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澳籍华人,现任澳中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中心董事长,澳大利亚浙江侨民联合会副会长。从2000年起,针对澳洲小留学生的生存状况,陈静作了大量调查,走访近百名在澳洲的13岁到18岁的小留学生,完成了8集电视纪录片《少年留学走天涯》一片的制作。该片直观地展示了稚气未脱的孩子,一下子远离父母的保护伞,在完全自由、独立的状态下学习与生活的情况。这里有欢笑也有烦恼,还有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面世界的不适应和独立成长的迷惘与青涩。这些都给考虑出国的小留学生和家长们带来了启示。
在采访中,陈静着重和本报记者谈了澳洲小留学生现状反映出来的一些国内家庭教育的缺失,并提出了她的忠告和建议。
去澳洲不等于到了天堂,能留学也不等于孩子的成才有了保障
记者:各种各样的教育展在全国各大城市成了每年的热门景观,而且孩子的出国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家长都把能让孩子早点出国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孩子们在国外真的过得很好吗?
陈静:人各有相,有的不错,真的成才了。比如一个名叫黄健的孩子,他在澳洲惜时如金,刻苦学习,在2000年的高考中,获得了澳洲维多利亚省海外学生第一名,总督亲自为他颁奖,成了小留学生中的佼佼者。有的却让父母后悔当初送他出国门,我调查的近100位小留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出国后迷失了成长方向的不在少数。有的孩子因为交友不慎,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最终输掉了所有的学费、生活费;有的孩子因为没有自律习惯,大量旷课,被勒令退学,取消签证。
当孩子被放到一个独立而陌生的环境中,有一些因素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就凸显出来了
记者:同样小小年纪出国,为什么他们的际遇相差这样大?
陈静:家庭教育的素质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素质是主要的,其他包括一些出国前的心理准备等。当孩子被放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有一些因素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尤为突出。
孩子与孩子差别很大。孩子被送出国后,面对的是一个与国内相差很大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他们有监护人,但监护人不同于父母。监护人不会无微不至地对你的学习生活进行关照,他们一般只对你的生活困难等进行帮助,换句话说,很多情况下,只有出了事他们才会出现,来帮你进行交涉。学校也如此,在国内,可能你不去上课或者成绩不佳,学校老师就会找你的家长谈话,但在澳洲留学不会这样,一是没有机会,做父母的远在天边;二是没有这样的习惯,在澳洲更讲究自我约束,别人不会约束你,要靠你自己约束自己,等你因为旷课时间过多而被退学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有的孩子在澳洲与所寄宿的家庭相处不好,生活不适应,没有朋友,没有沟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难以在澳洲生活下去,当然也谈不上成才。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离开父母后能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孩子,更多得益于他们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
好成绩不决定一切,家庭教育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记者:那么你认为什么是你们所观察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陈静:从我们走访的学生来看,优秀的少年基本上都具备这样一些值得称道的个人素质:有责任心、有自我约束力、开朗乐观善于和他人相处沟通、有独立精神但又有集体主义观念乐于助人。
当我们采访这些孩子的父母、家庭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联。王梓是2000年来到澳洲的小留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名颇有成就的作家,家庭条件不错。但这位父亲从来不娇宠儿子,他给孩子营造的是“精神上高追求,物质上低要求”的家庭氛围。在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做父母的不会整天追着孩子问他要吃什么、要穿什么,也不会整天追问他学习成绩怎么样。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梓。因为从小就树立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物质标准,而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来到澳洲后的王梓并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国孩子”。
所以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应当更注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至于他的学科成绩,那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因为过分爱孩子,所以我们孤立了孩子,甚至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成了不受欢迎的一分子
记者:那些不成功的小留学生,主要存在些什么问题?
陈静:很多家庭没有教给孩子走进外面的世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能力。小留学生的生活不同于在父母庇护下的生活,很多事情,包括人际关系的交往,个人财政方面的问题,都要孩子独立面对,换句话说,孩子要提前成为大人了,提前进入社会了。
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度保护,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处在成人的精心呵护里,孩子在家庭里说一不二,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门里大”;而且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下一等一的,他们不让孩子和别人交往,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学坏,他们没有教给孩子评判是非的标准,也没有让孩子养成与他人交往的起码礼仪技巧。这样的孩子来到澳洲,会比别人更多感觉到孤独的压力。那种在异国他乡孤独地求学的生活,这些孩子是承受不起的,于是他们会寻求外在的刺激,容易误入歧途。这就是有的孩子最终失去求学机会的原因。
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道德、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也是小留学生中暴露出来的一种家教偏颇。在澳洲,孩子们会和他们的寄宿家庭成员们生活在一起,但是许多孩子却和澳洲的家庭不和,难以维系他们的寄宿生活。许多孩子在家里都是“甩手大将军”:吃好了饭,饭碗就扔在桌上等别人收拾;换洗的衣服扔得房间里到处都是;总是等着别人为他端茶递水,没有想过为别人服务一次。他们来到澳洲,也把这种种小皇帝的习惯带到了澳洲,但他们会发觉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有的孩子因此不得不经常更换住处。而且许多孩子不会检讨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因,却把责任归咎到别人头上,比如一位姓姚的小姑娘,她抱怨房东对她不好,要求搬家,当我问她,房东哪里不好时,小姑娘的回答是:他让我刷好牙,把洗脸盆洗干净;洗完澡把浴室收拾干净,这些我在家里从来都不用干的。
我难以想像,现在国内的孩子过着怎样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父母是怎样伺候他们的。但是我认为那位房东对孩子的要求是最起码的卫生习惯和对他人的尊重,而类似这样的行为习惯许多国内来的孩子办不到。我很困惑如果孩子们连这些都办不到,那么他们走上社会后将怎样面对所遇到的困难?怎样和他人相处?而且很明显,这样的弱点现在就已经给孩子们带来麻烦了。
令人担心的是,我发现有些孩子与父母也不太愿意交流。因为父母很难亲自到澳洲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所以有些孩子就会向父母隐瞒自己的问题。除了向远在国内的父母要这要那,关于他们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交友方面的情况,他们不太会写信告诉父母。有的孩子在国外烫发、染发或者穿耳环,临到回国前,他们就会把这些装扮全都改掉,恢复到出国前的模样,因此父母对孩子在国外的变化一无所知。
这些都是我在澳洲多年生活、工作中接触的留澳孩子们的情况,我想父母希望孩子出国,无非是想孩子有更好的成才条件。其实,在哪里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着重培养孩子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比如独立性、自我约束能力、与他人相处的协调能力等,这才是立足社会、不断成长的根本。(本报记者 王晓宇)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