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新周刊> 新周刊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解读“日韩流”(下)

http://edu.sina.com.cn 2000/12/06 14:06   新周刊

  全球化中的“日韩流”

  历史是生动的,今天的我们往往惊讶于美国、日本庞大的经济规模,可不要忘记,中国的GDP在汉朝之后的1000多年间,曾长期占全世界的50%以上。挟所向无敌的经济力量,“洛阳兄弟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时代,尽管不是绝对的,中外文化的传输与交流往往是单向的。

  比如,韩国的科举制度就只许贵族参加,这样的科举和中国科举不分贵贱选贤任能的指导思想南辕北辙,自然不可能引起国人模仿他们的兴趣;日本天皇“万世一氏”,大概中国的每一个亡国之君也曾悄悄地羡慕过(如果他们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的话),但是,没有一个中国的大儒正儿八经地研究过天皇制可否为中国所借鉴。

  互联网时代,昔日装模作样给中国皇帝进贡然后获取数倍回馈的邻居已经壮大,中国的GDP今年可望达到10000亿美金,而日本数十年前即已上了这个台阶;韩国人口是我们的1/30,经济规模却是我们的40%。

  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强势文化藉现代传播方式而扩大其辐射力与穿透力。英语信息占互联网信息的95%以上时,非洲大草原和印度贫民窟里的学子有了同样的“寄托(GRE&TOEFL)”,考“托福”得满分像中国古代的状元一样神气;加拿大被誉为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可作为近邻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就可以连人家总理的名字都不知道;法国人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但西班牙人萨马兰奇用英语回绝了他们要他在奥运会开幕式用法语致辞的建议。强势文化以这种方式显示影响力,是全球化的重要指征。

  近代以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韩流”、“日风”(尤其后者)以发达的经济为背景渐呈强势,远渗世界各地,走的就是这样的路线。当金字塔下的厕所里用日文标写着男女,当金大中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份主持亚欧首脑会议,当梵高的老乡眼睁睁看着日本阔佬以天文数字的美金卷走“向日葵”,当金发碧眼的跆拳道裁判用韩语宣布中国人获得奥运会冠军时,世界文化史似乎正在改写。

  于是,处在全球化漩涡中的中国首先感受到作为日韩强势文化代表的流行文化的热力,工藤静香的临去秋波那一转,软化了多少严守“华夷之防”的心?李秉宪宽阔坚实的肩膀,被多少中国女子在梦中枕过?“酷龙”的Hip-Hop舞步回馈了羽扇纶巾的中国四方步,木村拓哉的SMAP告诉中国人汉语里添了个新词组——“超人气”。

  当然,今天中、日、韩文化力量的对比和相对影响力度并非彻底地大逆转,但“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流”、“日风”的拂荡,使中、日、韩之间实现了大历史尺度意义上的文化的竞争性输出与反馈,演出了东北亚千年历史上罕有的多中心交相激荡的盛况,成为世界全球化过程中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怀着没落王孙看昔日长工暴发的心情看“韩流”、“日风”的沛然莫之能御显得是那样的不合时宜,见机快捷者早借东风上青云:“川崎”火锅调料也许并不如“十三香”正宗,但借一个颇正宗的东洋名称就在正宗的中国土产上嫁接了异国情调,消费者从中获得莫名满足的同时,经营者的钱袋也鼓了起来。这不是孤证,“喜之郎”借典型的东洋名字把果冻变成了一代中国儿童的食粮;“优の良品”入选《新周刊》“行业新锐榜”说明有人并不因为它名称明显的东洋色彩而低估它的美好前景。

  “韩流”、“日风”西进中国,在社会学、文化学上与好莱坞、麦当劳进入中国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不乏“明智”之士试图强化这之间的差异:欧美西方文化的入侵冲击着我们的深层价值观念,而“日韩流”不过是年轻孩子少不更事凑热闹赶时髦,充其量只是消费层面的把戏,“文化价值”则谈不上。很多中国人都在骨子里认为中国也许在技术和物质上落后于韩、日,文化上却绝对不逊于它们——潜意识里,欧美超过咱们也就罢了,韩国、日本嘛,它们那边咱们传过去的东西多着呢!

  绕不过去的“日韩潮”

  冯骥才先生最近说:“我有个奇特的发现:各国的博物馆都收藏中国文物,惟有中国博物馆不收藏外国文物,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全是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封闭观念:不看别人的,便认定自己最好。”

  此言对也不对。中国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封闭的,在中学课本中其实大把这样的事。但在多年的繁荣和扩张后,中国文化终于成为一个点缀着春愁与秋怨的大家小姐的后花园,成为认定自己最好再也不愿学习什么、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停滞性文化”。

  可以说,当中国文化把外来文化大量融进自己的血液、敢于面对世界上任何文化的挑战与竞争时,她就可以成就海纳百川的辉煌;反之,她自视为与生命一样重要、简直文化得不行的因素,如辫子、小脚,就会成为别人的笑柄。经过百年的沉睡,尤其在改革开放释放出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天性后,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这一平凡的真理。

  于是,我们感动着韩国人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掏出订婚戒指换美元还债的真爱国,激动着他们把曾经不可一世的全斗焕、卢泰愚送入大牢的真反腐,佩服着他们从危机到繁荣近乎凤凰涅磐般的奇迹……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所有这些来自邻邦小国的消息已不仅仅具有“新闻价值”,至于“日风”的背后何尝没有叫人们深思的东西。比如已故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出访意大利,会见(请注意,《读卖新闻》用的不是“接见”或“召见”)在罗马队踢球的中田英寿,要他好好表现,为日本争光。中田面无表情地表示:我做不到——这仅仅是我们有些媒体所说的“扮酷”吗?还是我们根本不愿涉及、而国外学者已经注意到的日本国民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些年取得较大进展的体现?——不了解这一点,我们怎么理解东史郎在日本右翼的压力下向全世界揭露他的同胞的罪行?怎么理解“七三一”部队的老兵正在公布那些骇人听闻的历史真相?怎么理解笠原十九司等一批学者多年来兢兢业业收集证据要将他们的先辈侵略中国的史实办成铁案?再比如:日本足球从职业化的第一天起就抱定学习巴西、走技术路线的决心,终于成就霸业;反观中国队,巴西学过,德国学过,现在学南斯拉夫;四四二、五三二、三五二,统统尝试过,为何一事无成?坚韧和浮躁、有序和混乱、理性与迷狂……这样的对比何限于体育领域?岂不凸显日本有那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东西?!

  当然,我们知道有那么一些心地善良的人,他们怀着绝对纯正的动机,担心我们在“韩流”、“日风”中着凉感冒、甚而迷失了方向,他们也许乐于用自己绝对正确的眼光、绝对健康的嘴巴和唾液为我们过滤一下“韩流”、“日风”中的细菌。但我们知道,危险并不在于偶尔被感染,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免疫系统有的是信心——这活早已成为老生常谈不说也罢,但有些事却不能不说,有消息称:已经有一个中国城市出于稳定的考虑打算关闭因特网——这可能吗?(文—桑晔)




 相关链接
解读“日韩流”(上)(附图)(2000/12/06/ 14:05)
“日韩流”里的中国人(下)(2000/12/06/ 13:55)
“日韩流”里的中国人(上)(附图)(2000/12/06/ 13:37)
20年流行文化中的外来痕迹之日韩篇(2000/12/06/ 13:19)
新周刊专栏 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评选新世纪阳光女孩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
时尚精品写真图片库
新浪招聘网站
杨晨停赛风波
2000年精彩国际新闻图片回放
手机栏目提供选购、评测个性化方案
孟京辉与他的《臭虫》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