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中小学生治疗近视的传统旺季,医院眼科中心常常人满为患。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率为48%,初中达到70%,高中生则高达90%,并呈现低龄化、进展快的发展态势。
以前前来验光的多数是11、12岁的小学生和高中生,这几年来明显有低龄化表现,很多刚入学的7岁儿童就前来验光了,6岁近视400度、7岁近视800度的孩子已是见怪不怪,“我甚至还接触到3岁就已经患有干眼症的幼童”,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眼防所主任医师曾锦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家长[微博]应提高对孩子近视预防的重视,定期带小孩到医院进行检查,建立屈光档案,长期监测,及早发现眼屈光异常,其中了解孩子视力的“远视”储备是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得知孩子的“远视储备”?
电子产品成为儿童视力“杀手”
一位3岁男孩的父母向医生苦诉:“一岁开始就给他玩iPad了,一给他就安静,不吵不闹,玩小游戏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只能给看一眼吃一口饭”。结果到了3岁总是揉眼睛,去医院一检查居然是干眼症。“这么小的干眼症患者,我还是第一见到”,曾锦感叹,以往临床遇见的干眼症患者大多是成年电脑工作者。
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不断进入人们生活,iPad和手机成为家长们哄孩子的第一“神器”,百试百灵。孩子哭闹不停就将iPad塞给他;孩子不吃饭就拿手机哄他;在家忙于家务或加班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iPad给孩子安安静静地玩;这不知不觉中给儿童视力安置了一位隐形“杀手”。
曾锦解释,iPad、手机等大多电子数码产品屏幕使用的是LED背光源,使得屏幕亮度更高,长时间近距离视物的不良刺激,可引起儿童眼轴的增长,诱发近视产生。
此外,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iPad还有可能引发干眼症。眨眼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起着滋润眼球的作用。正常人每分钟眨眼20-25次,如果长期对着电子屏幕,注意力高度集中,眨眼次数下降到5次每分钟,导致泪液过度蒸发和泪膜分布不均匀,容易引发干眼症。
定期检查,建立视力档案
中国的孩子近视发生率之高已是世界闻名。孩子长期用眼不当、家长缺乏对近视预防的重视等等,导致了这个令人无奈的现状。曾锦表示,很多家长并没有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做眼科检查的意识和习惯,家长们也只有等到孩子说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时才发现近视了。难以早期发现视力问题,秋后才算账是孩子和家长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曾锦建议,家长们应孩子4岁或5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时开始,定期到医院眼科进行验光和眼部检查。把验光度数、眼轴长度、屈光状态、角膜曲率、眼压等数值记录下来,为孩子建立一份屈光发育档案。
屈光发育档案是对儿童建立动态的屈光发育过程监测跟踪系统,这不仅可以及早发现眼屈光异常,如远视、近视、散光和弱视等;还能在视力正常的儿童中,筛选出近视眼的潜在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减缓或者避免近视的发生。
保存远视储备,不要“寅吃卯粮”
曾锦重点强调视力“远视”储备对预防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远视储备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发展为近视眼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生理性远视、正视、近视。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视力较弱,其眼轴较短,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一般,3至4岁的孩子都有20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随着生长发育,视力逐渐趋于正常,小孩长到7-8岁的时候,眼球的大小基本定型了,眼轴的大小已接近了成人水平,这时候这种生理性的远视就基本消失了,这一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过程。”
一般4至5岁的孩子的生理屈光度为+2.0至+2.5,也就是说都会有200至25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这200多度的远视可以作为“储备粮食”供“损耗”,“保护”他们不患上近视。在10岁前时,儿童的远视储备通常还比较多,大约还有150度没有被“吃”完的远视储备。但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近视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了。这意味着,远视储备的下降,是近视出现的一个早期信号。
曾锦强调,8岁-10岁前的孩子要特别注意“远视储备”,“假如他们的远视储备仅剩50度,如果还不改变旧有的不良用眼习惯,估计半年内储备将耗尽,孩子将成为近视眼。如果预先得知远视储备剩余量,通过科学的干预方式控制近视的发展速度,至少可以将近视的发生延迟。因而对适龄儿童进行远视储备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曾锦医师强调说。
看远物爱眯眼或近视
儿童近视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这期间,家长能多加留意孩子的异常举动,或许能尽量阻止近视的发生。
曾锦提醒,儿童近视会通过细微的举动反映出来,例如,看远处的物体时会不自觉地眯眼或者拉扯眼角,歪着头看电视或者喜欢跑到电视机前看电视;频繁地眨眼或经常揉眼睛;写字时头低得太低等等。平时多留心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儿童视力异常。
同时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长时间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和频率;不宜在光线昏暗或者光线强烈的环境下读书写字;在不颠簸的车上看书;养成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坚持做眼睛保健操;多做户外活动,多远眺等等。曾锦还特别强调,孩子过早、过度学习钢琴,也不利于视力发展。
饮食习惯对于视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足,影响视力的发育。适当补充肉、鱼、蛋、奶等,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锌等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应减少雪糕、甜品等甜食的食入。
高度近视会有遗传倾向已是共识,家长双方其中有一方是高度重视都会有有遗传倾向,因而为了优生优育,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家长自身也需要注意视力的保护。
-温馨提示:
通过扩瞳检查,可以得知准确的孩子屈光度数,而远视储备就是孩子对应年龄的屈光状态。
通过眼前段检查,我们还可以得知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据国内外研究指出,眼轴与角膜曲率比值(AL/CR比值)小于3.0时算是正常,如果接近于3.0或者超过3是近视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常。直到学龄前基本达到正常,也就是说,5周岁以下的儿童,视力正常的标准和成人有所区别。而这一标准和年龄密切相关。青少年儿童标准视力与年龄密切对应,受生长发育因素影响,文献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年龄儿童的标准视力是:2周岁0.5-0.6;3周岁0.9;4周岁0.9-1.0;5周岁及以上1.0或以上。简单的计算公式为:年龄×0.2。
我国摘掉
“沙眼大国”帽子
-相关报道
2015年6月6日,是我国第20届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告别沙眼盲,关注眼健康”。
提及沙眼,今天的年轻人已经知之甚少,然而沙眼曾经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十人九沙”是我国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真实写照。上世纪40至50年代,我国是沙眼高发国家之一,城市人群中沙眼患病率达到30%,农村人群中沙眼患病率达80%至90%,人群中沙眼致盲率高达5%。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共同接触的物体或者水。沙眼的感染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复感染沙眼可以导致睑结膜瘢痕及倒睫,倒睫可以对透明的角膜造成机械性损害,直至角膜混浊而导致视力损伤,甚至完全失明。
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谈到,我国防治沙眼工作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卫生生活习惯得到广泛推广,使得我国的沙眼流行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这意味着沙眼这个曾经在我国困扰过几亿人的疾病实现根治。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沙眼曾经高发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目前1至9岁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和15岁以上人群中沙眼性倒睫患病率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沙眼在中国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终于摘掉“沙眼大国”的帽子。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