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八校任你选--2005香港高校报考指南 > 正文

拷问素质教育:港大为何拒收内地11名高考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5/07/18 10:25  新京报

  11名内地各省市高考最高分的考生,申请入读港大时被拒绝。“状元”们的折戟沉沙对许多国人来说,多半有些意外。因为照内地多年来的招生经验,各省区市的高考状元,完全可以以“美女抛绣球”的姿态,任意挑选名牌大学上。各高校也为吸引“状元”进校,招数迭出。今年中山大学为将广东省高考“三料状元”黄仲强留在该校,开出了许多优惠条件。

  港大拒收“状元”的理由是: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
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等,港大不会收录“书呆子”。

  港大的选才标准应引起内地争抢“状元”的高校深思,也再一次拷问了教育部门提倡数年的素质教育之成效。

  给学生减负,改革应试教育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喊了好些年头,可“高考状元热”至今仍没有降温,分析其原因,除了中国历史上,因科举而形成的“状元情结”依然在影响我们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将第一名,这个在众多同龄人的考试竞赛中跑到最前面的青年,异化成一个符号,一个代表成功、幸运、前程似锦的符号,而其作为一个可造之才的普通人身份被淡化了。

  中国人的“状元梦”做了上千年,状元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道出了状元的风光和荣耀。可是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状元所占比例很小。今天无论是公众,或是高校的招生人员,他们未必不知道考上第一名的,不一定会比第二名,甚至第十名、第二十名更优秀,更有出息。但是他们还要乐此不疲地为“高考状元热”推波助澜,从一定程度上可看出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浮躁的一面。高校将多少省市的“高考状元”入其囊中,作为显示其办学质量、名望的一杆标尺;中学也将该校有考生成为“状元”作为教学的巨大成就和荣誉宣扬;公众特别是家长则将“状元”作为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的范例。

  人们并不关注“状元”们的未来怎样,他们是否真的能成才,更关注的是“状元”两字的公关效果。

  追高分、捧“状元”之风,教育行政部门早就看到了其对人才培养的负面作用,几年前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连年在高考前提醒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其递进层次及目标和古代科举相似,读小学是为了进一步读中学,读中学是为进一步读大学,再到硕士、博士,越往上走说明越成功。正如童生是为了进学考秀才,秀才目标是考举人,举人目标则是中进士,中进士的人则希望自己是探花、榜眼、状元。而选拔机制是多年不变的,考分上见高低,分越高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机会越大,这样的选拔标准已经影响到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这种选拔机制不改变,这种考试文化不改观,很难能要求金字塔底端的小学、中学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呢?

  要给“状元热”退烧,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则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对考生更为全面的考查办法,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给高校自主权的同时要保证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则要改革整个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淡化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更注重人才市场和社会舆论对其办学质量和声誉的反馈和评价。只有如此,当我们出现像当年清华录取数学零分的吴晗,港大舍“状元”而取其他的考生等类似现象时,才不会被视为有黑幕存在,而可能被看做是对本高校声誉和发展负责的遴才之举。

    更多信息请访问:八校任你选--2005香港高校报考指南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