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性教育: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早熟

2015年08月14日16:05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在倡导科学性教育的今天,性教育的社会地位一直还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街头巷尾却充斥着大量儿童版的“色戒”,让人们揪心不已。

  虽然大家非常忌讳谈论关于性方面的科学知识,但是关于性的问题,对于我们作为社会上每个生命的个体来说,都是不应该去回避,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在就为您逐一剥茧推敲,揭开儿童性教育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性问题”上,不再止步不前,不再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早熟。

  第一,要阻断儿童性教育发展路上的“瓶颈”

  儿童性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密切相关,人们应正确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要掌握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但现行的性教育,往往还停留在生理常识、生殖解剖、一个“避孕套”的阶段上,远远不能适应复杂现实的需要;或因全社会对性教育普遍不够重视,即便具备了性教育的动机,也找不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首先,儿童性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性器官的了解上。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媒体或不良影像制品对“性信息”的大肆渲染与传播,同时,有些家长[微博]会盲目的给孩子

  吃洋快餐、油炸类的膨化食品,或经常给孩子服用一些补品、营养品,这就造成孩子出现性早熟的现象日益严重了。加之学校、家庭性教育又很不到位,让儿童性教育已经彻底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虽然我国在10年前就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但有关性的知识却过于简单、模糊、笼统,老师很少能主动、清楚地讲述有关知识,让孩子对于“性”的探索,只是停留在对性器官的了解上,虽然这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课,但孩子对于“性”的探索,远不只了解性器官那么简单。作为父母,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好奇与渴望,帮助他们完成性的启蒙课。但更要知道,没有性器官的参与而能得到的温暖、满足感、安全感、归属感,这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都是儿童性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儿童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人们对性教育的认识一直以来有偏颇,常认为是性的生理教育,这是种技术观点的误解。其实,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教育,目的在培养健康的人格。其实,性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性健康教育就是孩子人格的教育,应包含:性别的教育、爱与生命的教育、情感与责任的教育和道德与法制的教育。

  性别教育包括生理的性别(两性生理差异)、心理性别(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教育;爱与生命的教育应包括爱护自己的性器官,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热爱父母;情感和责任的教育包括青春期如何对待异性的情感,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任;道德与法制的教育包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性”,使自己的性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遵守法律的教育。

  再次,儿童性教育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尺度”。

  现在,过多的性行为、性暴力充斥电视镜头,地摊上出售的小报小刊详细描绘性过程等内容,都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部分少年儿童,促使他们提前性成熟;而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结构,使儿童体内过早地分泌出性激素,也是引起儿童性早熟的原因。不同家庭的尺度是不同的,重要的不是尺度到底在哪里,而是明确有某种尺度需要孩子逐渐去掌握,这种尺度同样不是通过长篇大论去灌输的。

  第二,要踢开儿童性教育路上的“拦路虎”

  在面对儿童性教育的时,人们应该改变思想,更要摒弃封建思想的禁锢,不应让“羞涩”成为儿童性教育发展路上的“拦路虎”,要胆大、心细、合理、科学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特别是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亲人或老师,在关注孩子学习情况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内心思想的变化。

  首先,儿童性教育的最大障碍是家长。

  家长在对儿童做性教育时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具体的原因可分两大类:一是因为观念守旧。我国长期处于一个性禁锢的文化环境中,性是一个敏感话题。父母年轻时,就没接受过教育,如今咋跟孩子说性?突破“羞涩”的重点是在父母如何去改变观念,观念就像把无形的枷锁在时刻影响着父母的行为教育举止;二是因为知识匮缺。许多家长不知该怎么说,便将责任推给学校,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大,课程太满排不进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们的发育有早有晚,学校也难以做到有针对性。

  所以,家长要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不仅要向孩子传授人体结构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还应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时,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且趣味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同时,父母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互动,通过老师去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行为表现,共同找出适合孩子的性教育方式,好让学校和家长的性观念不会滞后,跟上孩子的成长发育的需求。

  其次,农村儿童的性教育出现严重的让步乱象。

  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缺失,接受家庭性教育更几乎为空白,心理健康成为留守儿童最大问题。而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塑造。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在追求与完善农村硬性教育设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而性教育又是一个不可绕过和忽略的心理问题。

  人们首先要改变自己心中“羞涩”的传统观念,同时要意识到早期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深远影响的。这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还体现在孩子的一生之中。父母与学校和社会三方应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不应互相推让,因为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三方积极合作,互相沟通与配合是解决留守儿童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第三,儿童性教育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国外,如瑞典、日本等国家的青春期性教育,早已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们主要是利用学校、家庭之外的民间力量来对未成年人进行性教育。所以,我们在面对关于青少年“性教育”遇到的种种尴尬时,也可变换自己的思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提高孩子们的素质,如:

  瑞典:作为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儿童进行性教育。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

  日本:文部省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课教科书封面就是妇女分娩的画面。在初、高中,日本每所学校都有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协助者协会”,负责向学生提供各种性咨询、性教育,并编写性教育指导手册。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向学生传授生育、两性差异、性道德等知识。初中阶段讲得更加深入。进入高中阶段讲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恋等知识,并向学生发避孕套。

  韩国:从2001年起,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每年10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制。韩国的教育人力资源部帮助每个学校按类别配备担任性教育教师。

  荷兰:儿童从6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父母则会在餐桌上与孩子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尽管荷兰规定12岁以上的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发生性行为,但在欧洲国家中,荷兰青少年未婚怀孕的比率是最低的。专家们认为,开展早期性教育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总之,儿童性教育不等于儿童“性爱教育”,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里每个人的的共同努力,突破目前所处的困境,人们在赋予孩子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保证孩子拥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最后呼吁大家,既然爱孩子,就必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本文选自教育星空教学工作室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文章关键词: 家庭性教育孩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