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到今年6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研究生李伟,在沙特阿拉伯高等学府,沙特国王大学,度过了近一年的留学时光。他说,一年的身临其境,让他领略了这个伊斯兰文明国度的独特魅力。
中国青年报:在伊斯兰国家生活,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
李伟:刚到沙特那段时间,确实有些不适应。当地人一天要做五次礼拜,礼拜时所有餐馆都会关门,吃饭就必须踩着点去,稍微迟一点儿就会没饭吃。不过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逐渐适应了那里的习惯,对这个国家也有了很多“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发现。
中国青年报:哪些是“意料之中”的发现?
李伟:当地人对传统的恪守。一次,我被一位当地朋友邀请去他家做客,我发现,他家房子分为男宾室和女宾室。在朋友家,我几乎见不到他母亲,吃饭也是他父亲和我们一起吃,他的母亲和妹妹在另一间屋子里吃。普通的沙特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负责工作养家,女性负责打理家中事务,男女之间的分工非常明确。
另一个发现是沙特的高福利。当地很多人家都雇有佣人。穷人也能得到国家福利救助,衣食无忧。
中国青年报:那“意料之外”的发现又是什么?
李伟:沙特人非常尊重有学问的人,教师在他们国家地位非常高。一般来说,高中教师的月工资就能达到两万元人民币左右,大学教师待遇还要更好。如果有亲人或朋友是教师,他们会感到特别自豪。因为在他们眼中,教师并不只是职业的教书人,更是有学问的人、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学历也很重视,不论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见面时他们总会在你的名字后面加上硕士、博士之类的后缀。
说实话,我原以为女子教育在沙特不受重视。但到了那里我才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虽然实行男女分校的制度,但沙特女性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往往学习都很好。据我了解,沙特最近在兴建努尔公主女子大学。学校位于机场附近,占地面积很大,专门招收优秀女学生。
中国青年报: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怎么样?
李伟: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制造”,我的同学经常开玩笑说我也是“中国制造”。有一次,我到一家高级酒店吃饭,发现碗、盘、刀、叉之类的东西,背面都印有“中国制造”。所以我回国时几乎没带什么东西,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带一堆国货回来。
由于贸易的关系,许多沙特人眼中中国城市的代表,就是广州、深圳这些沿海城市。对于大多数内陆城市,则不太了解。
中国青年报: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怎么样?
李伟:许多年轻人都着迷于中国功夫。同学都觉得我体育肯定非常厉害,因为他们认为我会中国功夫,能够飞起来。我到朋友家玩时,他们社区里的小男孩经常追着我问,认不认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还会找我要这些明星的电话。
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非常有限。沙特的卫星频道中,关于中国的节目原来只有亚洲商务卫视,2008年中央电视台开通了阿拉伯语频道,这应该有助于更多沙特人了解中国。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沙特人生活得怎么样?
李伟:沙特人办事慢条斯理。他们很少明确地答应一件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再看吧,再看吧”(阿拉伯语直接翻译为“按照真主的意愿”)。校园里,基本上就我一个人行色匆匆,其他同学都慢慢悠悠的。
在国内,我们到老师办公室办事,一般都会站着。但沙特的老师会觉得我站着给他压力太大,总让我坐下,问我喝不喝茶或咖啡,然后慢慢处理他手头上的事。过了一会儿,他才会问我要办什么事。就这样,我到学校后一个月才把所有手续办好。而在沙特的其他中国同学还羡慕我,说这已经算非常快了。
我猜,他们这种习惯应该跟当地自然环境有关。沙特一年大多数时间的气候都异常燥热,室外经常40多摄氏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路稍微快一点儿都会热得受不了,更别说急急忙忙地做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