
就近入学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但还是遭遇到民意的质疑乃至拷问,因为说到底,“就近”政策操作下来,几乎成了“穷人的就近”。有钱的、有资源的,还是可以光明正大去择校;只不过,这一次是借着学区房的“外挂”,来堵死了其他家长[微博]的口。
择校当然是不好的,批条子、找关系,拼的是权力。现在的就近入学,把“拼关系”改成了“拼房子”,原来的“条子生”“共建生”没了,现在的“房子生”来了,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还有一个更糟糕的情况,往往被大家忽略了:有人说,名校周边也有穷人家,实际上也是公平的。但这样的说法忽略了一个现实,聪明的名校是可以随时“三迁”的。去年,安徽黄山等地都似曾上演过“百年名校”迁址的大戏。地方的说法肯定是不搬家学校就活不下去,“眼睛雪亮”的市民却认定了是“救市之举”。虚实之间,真假莫辨。但若救市属实,那么,就近入学,你说是给谁“就近”的呢?
教育均衡的事,在“就近”上下功夫,怎么着也不好意思说是“治本之计”。因为背后的断裂是早就注定的:只要学校是有差距的,那么,家长肯定希望孩子上好学校;这个时候,靠房子来“就近”,无非是逼着家长“更多房子、更多选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喊了这么多年,如果最有能力均衡的城市都均衡不了,农村岂不是境况更糟?别的不谈,在一座城市,好校长、好教师为什么不能先均衡起来?与其让家长在学区房上面纠结,不如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真正分好分匀。总之一句话,学校不均衡,靠“就近入学”来实现教育公平,恐怕难以实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