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请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2017年01月16日 12:04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不输在起跑线”的攀比之风让家长很无奈。幼儿园就开始教小学的课程。不学吧,别人都懂你不懂,伤自尊。学吧,孩子又苦不堪言。

  提及中国学校时,她始终用“算术”这个概念;在说美国学校时,她都说“数学”。

  人生是马拉松,“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赢在起跑线”的傻跑。

  家长的虚荣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线,越跑离心理终点越远……

  前些天,我转发了日本孩子在摄氏4度的严寒中,仅穿短裤在公路上“裸奔”的微博,立即引起热评。这些赤裸上身的孩子,有的摔倒,但立即爬起来继 续跑;不少小朋友冻得大哭,但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流着泪跑向终点。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否人道?而我却陷于深深的思考:这些日本孩子不在乎起跑线的输赢, 哭着、喊着、跌跌撞撞都跑到了终点……

  如果叫孩子“裸奔”向终点是不人道的;那么,让孩子苦不堪言的“赢在起跑线”的填鸭式早学,又是否人道呢?

  我想起德川家康经75年煎熬于弥留之际总结的8条家训,正是这8条用生命浓缩的结晶,让其家族统治日本260多年,成为史上最长的幕府。第一条:“人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第六条:“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在中国,蛊惑人心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搅得应试教育风生水起,喊了多少年就毒害了多少孩子。

  但“让孩子敢于输在起跑线”对许多家长来说又如惊雷,想也不敢想!

  可我们“俗”一点,看看身边,有几个傲视群雄者不曾输在起跑线?又有几个赢在起跑线的不是销声匿迹就是鼻青脸肿?说到底,家长的虚荣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线,越跑离心理终点越远……

  起跑线上需要挫折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吃苦是一笔财富,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拼搏、吃苦,有什么不好?

  先说“吃苦”等不等于“挫折”?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孩子需要吃苦教育,更需要挫折教育。所谓“更需要”是因为现在的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挫 折教育,甚至以为可以用吃苦教育来代替挫折教育。事实上,不但挫折教育不可替代,而且在起跑线上,我们就要开始不断地冲撞孩子的抗挫力。

  小时候,父亲被划为“右派”,感觉亏欠了我,下象棋时总是让我,而且唉声叹气,输得很逼真。我自以为了不起。有一次,在外面挑战一大孩子,连输三盘。

  他说:“省省吧,你这种棋力,再练几年也还是输……”

  真想大哭!

  第二天一早,有人敲门。是那个大男孩儿,还带着一副象棋,指名要跟父亲过招:“你仔昨天连输三盘,说是你教的,我们下一盘,怎么样?”

  父亲看了我一眼,那个眼神啊,让我没齿难忘……

  那男孩儿的父亲是校领导。

  父亲笑笑:“你看,都快上班了……”

  男孩儿不看我爸,却看着我说:“我就知道的,怕输给小孩。那我就再杀你仔三盘!”

  真恨不得地上裂条缝!

  我从此也基本不下象棋。

  算来大概是30年后,某天,儿子从学校回来,气急败坏地要我教他下国际象棋,说是班里比赛,他输惨了,还输给成绩最差的美国孩子。

  想起了父亲那个眼神……

  我说:“要赢就得靠自己。输不起就不要赢。再说,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赢,输得起也是一种本事。而且我也不会下国际象棋。”

  儿子很吃惊地看我一眼,那个眼神啊,也是没齿难忘……

  后来,我也没再问国际象棋的事。孩子太顺利,只要做的,都出人头地,输一输,挫挫锐气,也没啥不好。

  要家长在玩游戏时无情地打败孩子,确实有点情何以堪。可是,道是有情却无情;孩子必须在同龄人中无情地完成社会化;因此,在起跑线上就不能让孩 子太一帆风顺,应该让孩子适当遭受挫折,而且挫折教育要随着孩子身心的成熟逐渐增强,这样孩子才能知耻后勇,愈挫愈强。今天的孩子并不缺乏聪明和智慧,他 们缺的是尝试失败的权利,这是我们那个年代赋予我们的一笔“财富”——在挫折中奋起的精神和勇气!

  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让孩子敢于输在起跑线”,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360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不可能时时赢,处处赢,事 事赢。谁都会失败,但不是谁都会在失败中站起来;更何况,没有谁会永远失败,除非你根本就不想站起来。其次,要让孩子懂得,承认失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赢在起跑线”的后坐杀伤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的力量是大小相等、力道相反的。

  如果我们把应试教育的“不输在起跑线”和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看作两个相互作用的事物,虽然根据动量守恒的原理,其作用 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但由于起跑线上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尚处于幼芽状态,一丝后坐力就可能使其荡然无存,更何况摧枯拉朽的反作 用力?!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我们已把能压弯一个民族脊梁的高考压力延伸到了小考,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满脸童真童趣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线……

  德国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不允许对学龄前儿童(一般指6岁)实施学科教育。美国虽然没有类似的法律规定,但美国文化也不接受对上小学前的孩子进行学科知识的早教。

  美国4岁的孩子不懂也不学1+1=?他们根本不忧心学科早教的谁输谁赢,整天都在游戏中培养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独立性、情绪控制、社交能力、团队精神等等。

  举一个不那么“小儿科”的美国幼儿园的教案为例。

  (色彩实验室的) 科学戏剧

  物品:

  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透明容器、水、食用色素、碗、盆、漏勺、调羹、 量杯、取色器、滴管、围裙等。

  形式:

  让孩子通过假设来开展简单而又兴趣盎然的科学研究:

  假设——混合黄色和红色会产生橙色。

  研究:

  试验混合黄色和红色,用笔记本记下或用相近的蜡笔颜色“画下”观察到的新调制和创造的颜色。在做完多次试验后,他们能证实或证伪他们的假设。然后,孩子们讨论他们的结论。

  在实验室里,孩子们扮演科学家,认真思考如何创造新颜色和新想法。孩子在科学领域里开发出来的批判性思维,将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教学目标:

  对色彩的理解: 如何调和颜色来创造新的色彩,色度如何因黄色和红色的使用而受影响。

  了解简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用研究来开发和测试假设的步骤。

  正确地测量。

  理解如果成分太多或太少会产生什么结果?如何解决?

  看着那些4岁的美国孩子在一塌糊涂、不亦乐乎地调制、创造新的颜色,心里很有感慨!国内4岁的孩子已在忙于背唐诗、默生字、学英语、做算术了。 最接近的活动,可能是绘画(美国4岁孩子一般不学绘画),一节课80、90元,总不好美其名曰“培养创造性”就让孩子随心所欲地乱涂鸦吧!于是,许多老师 还是搞立竿见影的临摹,追求“像不像”,而不是“好不好”。

  父母并不是不让孩子尝试失败,而是要避免成人社会过早地用学科知识,用应试教育去“侵略”孩子的世界。故此,父母需要“拿得起”,孩子才能“放 得下”。父母要扛得起责任,孩子才能放得下胜负心。只有让孩子心安理得地输在知识填鸭的起跑线上,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在起跑线上“赢”得孩子终身受益的核 心素质。

  “输在起跑线”才能找到自己兴趣的起跑线

  “不输在起跑线”的后坐力还摧毁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国内来访的朋友说:“不输在起跑线”的攀比之风让家长很无奈。幼儿园就开始教小学的课程。不学吧,别人都懂你不懂,老师同学看不起,伤自尊。学吧,孩子又苦不堪言。就像在球赛散场的人流中,你推我拥,身不由己地“随大流”……

  儿子5岁来美国。上一年级时,我们嫌美国基础教育太小儿科,借了一套数学教材测试他,发现六年级课本较适中,就让他每天自学四页。结果,用了一 个学期,自学了六年级数学。于是,我们就向学校提出来,让儿子每星期跳级到三年级上一节数学。我心里想,只提三年级数学,够谦虚了。

  我们很快就收到儿子矿矿老师的来信。

  亲爱的黄先生和黄太太:

  关于你们关心的矿矿的数学学习问题,我已和我们的校长,罗伯特博士说过了。她也跟学区主管教学和课程的助理督导,威廉斯博士谈了。在转告他们的意见之前,我很乐意跟你们介绍一下我们一年级的数学课程。

  我给你们附上一份我们特立旺达学区在一年级的数学课程里涵盖的15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我还给你们附上另一份关于这15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这样你 们就能对我们的数学课程了解得更详细一些。正像你们能看到的那样,我们更强调的是孩子对那些隐藏在数学后面的概念的理解,从而在口头上以及书写中能够使用 他们所学的东西进行交流;而不是对算术的死记硬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之上,从而去珍 视数学。我们的课程是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循序渐进的、适当的教学活动去学习具体的操作计算。矿矿在中国学校(作者注:实为幼儿园)里学到的一些 算术技巧,例如乘法和除法,对美国大多数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被看作是循序渐进的、适当的活动。我们运用的是绝对具有乘除法功能的组合法教学,从而希望孩 子在记住计算的数字之前已经能理解乘除法的实际意义。

  矿矿当然是一个具有计算技巧的优秀学生。然而,算术仅仅是整个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在数学课里,会运用许多教学活动来挑战矿矿的思维,从而也对他本身形成一种挑战。

  威廉斯博士和罗伯特博士两人都觉得:派一个迈阿密大学数学专业的在校生作为私人教师,一对一地帮矿矿,将比让矿矿每星期到三年级去上一次数学更适当。如果你们想借一本三年级的数学教材在家里使用,我将乐意去作出安排。

  如果读了附后的数学课程的材料和这封信后,你们仍有进一步的问题,请告知。

  忠诚的,

  番·特米尔太太

  1992年元月14日

  当时读这封信,很不是滋味,更多的是不服气。都学了六年级数学,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班里的同学,现在放慢速度,只要求上三年级,还说三道四。我们决定不理睬她们,继续让孩子自学数学。结果,儿子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自学了八年级(初中二年级)的数学……

  24年过去了,今天重读此信,仍有些许不是滋味,但多了一份理性思考。

  细读来信,你会发现这位老师——数学教授的太太非常注意遣词造句。比如,在讲到矿矿及中国学校时,她始终用“算术”这个概念;在说美国学校时,她都说“数学”。

  所谓“算术”,计“算”之技“术”也,以雕虫小技领先,实非正途。数学才是关于“数”的“学”问,是正宗极品。

  武侠小说有正宗心法和旁门左道之分。正宗内功虽然来得慢,但循序渐进,后劲足;旁门左道虽见效快,但容易走火入魔。

  到底美国小学的数学是“磨洋工”?抑或中国幼教把“数学”当作计算之术?实在值得我们在不是滋味时,细细玩味。

  最值得强调的是信里使用的“珍视数学(value mathematics)”的说法。矿矿在高中时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美国“高考”SAT-II的数学几近满分。可以说,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但上大学 后,在可选修也可不选修数学时,却谈“数”色变,与数学绝缘。中国人说料事如神是说“3年早知道”,这个老师似乎十几年前就料到:这种起跑线上的不正常领 先,会摧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致使矿矿上大学后将会远离那个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这个“珍视数学”的说法,让人几十年后还倒抽一口凉气!

  美国人没有“赢在起跑线”概念。儿子小学二年级时就自学初中二年级的数学,从学区督导到校长再到老师,没人知道我们到底要干什么,当然不同意跳级。其实,也不能说美国人没有“赢在起跑线”的概念,关键是“赢”什么!赢算术还是赢数学?赢孩子的兴趣还是赢家长的虚名?

  我们所谓的“赢在起跑线”,说白了就是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中,让孩子无知无畏地“偷跑”、“抢跑”,并且在孩子需要发现并培育兴趣爱好时,过早、过度地开发、透支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得孩子在莫名的厌倦和恐惧中倒在了自己潜在兴趣的起跑线上。

  讲输赢或重玩乐

  美国孩子五六岁就开始“玩”足球。所谓“玩”不是自个在马路踢野球,而是请教练、搞训练、打比赛,这种“玩”法。

  社区每年都根据孩子的年龄组织不同级别的比赛,年纪小些的,甚至是男女混合队。教练大多是因为孩子要踢球顺便兼任的,没几个真会踢球。在国内,我从小学到大学都踢校队,故此有时球滚到脚边,顺便“高俅”一两下,还是技惊四座!

  妻儿朋友怂恿我当教练,我总是推辞,因为美国家长和教练只让孩子在踢球中玩乐,根本不在乎输赢。

  1995年,因教练短缺,可能影响到儿子踢球,才不得不当了一回助理教练。主教练啥也不会,孩子们不认真训练,整天嬉戏、打闹。某日,是可忍, 孰不可忍。我叫主教练踢一球到空中,孩子们全都停了下来,我静待落球,突然飞身而起踢了一脚不太完美的“倒挂金钩”,人人瞠目结舌,包括主教练。这一脚踢 出了权威,我趁势来一通“要赢球”的演讲。主教练顺势“让贤”去当勤杂,给孩子们送喝的、递吃的……

  我“夺”了训练权和比赛权:按孩子的不同特点,确定位置,各练其技、各司其职。两个最差的队员,只有在我们赢3个球以上时,才让她们上场踢“前锋”——远离自家球门,爱干啥干啥。

  一个月下来,我们赢了所有比赛,大家都认为准拿赛季冠军。但我也感觉四周有暗流涌动,不过赢球是硬道理,我就不讲理了。后来,我到德国出差,主教练“复辟”,球队输得一塌糊涂。

  儿子颇感困惑。我说:美国孩子踢球是为了玩乐,而不是赢球。怎样才有乐子?进球!怎么才能进球?踢前锋!于是,孩子们轮流打前锋,甚至为了进球,人人不司其职,一窝蜂跟着球乱跑……想不输都难!

  儿子问:为什么为了乐趣可以输球?

  我一时语塞……

  美国人真不在乎输赢吗?

  美国到高中才有校际间足球赛。想进校队的孩子都得参加“淘汰竞争”。换言之,开放“起跑线”,然后在“终点线”上判定你能否进队。

  儿子与200多人参加了赤日炎炎下举行的“淘汰竞争”。开始是两圈环校跑;接着是三组400米;然后是四组100米折返跑。

  孩子们累得歪七倒八,第二轮又是两圈环校跑,三组400米,四组100米折返跑……

  场上有孩子晕倒、抽筋、呕吐……

  有个孩子边跑、边吐、还边调侃:“这就是基督教的学校……”(基督教宣扬仁爱为本)

  最后跑了多少轮,我们惊悚得忘了数,孩子更是糊涂账。

  我不解地问儿子:“那些跑在后面的,眼看都没希望了,为什么不退出来?”

  儿子看也没看我:“没到最后一刻,谁都还有机会。跑在前面的,也可能下一轮挺不住了呢!”

  后来,儿子参加了球队,成为当年进球第二多的球员。问题是,第二年要进球队,还得参加“淘汰竞争”。

  大概儿子心里想,去年进8个球,队里还能少了自己?“淘汰竞争”走过场罢了,因而没认真准备。结果,这个进球第二多的队员,跑着跑着倒在地上……就被残酷地淘汰了。

  为什么这两个例子天差地别?一个嘻嘻哈哈,一个生死相搏?

  正所谓“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不是不要输赢,而是美国人没有“赢在起跑线”的观念,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时,由成人主导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极力呵护孩子的童真童趣;待孩子身心相对成熟后,才强化竞争。

  虽然我不同意只讲玩乐不讲输赢的美式玩球,但我赞同美国孩子在起跑线上不太把学习成绩当回事儿的态度。在他们的评价体系中,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探索意识、独立精神、自强自尊、意志品质、奋斗面貌、竞争态度等,影响终身发展的核心素质,始终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如果把义务教育的开端看作起跑线(在中国,人们已悄悄移至学前教育),要不要在起跑线上一决雌雄?与体育运动一脉相承,美国人让孩子在义务教育 的起跑线上信马由缰,悠哉悠哉,只在乎成长,不在乎胜负(基本无家庭作业、无班级排名、无成绩排队、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像样的考试),待幼芽般稚嫩的核心素 质茁壮发育后,到高中才拼个天翻地覆。

  这个策略得当吗?

  起跑领先的优势何时消失

  输了起跑,终点就会落后。许多家长心有戚戚焉。

  短距离赛,此言不假。若是长距离,答案相反:起跑领先的基本都会终点落后。因此,有人认为:“领跑”就是风光地自杀。

  在赵瑜的《马家军调查》里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在马家军中,刘丽是个特殊人物,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领跑,谁都明白,领跑是个吃力而不讨好的工 作,因而虽然有夺冠的实力,但是刘丽后来没有拿过一次冠军,老实听话的刘丽为了马家军和中国田径的荣耀而作出了很多不必要的牺牲……”。不谈用药丑闻,只 谈领跑趣闻。也就是说,刘丽没有拿过冠军,就是因为她在马家军里总是干着“领跑”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脏活儿、累活儿。

  “领跑”是田径比赛的术语,对领跑者来说,是一种自杀性战术安排,是为他人出成绩作铺垫。领跑就是“义工”的代名词。

  如果领跑者是为那些躲在后面的人作出牺牲;那么,要赢在终点,就要敢于输在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孩子在PISA,国际奥赛中都干着看似风光无限的“领跑”,实则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标杆”——为后面的跟跑者提供战略战术的参数。当别人呼啦啦地向终点冲刺时,风光不再的领跑者只有望“背”兴叹的份儿……

  君不见,原来领跑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大学后,普遍感觉因后继乏力而落后于原来跟跑的美国学生……

  也就是说,人生是马拉松,“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赢在起跑线”的傻跑。

  我儿子初中就学高中数学,似乎风光无限。但有一天,他自言自语地感叹:“其实,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

  这话从我这个目空一切的儿子嘴里说出来,我心里一阵颤栗!

  中国孩子是年龄越小,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年龄越大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与美国的优秀孩子已相差无几。

  我们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不过是叫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罢了,却被当作超常儿童日夜超负荷运转。

  后来,在俄亥俄州的统考数据中,我发现一个奇特现象:美国孩子的成绩与年级成正比——年级低成绩差,年级高成绩好。在中国是反比——年级低成绩高,年级高成绩低。

  全美国各类统考的数据也均证实了我的发现。

  为什么美国孩子的成绩由低到高?又为什么中国孩子的成绩由高到低?

  巨大的差距在这个正比和反比中逐渐消失;更发人反省的是,在原有差距消失后,这个正比和反比产生的新反差——领跑者和冲刺者换位后的距离却越来越大……

  在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核心素质尚处于幼芽状态,需要精心呵护、耐心培养时,如果过早、过度地“授之以鱼”式填鸭,使得这些核心素质不但得不到培育,反而遭到绑架、曲扭、伤害,在这些核心素质在终身发展中需要核裂变时,已后继乏力……

  我们一面嘲讽鸵鸟顾“头”(起跑)不顾“尾”(终点),一面又禁不住“赢在起跑线”的蛊惑;一面讥讽阿Q心态,一面让孩子“赢一天算一天”;一面嘲笑皇帝的新衣,一面不愿正视孩子越跑越慢的事实……

  鹰架理论与able to do

  提出“鹰架理论” (Scaffolding Theory)的心理学家Vygotsky指出:近侧发展区是儿童能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准,与在成人的引导或有能力的同龄人的合作下解决问题的潜在 发展水准,二者之间所呈现的差距(实际发展水准- 潜在发展水准= 近侧发展区)。

  孩子往往在love to do(喜爱做) 和able to do(能够做)之间挣扎……也可以说,就是挣扎在“鹰架理论”的“近侧发展区”。孩子“能够做”自己“喜爱做”的东西吗?天知道!只有在起跑线上跌几跤, 败几次,在摸爬滚打中找到自己能爬起来的地方,才能在“近侧发展区”中找到自己love to do(喜爱做) 和able to do(能够做)的契合点。然而,恰恰是在这个起跑线上,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独立性、兴趣爱好都在“不能输在(应试教育的)起跑线” 的驱使下,被禁锢、被扼杀、被绑架、被摧残了。

  Scaffolding是搞建筑起高楼的架子,被译作“鹰架”,国内也叫“脚手架”。然而,(应试教育)起跑线上的“鹰架”,已不是让雏鹰高高起飞的架子,而是被家长和老师做了“手脚”的束缚孩子的笼子。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人生仅一次,孩子就一个,许多人没有胸怀和胆识去尝试“输在起跑线”的好处,以致赢得一时算一时,跑在前面终归是眼前看得见的结果,哪怕是暂时的,也总好过最后不知终点的输赢。

  美国Wright兄弟的故乡离我任教的大学不到一小时车程,那里的人们总是对他们兄弟俩当年的失败津津乐道:到底1902年他们设计的是人类第 一架飞机,还是1900年8月那架,或1903年那架……总之,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的过程即“成功”。“失败”和“成功”往往浑然一体。“输”在 起跑线也可以是成功的开始。

  没有前面的失败就没有后面的成功。这是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失败!可怕的是,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失败看成耻辱。如果“成 功”可建立孩子自信心,那么“失败”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反省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需要输在起跑线!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更何况,“输在起跑线”就是失败吗?“赢在起跑线” 就能“赢在终点线”吗?在起点线上,中国孩子年年横刀立马于国际奥数;但终点线呢?有“诺贝尔数学奖”之称的“The Fields Medal”,中国高校至今无人问鼎。

  何叫“赢在终点”?“赢”谁才算“赢”?上北大清华?离终点还太远。获诺贝尔奖?当院士?做国家领导人?马云2.0版?又有几人能及此终点?所 以干脆不给答案,只怂恿孩子在起跑线上杀个人仰马翻。其次,在起跑线发力过早、过猛因而后劲乏力“输在终点线”,这也是不能言明的。因为既然可能“输在终 点”,又何必“赢在起点”?既知如此,何必当初!

  若80%的中国家长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出两年,应试教育就会开始分崩离析,素质教育就会曙光初现……

  尊敬的孩子们,输在起跑线又何妨?!(作者为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 黄全愈)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750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7823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