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新航道雅思专家谈高分策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5日 11:55   新浪教育

主持人孟楠(左一)与马朝霞(左二)、张建宇(右二)和王毅(右一)聊雅思考试
主持人孟楠(左一)与马朝霞(左二)、张建宇(右二)和王毅(右一)聊雅思考试

  新浪教育频道特别邀请北京新航道学校执行校长、北京新航道学校副校长、新航道英语测试研究中心主任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专家们将针对雅思考生听说读写各方能力的提高,以及雅思高分策略结合教学一线雅思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并给出相应的解 视频:雅思专家做客新浪谈高分策略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频道 题策略。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您光临今天的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孟楠。本期访谈的主题,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谈雅思的高分策略,节目开始我很荣幸地向大家介绍光临本次新浪聊天室的各位嘉宾,坐在我左手边的美丽女士是来自北京新航道学校副校长马朝霞女士,同时也是新航道学校雅思口语主讲,欢迎您!

  马朝霞:你好!大家好!

  主持人:坐在马老师旁边的是北京新航道学校执行校长,著名英语教学与测试专家,北京新航道学校雅思阅读主讲张建宇先生。欢迎您张先生!

  张建宇:主持人好!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接下来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雅思总分满分得主,目前任新航道英语测试研究中心主任,也是阅读主讲的王毅老师!同样欢迎王毅老师!

  王毅:谢谢主持人,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光临我们嘉宾聊天室的三位嘉宾各有侧重,有口语方面的专家,有阅读方面的专家,还有中国大陆唯一雅思考满分的得主,可以向学生们全面介绍一下雅思考高分的秘技。节目开始向三位嘉宾问一个问题,考雅思的人越来越多,趋势每年在不断上涨过程当中,但是中国学生的雅思成绩好像在全球排名来讲并不是特别得令人满意,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张建宇:我先就这个问题跟大家大体分析一下,两位老师再就具体方面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总的来说,08年,中国大陆地区总共有26万人考雅思,但事实证明中国学生雅思的平均成绩,在将近40多个国家,人数最多的考生地区排名倒数第六,并且很多单项,比如口语、写作一直以来排名倒数,这引起了很多专家的关注,包括很多学生和老师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从新航道教学研究的角度来讲,那就是

  雅思学习过程当中,有一点很重要,各位同学一定要有很清晰的思路,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到底要的是高分还是真正的能力?还是两者兼顾?两者要兼顾的话,要怎么样才能达到两者兼顾?事实上,可能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当中,由于人都有追求效率的要求,所以,很多人侧重于如何拿高分,反过来忽略了根本的英语能力的培养。

  我个人刚刚在国庆之前才从英国约克大学硕士生毕业回来,我在海外生活了一年,包括我的很多同学里有很多我以前的学生,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雅思真真正正去学了,取得了6.5分,这样的孩子在海外适应起来非常得快。比如他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就可以很好地适应海外的留学学习生活。

  主持人:融入到社会了。

  张建宇:对,但我们发现很多在国内没有扎扎实实抓好词汇、语法、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没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仅仅通过考试技巧或者人品爆发突然拿到一个比较够的分数去到海外的同学,我的观察是,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很痛苦。痛苦到什么地步呢?我真的有看到我们有的同学为了做老师的作业读学术文章,读老师开的书单真的有读哭了的。返来说就是,你去之前一定要把英语准备好,马老师会从口语和听力方面给大家谈谈,王毅老师会从阅读和实战角度谈谈。我一会儿会给大家谈谈写作方面我们怎么做好准备。

  主持人:那么请马老师给大家谈谈学生听说方面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是什么?

  马朝霞:我最近看了一个雅思考试官方网站公布的2008年雅思分数统计数据,2008年我们中国学生的雅思成绩是全球倒数第六,而雅思口语则以5.25的分数再次全球倒数第一,而且比2007年的5.26下降了0.01分。作为一个雅思口语老师,看了这个数据,心里挺不好受的。之前我一直不敢相信,从2006年的5.39分降至2007年的5.26分再到08年的5.25,33年来我们一直在倒退,虽然09年的雅思考试 还在进行中,但从过去10个月以来考生们的反馈来看,今年的雅思口语也不容乐观。

  主持人:为什么?

  马朝霞:因为考生们非常喜欢背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明明用自己的话来讲可以讲得不错,但是对自己的英语缺乏信心,一进考场就开始背,雅思考官经验那么丰富,必定看得出来我们考生在背答案的,分数怎么可能高呢,

  我教口语这么多年,包括我在国外(澳洲)也教过雅思,其实讲单纯是中国的学生是很不公平的,我教过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学生,普遍都存在此现象。   

  主持人:受到背书的干扰,反而说不好。

  马朝霞:对,口语考生他看着考官背,有的背着背着就心虚了,生怕被看出来,就看着天花板继续背,考官一看就知道在背答案。我们北京新航道学校有一个雅思外教他就是拥有丰富经验的考官叫马克,马克说考生一开口讲话他就知道是否在背答案,考官们都是经过非常严格培训的。所以,在口语方面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首要就是背答案,不能用英语和考官自由交流,但考生们往往都忘记了,雅思口语考试是测试考生们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而不是背诵能力 。其次,过于依赖所谓的高分技巧和万能套句。我记得在澳洲留学时认识一位在悉尼工作的雅思考官。他对亚洲学生的套句深恶痛绝,因为他发现很多亚洲考生讲的东西一模一样的。考生们口语分数不高还有一个特重要的原因是平时练的不够多。我非常喜欢英语的一句格言: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的学生报了一个学习班,为的是高分技巧,平时并不练习口语,既不早读也不参加英语角,上课也不踊跃发言。到了快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怎么可能拿到 好分数呢。   

  主持人:那么现在有广告说30天让你开口说英语,20天让你雅思提高多少分。这样的宣传不可信。

  马朝霞:那得看学生情况。我不相信一个平常连用英语和外国朋友进行基本交流都有问题的学生10天能拿到雅思6.5,但我相信10天或者30天,在有非常负责任的教学团队及科学的学习计划的前提下,能够让一个学生有信心开口说英语,比如让他每天进行英语晨读1小时,有一个外教陪练英语话题,每天有助教督导复习当天功课及预习第2天上课内容。10天一定会让此学生开口讲,自信心也一定会提高,口语能力也一定会提高。我教口语快十年了,在国内国外教了那么多年的雅思口语,我个人是不相信投机取巧性的学习法的。

  主持人:目前你认为解决口语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马朝霞: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找回自信,多看多练,多读英语报刊,多看英语节目,电影电视剧甚至英语娱乐节目都行,我个人很喜欢看《老友记》-friends和《舞林争霸》-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the Oprah Winfrey show 。那么多年来我都坚持早上跑步一小时 ,边跑步边听英语,之后会边吃早餐边看Friends ,在澳洲留学时也一样。正如我们新航道学校的校训:我坚持,我成功!在新航道的课堂上我们都会鼓励学生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大胆开口,一次说不好,两次也不好,10次还不行吗?只要学生们坚定了一定要学好口语的信念,就没什么不可能。同时,鉴于亚洲人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总是特别谦虚和委婉,讲英语的时候都非常谦虚、委婉,阅读的时候也非常谦虚和委婉,不喜欢大声读,我个人建议学生早晨要积极一点,大声读,激情地读!但这有个误区,有的学生认为读完之后就可以讲得非常流利了。实际上,阅读是让学生锻炼语感,并不代表读完之后就能讲流利的英语,我们还需要平时多讲英语,多练习用英语复述所读过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语境,建议我们的学生,不仅是雅思、托福的考生一定自己要创造一个语境,你可以把外国明星的歌曲放进把Mp3去,不管你在食堂排队,还是去图书馆等待借书等等,一定要戴上耳机听英文,有I-pod 的同学,可以随时随地用它来看英语电影否则天天听中文歌,看中文电影,平时也是用中文,怎可能练好口语呢?还有我建议晚上写一写日记,它可以帮助你有效逻辑地组织语言。

  主持人:你刚才说晨读,有什么好的材料可以推荐的?比如很轻松、简单的读物,还是偏学术类的,比现在稍微难一点的。

  马朝霞:我建议大家看21century,China Daily也挺好的,但对基础暂时不大好的雅思学生来说,China  Daily相对有点难,二十一世纪报我觉得比较容易些,也更加贴近校园。同时还有一本书,是被雅思学生们尊称为“中国雅思之父”的胡敏老师编的叫《读故事记单词》,把英文单词融进文章里,非常实用。对于急着准备雅思的考生来说,《雅思口语突破》第五代及《就是要你过雅思口语6.5》是目前雅思学员们力荐的雅思口语必备书。同时我平时会定很多欧美原版杂志及励志书籍来看,不推荐口语学习着看太多的名家名著,因为太学术,不接近口语表达。同时这里补充一下,雅思口语学习中还得注意语法方面的小错误,中国很多考生雅思口语分数是被语法拖了后腿的,比如男女不分SHE/HE ,时态错误,单句用太多,复杂句型欠缺。平时练习时多注意,也可以录下来请老师帮忙纠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