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四小成立于2003年,是海淀区为满足中关村地区高科技发展而特批的一所公立小学。建校初,学校只有20多位老师,100余名学生。为凝心聚力,学校确立了“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的核心价值观。
“它就相当于一棵树的树根植根于四小的土壤当中,指引着我们的行动,11年过后现在提起来都还非常熟悉和亲切”,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在接受新浪教育专访时如此评价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走进新浪采访直播间的那一刻,这位年轻的校长脸上一直挂着淡淡的笑容。从毕业起在中关村四小做基层教师到如今任职校长,如同自己的成长轨迹般,李晓琦对中关村四小的发展一一道来。
【对话校长:新浪教育对话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
【相关阅读:新浪教育对话李晓琦访谈实录】
中关村四小成立于2003年,是海淀区为满足中关村地区高科技发展而特批的一所公立小学。建校初,学校只有20多位老师,100余名学生。为凝心聚力,学校确立了“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关村四小认为教师既是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在追溯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学校教师找到了高度认同又能够唤起共鸣的教育哲学,即“儿童站在正中央”,为每个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课程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得到了新的阐释。学校重塑课程的概念,抛弃传统意义上把课程理解学科或教材的狭义概念,主张课程是学校全部生活的总和。“课程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跑道,而跑道指的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孩子们之间的游戏中,活动中,甚至是冲突中”,李晓琦谈到学生在学校所经历的活动和空间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学校的课程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软化了学科的界限,跨越了分科教育的局限性。
对此有网友质疑:无时无刻不在上课,这样学生会不会觉得很累?因为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李晓琦对这一说法有不同的认识。她说这源于我们传统的观念误区即认为学习只会发生在上课的课堂上,而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做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当中的所有生活都具有教育的意义,让学习无处不在”。
学校前任校长刘可钦校长一直致力于引领老师创造一所理想的学校——“每一个儿童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位老师享受到教育的乐趣,每一位家长[微博]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在学校发展历程中,不论是核心价值观,还是教育信念,中关村四小教师都对此有较高的认同感,李晓琦校长认为学校的发展应该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一脉相承,于是,中关村四小于2012年成立了“课程研发团队”,研发团队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学科,尝试构建“儿童本位课程”地图。这个地图包括儿童的自治课程、节日课程、慈善课程、体验课程、人物课程等以此创造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的可能。
自治课程最初的想法来自于午间闲置的体育器材,学生们想借体育器材非常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问题。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起开发了体育馆自己管理的自治课程。此外学生们还一起开发了“乐学币”,同银行的信用卡管理一样,如果谁借了器材没有还,就会被列入黑名单,信用指数降低后再借用器材时就会受到限制。
李晓琦提到在此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旨在培养学生两种观点:第一遇到问题不是仅仅依赖老师,其次让学生学会运用更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指导的前提是把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孩子。“保护好儿童的热情,引导好儿童的需要,维护好儿童的公共空间,儿童的潜力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这是李晓琦对于自治课程最大的感悟。
中关村四小的学生发展目标是“忠于祖国,做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李晓琦说她希望四小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是有爱国情怀的人,还是有国际视野,能在世界大村落中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学校将此目标进一步演绎成两个短语:懂规矩、有灵性。懂规矩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在共处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规则、遵守规则。同时兼具灵性,即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具有变通的能力。此外学校还提出了有特长、富爱心、好性格、棒身体等极富生命力且通俗的目标。
“让孩子更全面地发展,不只是规规矩矩做一个一成不变的‘好学生’,而是在应对各种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这是李晓琦的追求。她认为要让孩子真正成长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在学校的节日课程里,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做足准备,都可以把自己的方案提交给节日评审委员会,通过表决就可以变成现实。
在四小4月23日读书节这一天,三个六年级的学生发起了一个“书窝日”的活动,从具体的组织、开展、参与,三个学生经历了策划方案、建立规则、过程管理,这样的事件虽小,但如果成为常态,如果汇聚起来,就构成了一所学校的创造力空间。
“儿童浸润于充满创造力的空间,就有了每一个儿童成长的可能”,李晓琦在接受新浪专访时骄傲地说道。
李晓琦认为学校“要让老师们有自己的想法,在心里有一颗未来可以萌发的种子”。李晓琦校长提到,课程研发的负责老师赵彦老师有这样的感悟“课程研发让我们不只思考‘神经末梢’的事情,也让我们思考‘神经元’是什么。”中关村四小坚信教师是创造者,是课程的领导者,尊重老师自己的知识及理念,给老师最大范围的空间进行创造。
“一所学校其实是一间学习的大教室,学生的学习不是被教室、学科所分割的,当老师具有思想及影响力的时候,在他的引导下可以让学习无处不在,所有的空间所发挥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功能”,李晓琦说。
针对学校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她表示很感谢时代和区域所赋予的学校发展空间,李晓琦说她希望学校空间不仅满足一种硬件的功能,更希望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能够创造出无限的教育可能,这也是她和四小教师团队一直追求的目标。
中关村四小成立于2004年9月,是北京市海淀区为了适应中关村地区发展而特批建立的一所公立小学。学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地带,西傍大钟寺博物馆,南临北三环联想东桥,周边高校林立,环境优美、交通畅达。
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力图能够赋予它教育的意义。垃圾站、生涯辅导月、导师制、降旗仪式、流动秀场、粉丝大巴、学生社团等特色活动吸引了每个学生的眼球。不是为了挑选、表演、展示一个成人眼中的完美,而是呈现出一幅每个学生“我也要成长”的画卷。学校的资源不再为只为部分“好孩子”所有,而是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试一试”的展示与发展空间。
核心价值观:
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
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
这里的学生有“电影日”、“sports time”、“纸飞机大赛”、“大眼睛走读中国”、“流动秀场”、“校长我来了”、“图书馆小讲坛”……这是“儿童站在正中央”的公共生活空间。
这里的教师有“且行且思”、“班主任工作坊”、“学术休假”、“专家沙龙”、“游走式培训”、“研伴同行”、“教学风格研讨月”、“我们作为研究者”……这是触角多元的教师成长路径。
创造一所开放包容的学园是中关村四小未曾改变的追求……
(撰写:刘佳睿 制作:于彩虹、张久阳 合作电话:010-6267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