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两位妈妈,其中一个担心地说:
“我的孩子花钱太大手大脚怎么办?”
另外一个则问:
“我的孩子太节约怎么办?”
这是两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刚刚体会到零花钱的好处,就被父母贴上了标签。其实这两个问题本来不该成为问题。孩子把钱攒起来,或者花掉,这是他们的选择。他们未来一定会体验到这些选择给自己带去的不同影响,并逐渐学会采取相应的调整策略。
父母们会有担忧,源自他们在金钱问题上的界限不清。担心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母亲,本身控制欲较强,凡事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去做。母亲担忧 背后的潜台词是:“你这样花钱我以后可无法掌控、无法承担……”担心孩子太节约的母亲,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很好。她的担忧背后的潜台词则是“你爸妈有钱,你 大方些花就是了,不用这么小家子气……”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担忧,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暗示:我的就是你的,连你也是我的……这就是界限不清。
界限不清,是中国父母最常犯的错误。这种亲子间纠缠、甚至父母吞噬孩子意志的情况反映到金钱问题上,就很容易养出纨绔子弟,或者人为养出内心匮乏的“穷人”。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聊一聊,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以及父母必须避免犯的三种错误。
“我的钱就是你的钱”,富不过三代往往源于此
曾经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父母要怎么回答。当时,大家调侃的是美国的富爸爸和中国富爸爸截然不同的回答。
美国的富爸爸这样回答:
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中国的富爸爸这样回答:
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美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中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
?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
?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
?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于是,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
显然,美国爸爸的回答更科学。
这是富爸爸对孩子的回答,如果家庭收入一般,要怎么回答孩子呢?一个有正确的理财观的爸爸是这样回答孩子的:
我们暂时没有很多钱,但是足够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花销,足够送你上学读书。这个你不用担心。我相信,在爸爸妈妈和你的努力下,我们的财富会越来越多。而且,你现在要学会管理钱,一个善于管理钱的人,会拥有更多的财富。
这样的回答很睿智,既让孩子有了金钱上/生活上的安全感,又让孩子明白,钱是通过努力挣来的,而且还告诉了孩子,“理财”是获取更多财富的有效方法。
用感情债和金钱债,绑架孩子的自我
一位妈妈在津津乐道她的育儿经,她把女儿从出生开始,用过的钱——进口奶粉、衣服、学费、兴趣班、旅游……——全部都用账本记录下来,还经常拿 给孩子看,她想要孩子知道,要将她养大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她必须好好读书,以后长大了才好孝顺父母。孩子很懂事,说长大后,会加倍孝顺父母。
这位妈妈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写满了成就感。她的教导,让孩子变得很懂事,不会想别的孩子一样,动不动要吵着要这要那。可我却为这样孩子感到深深担忧。
这位妈妈其实就像一个“大债主”,而孩子从一出生就背负了一身债——父母的感情债和金钱债,需要她用一辈子去还。让她无助和痛苦的是,这些债, 都是父母强加给她的,她从来没有要求父母给她交学费、报兴趣班,甚至连牛奶,她也不喜欢喝,而是父母为了她能长得更高,硬要买给她吃的。
现在,孩子还小,看上去很懂事。可等她再大一点,等她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会否质疑:“妈妈,你给我的这些,我都可以不要吗?我真怕以后 还不起。”又或者,孩子真的乖乖地用一辈子来偿还这笔无法还清的父母债,然而却是以自我压抑为代价。这让原本自然流动在母子间的亲情链接,硬生生变成了 “投资-回报”的交易。原本滋养孩子心灵的爱,变成了控制。
相似的还有,一些父母省吃俭用,却将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然后口口声声地说,爸妈为了你的未来,花费了很多精力和金钱,所以,你必须用好好学习来回报我们。
这样做,其实都是父母企图用感情债和金钱债绑架孩子的自我。看起来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却并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样长大的孩子,真的非常可怜。
为了防止孩子频繁地要玩具,妈妈用了“哭穷”这一招
一位妈妈说,我家孩子从来不像别的孩子,吵着闹着要买玩具,反而特别舍不得花钱。每次去超市,孩子都在超市的毛绒玩具区看很久,看她很是喜欢, 我就问:“喜欢哪个,妈妈给你买。”可她却说:“不要了,咱家穷,我每次来超市看会儿就可以了。”每次听到孩子这么说,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失落。家里 也没有像她想的那样穷,可是她这么说,我又不想去反驳,毕竟让她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并不是坏事儿。
原来这位妈妈为了避免孩子养成大脚大手的坏习惯,经常有意在孩子面前“哭穷”。每次孩子吵着闹着要买玩具,她说服不了的时候,都用“哭穷”这一 招:你是不知道我们家有多穷吧?妈妈不上班,而爸爸每个月的工资就那么一点,能给你交上学费,买衣服穿就已经不错了,哪里还买得起这么多玩具?
这一招看起来很管用,孩子渐渐地接受了家里穷的“现实”。既然家里很穷,那么就不要买玩具了,虽然她心里很想要,但是穷人家的孩子当家早,她就这样被催懂事了。这位妈妈说,女儿还经常从外面捡回来矿泉水瓶子,要给妈妈添补家用。
勤俭节约是好事儿,可问题是,哭穷过度了,孩子可能会悄悄地把自己的合理需求都压抑起来了。孩子会变得“不敢要”,甚至会认为自己“不配要”,因此变得没有自信,甚至自卑。
上面这个妈妈后来问女儿,为什么不再跟以前最好的朋友一起玩了。孩子的回答是:她家太有钱了,而我家太穷了,她会看不起我的。就连以前喜欢分享 的优点也渐渐替代,有一次,楼下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想玩她的玩偶,可是她死活不给,她说:“这是我唯一的毛绒玩具,如果玩坏了,我就永远也买不起第二个 了。”
我们可以看出,哭穷可能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造成金钱方面的不安全感,甚至变得自卑。所以,这一方法千万慎用。
什么是正确的理财观呢?
下面我再结合欧美国家的财商教育经验,给出一些可以参考的建议:
?定期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培养孩子储蓄、以及有规划地用钱的习惯
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规定好零花钱的应用范围,比如告知孩子,以后想要买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买单了。孩子想要什么的时候,提醒孩子用自己 的零花钱去买。如果孩子的零花钱不够,那就建议孩子自己做个计划,看看需要多久才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温和坚定地坚持原则,切不可孩子一想要就自己替 孩子买单了。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领会到存钱的好处。遇到孩子零花钱金额比较大,父母可以趁机带孩子去银行开个账户,学习储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也可以学习犹太人的做法,建议孩子用压岁钱来投资基金、债券、股票等证券,在投资的过程中给孩子讲解理财基本知识,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和个人家庭理财技能和方法。
?让孩子知道金钱的来源
孩子的钱,一般都是父母、亲朋好友以各种的名义送给孩子的,比如压岁钱、生日礼物等。这些钱的来源和意义,父母有必要给孩子讲清楚,不然,他会以为,钱的得来很容易——只要过年过节过生日,就有钱了。
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从父母手里拿的钱都是父母的劳动所得,父母要用这些钱来养家糊口,钱里有父母的付出。如果是亲朋好友送的,就要让他知道,这些都是礼尚往来,以后都要还的,而不是白拿的。这样,孩子就知道珍惜手头的钱,并且思考怎样理财更合理了。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钱帮助别人,让他体验到“给予”的快乐
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合理理财,还应该教他们如何“给予”,让孩子明白,钱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工具,它的价值还应体现在帮助他人上。
例如,可以引导孩子将零用钱按照一定比例存作慈善用款,当金额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带着孩子,捐给慈善机构。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给予”以及 “给予”给他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同时,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捐款用在什么地方、帮助了多少人、发挥了多大效果,最终让孩子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
很多时候,孩子的攀比心理,多少会源于孩子不恰当的金钱观。下面这期视频讲座,是罗老师之前录制的脱口秀“怎样应对孩子的攀比心”,也推荐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