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北京这样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能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4年前,估计不少人对这个问题持怀疑态度。然而,当2011年北京市与教育部签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时,一场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集结号”就已吹响。4年后的今天,北京迎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以下简称“国检”),并交上一份优质答卷。
均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北京市交出“国检”优质答卷显然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后国检”时期,如何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再发力,成为老百姓拥有更多优质教育“获得感”的深切期望。
据2014年初步统计,北京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达950亿元。北京各区县在地方发展规划中,教育优先已成共识。“国检”中,不少督学深入远郊区县评估时,不禁惊喜于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优先保障,敬佩于山区校长、教师的敬业精神。“政府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师生没了后顾之忧”,这些切实的感受成为校长和老师们共同的心声。教育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北京理念”所彰显出的教育民生观意味着,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出发”,要进一步在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内涵方面下“硬功夫”。
4月24日,据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未来北京将不再集中扶持重点学校。这将意味着名校将不再拥有“单打独斗”的优势,教育均衡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新突破。对于不少普通校和薄弱校来说,硬件的达标、改善让它们有了办好学校的坚实基础,软件的提升则会让它们插上特色办学的腾飞翅膀。经过数年努力,“家门口有好学校”已成为北京老百姓的切实之感。未来,伴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感受“家门口有特色好学校”当是老百姓更为实在的获得。
北京是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包容”是该城市的一张“名片”。如今,体制内的教育均衡有了突破性的成就,而从更大范围来看,体制内外的均衡还具有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深远意义,是老百姓现实需求的强烈呼唤。例如,2014年起北京市力推的政府购买服务、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公办学校教学等改革,让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打通壁垒、协同创新。丰台区、门头沟区、延庆县等一些区县已经尝到了融入民办教育发展公办教育、创新特色课程的甜头。当初步尝试已见成效之时,未来如何创造条件让二者发挥各自优势,是下一步北京教育需要进行的深度探索。心态开放、政策支持、细化管理,这些都需要政府层面予以更大力度的推动,为当地教育均衡新生态注入更多的活力。
北京教育综合改革是“组合拳”,更是“全链条”。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从高中到大学,北京教育各个学段环环紧扣、纵向贯通,尽力为学生提供成长链的多元化优质供给,都让人看到改革者的勇气与诚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好的经验需要沉淀和坚持。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当教改走进深水区,建立新的规则、落实依法执教更为迫切。除了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优化重组体制内外资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更要让老百姓看到在立法层面上“北京理念”的突破之举,切实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推动北京教育综合改革走得更好更远!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文章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