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那个男孩和那个女孩给我做头发。他们问了我一些有关瑞典的事情。 然后, 男孩说: “我听说西方人认为有些问题很不礼貌,有些事不应该问,真的吗?”我告诉他是真的。他说: “比如说,你不应该问一个人的年龄,对吗?”女孩也插话说: “还不应该问赚了多少钱,或者他们买某件东西花了多少钱,是吗?”我说没错,西方人就是这样。女孩却说:“中国可不这样。中国人非常友好,他们只是想表示关心,你可以问他们任何问题。没问题!”
男孩问我,在瑞典,未婚
同居可以吗?我说:“可以。人们不会对此大惊小怪。”男孩说:“在这儿可不行。如果没有结婚证就住在一起,他们会找你麻烦的。” 我向他们解释,在我们国家,这被看作每个人自己的责任,没有人会告诉别人该怎样生活。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不犯罪,你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没人去打扰你。但是,我对他说:“过去,在我们国家,未婚同居也不被接受。以前,许多人根本不赞成。但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如果有人想和男朋友或女朋友住在一起,他们完全可以那样做。结不结婚并不那么重要。”
我告诉他,许多瑞典人认为,结不结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是否相爱和尊重对方。结婚究竟代表了什么?如果两个人住在一起,彼此不和,比如丈夫打妻子,或者相互欺骗对方,那种情况实际上非常糟糕。但他们仍住在一起,人们就会觉得这没关系,因为他们结婚了。比如说有一对夫妇,也住在一起,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但没结婚。就是因为他们没结婚,人们就认为他们不好,做得不对。 可谁又能说第一对夫妇过得比别人好呢?难道只因为他们有一纸证书,有人在上面签字证明他们结婚了?但这个观点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改变。原来结婚在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要,可是现在不怎么被人们重视了。好多人问自己,这张纸究竟代表了什么?它真能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吗?
我还告诉他,很多人,尤其是城里人不喜欢早婚。在我的家乡斯德哥尔摩,很多人都选择在30岁以后结婚。我解释说,因为我们大都觉得,年轻的时候,你的思想和观点容易发生大的变化。也有些人结婚很早。但大多数人认为,年龄大一点,容易能做出正确选择。因为你越大,就越有经验。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生活,你都会了解得更多。
这时,有人走了进来,是个男人。女孩说:“这是我们老板。”于是他坐下来,趁着给头发做护理的空当和我聊天儿。他问我,“在你们国家,大多数人最希望得到什么?有什么是大家都想的东西吗?”
我想了很久,给不出一个明显又具体的答案。最后,我说:“在瑞典,很多人非常关注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常常谈论生活的稳定性。”我解释说,多数人非常关心社会福利。国家要确保一周只有五个工作日,两天休息时间。如果你加班,要付给你加班费。每个人都有五周的带薪假期。如果你病了或不能去上班,你可以呆在家里,工资照发,只扣一点点。如果你有了孩子,你可以在家带薪休假一年。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尽量攒钱或额外买
医疗保险,以防失业时需要。我说:“大多数人都非常渴求一种稳定而安全的生活。”
那个男人说:“在中国,第一是买房,第二是买车。这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过后仔细想了想,我发现,对大多数瑞典人来说,车和房子可能也是他们的首选。只不过不少人有车和房子了,所以这个愿望就变得不那么明显。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房子和轿车,我估计安全感就会排在了房子和轿车之后。我想这两个愿望可能也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愿望,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居住状况。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或一套公寓, 而是一个漂亮的住所。 比如,在瑞典,人们更愿意花大笔的金钱和大量的精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房子。房子的外观是什么样?里面又是什么样?房子不仅要有功能性和实用性,还要漂亮、温馨。很多人都愿意把一大部分工资用在住房上。
我们继续聊着。 我说:“我们也不问别人得了什么病,除非他们主动谈起。”我解释说,我们认为这是个敏感话题,可能这个人不想让别人知道。如果是好朋友的话,你当然可以问了,否则,你最好别问。一个理发师认为,这一点真有道理,因为如果你问别人得了什么病,那么他会告诉你一件非常难堪或伤心的事,而这种事情你又不好作答。你可能会觉得很尴尬,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好。我想,他这样说听起来跟我们的看法差不多,虽不完全一样,但有点相似。对我们来说,询问病情更多地是对病人的关心,而不是要让你感到尴尬。这两种观点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