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养老天堂”:移民澳大利亚有喜有忧

2015年05月07日10:12  参考消息网    收藏本文     
杨晓红在斐济旅游时与当地人合影留念 杨晓红在斐济旅游时与当地人合影留念
资料图片:被抛弃的美越混血女孩。他的美国父亲在老家的妻子给她写信,告诉她不要试图再找自己的父亲。 资料图片:被抛弃的美越混血女孩。他的美国父亲在老家的妻子给她写信,告诉她不要试图再找自己的父亲。
资料图片:1988年,胡志明市里的美越混血。 资料图片:1988年,胡志明市里的美越混血。

  《参考消息》驻悉尼记者匡林4月28日报道 澳大利亚被称为“养老天堂”,有健全的养老体系、免费医疗保障、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应该说是首选的养老之地。于是很多老人在子女移民[微博]澳大利亚后就随他们到澳定居,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澳大利亚华裔老人群体。

  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他们是否真如所愿过上几代同堂、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日子了呢?

  “最不习惯的是看病”

  记者好友赵蔷的母亲范捷伟女士去年11月通过付费依亲类移民到澳大利亚悉尼定居。之前她也曾以探亲身份到过澳大利亚,在悉尼生活过几个月。

  范老太太今年86岁,如愿与在悉尼的女儿女婿和两个外孙子外孙女生活在一起。她喜欢这儿的气候、环境,对食品安全放心,加之周围邻居有华人,附近商店、银行、书报店、药店、邮局都有华人,喜欢看报的她每天都到书报店买两份中文报纸,与几个华人老板拉拉家常,倒也没有感到寂寞,对澳大利亚的生活她觉得还比较满意。

  范老太太说,生活中让她最不习惯的是看病。每次要看医生她都得先去看普科医生,如果想要看专科医生还得要普科医生写推荐信,预约后才能看专科医生,让她很不习惯。而且虽然有医疗卡,看普科医生和到公立医院看病不需付钱,但看专科医生要付费。上次赵蔷陪母亲看了一次专科医生就付了200多澳元(1澳元约合4.8元人民币),而且检查费也要自己掏。这些花费从政府处只能领到大约60澳元的医疗补贴。

  范老太太说,另两个让她不习惯之处就是语言障碍和交通。移民来澳前她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是离休干部,家里有阿姨照顾,每次要购物和出去玩都由阿姨陪着打出租车,而现在住的地方是一个以独立房为主的区,要打车找不到出租车,乘公交车又语言不通,出门购物或上哪里去都得依靠女儿女婿开车,感到很不便。而且因为年纪大不会使用微信、电脑,与中国的亲戚朋友联系起来很不方便,感到被隔离开了,不像她在北京时,想和谁聊天拿起电话就打,亲戚朋友要和她说话,打电话给她也很方便,现在与中国亲戚的联系也得依靠女儿帮忙,生活社交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不过,与邻居华裔老人相比她觉得自己很幸运。邻居87岁的老人来自广东,原来夫妻两人,现在只剩下一个人生活,女儿住在别处,自己一人住一栋大房子很寂寞。

  据观察,在澳大利亚的华裔老人一部分很适应,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得当,生活充实,很快乐。另一部分老人有的因为要帮子女照顾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有的或因为身体状况欠佳、或因为性格内向,尤其因为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各自观念不同产生矛盾,生活得不太舒心,例子不在少数,华人社区机构也会经常出面处理不少这样的事情。如果子女的另一半是非华裔,则家庭成员间更难和谐相处,问题会更多。

  总的来说,如果华裔老人来到澳大利亚后有自己的生活、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得当,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意出去与人交往,有自己的朋友圈,在澳生活会很不一样。同事的母亲杨晓红性格非常活跃,喜欢交往,虽然也有语言不通问题,但到澳大利亚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时常有人开车带她出去玩,还参加了一部华人微电影的拍摄,在里面扮演一个小角色。因为她做得一手好面食、好菜,同事的家里在母亲来之后就常有人去蹭饭,很热闹。喜欢旅游的她还报名参加旅行团,到斐济去痛快地玩了一趟。

  有的老人喜欢书法、画画,到澳大利亚后白天子女忙工作,在家有大把的安静时间可以写字、画画,还颇有成绩,在悉尼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书法展;有的华裔老人则乐于参加当地的华裔老人兴趣爱好协会,如悉尼的逍遥同乐会,每周末几十个老人背起小包,一起到各个风景点远足,很有生气;有一位退休后随子女从香港移民澳大利亚的老人,到悉尼定居后把时间都用来学英文,结果竟然又回香港教了几年英文才又返回悉尼,成就了自己一段新的人生。

  【延伸阅读】中国老人旅居美国难掩寂寞:豆浆油条好过牛排

  《参考消息》驻纽约记者李大玖4月28日报道 “牛排再好,吃一两次就行了,我还是喜欢南京的豆浆油条。”60多岁的陈文栋是南京某医院的退休外科医生,每每遇到中国人必定要说南京如何好,他的医疗技术有多么优秀,“现在倒好,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出门就要开车,一到街上就成了聋子和哑巴。我还是想回国”。

  寂寞,是无数美国华裔老人最大的痛。

  看起来衣食无忧

  哈得孙河畔新泽西一侧有一片联排别墅,沿河的步行小道上常常能够看见带着小孩或者遛狗的华裔老人。他们大多是最近几年到美国的新移民,看起来都衣食无忧,偶尔也能看见老人们三三两两在一起聊天交流。

  因为独生女儿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王月娟现在每年在美国待半年,回中国待半年。每次到女儿家都是为女儿帮忙——女儿买了房子要装修,她就在家帮忙看门,帮忙做些小事情;女儿女婿白天上班,她就在家做饭打扫卫生;女儿生了孩子,她就过来照顾坐月子。

  “我在家里觉得闷,就围着小区到处转,这里风景特别好,”王月娟说,“有一次不知不觉走得太远,忘记了怎么回家,又没带手机,也不记得女儿家的地址,最后遇到一位好心的年轻人,把我送到警察局,警察找了个说汉语的人才把我送回家。”

  “我在国内有一帮打桥牌的朋友,我很想他们,”王月娟说。女儿想留她,但她不愿意在这里待,“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该享受自己的生活了。我在这里算什么?保姆还是老妈子?”

  86岁的李秋华独自住在曼哈顿一座公寓里。她身体健康,但是有些耳背。她不懂英语,无法和人交流,儿子媳妇每周都会接老人一起聚餐,也常常带老人郊游,买东西、联系看医生也要靠儿子。她享受联邦政府提供的老人福利,定期有人做清洁、送餐。邻居也经常关照,嘘寒问暖。

  李秋华养了一只乌龟为她打发寂寞的时光。乌龟常常在房间里尾随老人走动。只要老人吹口哨,乌龟就会爬过来。一次,乌龟调皮,竟然拉动了房间的报警装置,顿时警报声大作,很快消防车、急救车闪着应急灯停到门口。老人耳背,全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在窗口看热闹。直到家人赶来,才明白肇事者原来是她那只可爱的宠物乌龟。

  入境居留有门槛

  美国的许多居民区和旅游景点都能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中国老人。这些老人进入美国的方式各有不同,生活和经济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移民签证不受居留时间限制,成为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之后,如果生活困难,可以申请社会福利。非移民签证在美国停留时间有限,也不能申请社会福利。可以说,不同的身份享受的待遇差别很大。

  第一类,以移民身份在美国定居:美国法律支持家庭团聚,美国公民可以为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申请移民。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国留学[微博]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之后留在美国工作,成为美国公民后,为自己的父母申请移民。父母可以帮忙照顾孩子,也免得将父母留在家中无人照料。

  第二类,投资移民: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美国法律鼓励外国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投资移民不要求申请人拥有任何学历或者其他履历以及资质,无论申请人是什么国籍。美国每年约有1万个签证名额分配给合格的外国投资移民申请人,但其中部分名额限定了投资地点。投资移民对于投资最低额度和雇用一定数量的美国人等都有规定。

  第三类,各种非移民类签证:非移民类签证种类很多,比如旅游、探亲、经商或者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等等。这类签证一般都规定了在美国停留的时限,许多尚未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中国老人大[微博]多以此类形式在美国短期居留。这类签证的持有人如果逾期居留,离境时可能会受到移民局盘问,再次申请入境签证可能会比较困难。

  公民才能享福利

  中国老人在美国如果已经入籍成为公民,或者得到永久居留权,可以按照规定申请社会福利。美国人养老主要是靠社保金和工作单位提供的退休金,医疗方面主要靠联邦政府和单位提供的医疗保险。中国老人如果没有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就不可能享受社保金和退休老人的医疗保险,极端贫困的老人可以申请社会福利。一般而言,银行存款、股票等所有现金加起来不足2000美元,月收入低于700美元的老人可以申请社会福利和食品补助,可以申请老人医疗补助保险。住房有困难的可以申请政府补助房。但是,如果隐瞒真实经济状况申请社会福利者,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美国曾经发生过数起中国老人因社会福利欺诈被起诉的案例。这些人隐瞒在国内的退休工资,到美国后故意与儿女分居,以贫困老人的名义申请社会福利。

  非公民或永久居民的中国老人在美国生活,主要依靠自己的存款。近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很多人口袋鼓了,在美国买房退休后养老的人也多了。美国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供选择,如果经济状况好可以买涵盖面宽支付额度高的保险,也可以到各种各样的老人院或者老年公寓居住。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补助的低收费养老机构主要接收中低收入的美国公民。

  对于来自中国的老人而言,入住养老院除了资金问题外,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比如饮食习惯不一样,喜欢的娱乐方式不一样等等。

  目前美国老人照顾与护理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美国有些养老院属于公有,以非营利或者营利企业方式经营,民营养老院也有非营利和营利不同经营方式。专业养老院一般收费在每月1000美元到8000美元,有些由政府或教会资助的养老院月收费低于500美元。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专业护理养老院平均一年6.7万美元,提供公寓住宅,为基本丧失自理能力、需要专业护理的老人提供全套生活服务和医疗护理。联邦老人局资料显示,2010年,协助生活养老院月均价格为1800美元,提供公寓住宅,为部分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和部分护理。联邦政府为65岁退休老人提供的医疗照顾计划,以及为低收入贫困老人提供的医疗补助计划,都可以支付养老院的部分费用,有些私营保险公司也可以支付养老院的部分费用。

  新泽西州伯根县一家老人日托中心有棋牌室,提供国际象棋、扑克牌、麻将等娱乐项目,还有电视演播厅、书画室、餐厅、厨房等等,目前有80位老人在这个中心注册。该中心的社工说,他们是一家私营企业,主要工作是保证老人吃好玩好。有些老人常年独自在家,感到寂寞,到这里来就是为了交朋友。一位老太太告诉记者,她的手臂抬不起来,不能做饭,视力又不好,不能开车买菜,儿女都各忙各的,顾不上为她做饭,她每天到这里吃两餐饭,然后跟老朋友聊聊天。联邦政府的贫困老人医疗补助可以为她支付一部分费用,她每天只需交25美元就可以了。社工说,没有医疗保险的人自费每日100美元,每天有车定时到老人家中接送。

  伯根县有好几个类似的老人日托中心。有的日托中心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条件提供特殊服务,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等。私营机构价格差异较大,所提供的服务也各有特色。政府资助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则提供免费或者收费低廉的服务。

  【延伸阅读】美越混血儿的故事:备受欺凌 被富人当成移民跳板

  参考消息网4月27日报道

  美国《星条旗报》网站4月18日发表题为《西贡沦陷40年后,美国人的孩子仍然留在越南》的报道称,当最后一批美国军人在1975年4月30日逃离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编者注)时,他们抛在身后的是一个因战争而满目疮痍的国家、对自身前途不确定的越南人民以及他们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一些人有白人血统,另一些人则有黑人血统)是美国军人与酒吧女、清洁女工、洗衣妇和负责把保护美国基地的沙袋填满的女性劳工生下的。

  这些孩子目前已经人到中年,他们的故事就和赋予他们生命的2个国家一样复杂。因为长着敌人的面孔,他们遭到国人的唾弃、嘲弄和殴打。他们被家人遗弃、送给亲戚或是作为廉价劳动力卖掉。收养他们的人家通常被迫把他们藏起来,或是剪掉暴露实情的金发或卷发。一些人被送去接受再教育甚至劳改,或者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他们被越南人叫做“贝度”,意思是“生命之尘”。

  40年后,数百名这样的孩子仍然留在越南,他们太穷或是没有证据,以至于不符合美国在1987年出台的《美亚混血儿返乡法》。该法案帮助把美国士兵的孩子接回美国。

  现在,一个美亚混血儿组织作出最后一搏,用一个家谱网站上的新DNA数据库帮助父亲与孩子团聚。那些留在越南的孩子对他们的美国大兵父亲知之甚少——共产党掌权时,与他们有关的文字与照片被烧掉,对他们的记忆也逐渐消失了。因此,DNA配对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新的希望

  胡志明市正值春天。象征越南春节的杏花开满枝头。永无休止的摩托车流绕着环岛旋转着。古奇等大牌专卖店的霓虹灯在肯德基等连锁快餐店旁闪烁。如今已经几乎见不到美军曾经在这里驻扎的痕迹,除了停在一家旨在颂扬越共光辉事迹的博物馆的院子里停着的一架生锈直升机。

  但是,家族的秘密就像地雷一样埋藏着。

  现年44岁的特里斯塔·戈德堡是一位来自新泽西的普拉提教练,她自豪地说自己是美亚混血儿。身为一家名为“团聚行动”的组织创始人的她是1974年被一个美国家庭领养的,她在2001年找到了自己的生母。2年前,她来到胡志明市的一幢房子里,那里有80个人提供的DNA样本。她希望利用DNA配对技术,帮助为约400名等待对美国签证申请进行进一步核实的人提供证明。

  她说:“要是命运捉弄,我很可能是被留在越南的孩子之一。”

  在越战尾声的混乱日子里,超过3000名儿童从越南撤离。其余孩子的命运也因为1987年出台的法案而改变,该法案允许2.1万名美亚混血儿和超过5.5万名家庭成员在美定居。

  “生命之尘”突然变成了“黄金儿童”。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儿童精神病学家罗伯特·麦凯尔维说,富有的越南人花钱购买美亚混血儿,以此冒充他们的家庭成员来获得赴美定局权。而一旦这些人到了美国,就会把孩子遗弃。麦凯尔维撰写了《生命之尘:被遗弃在越南的美国孩子》一书。

  由于此类欺诈行为,美国对筛选程序进行严格控制,移民签证发放的数量大幅减少。2014年仅有3人获得签证。

  一个名叫仁的男子从位于安江的家乡前来参加戈德堡组织的DNA采集会。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是5个孩子的父亲,教育水平为小学3年级。他笑容可掬,略微有些扇风耳。

  10岁那年,母亲告诉他,他的生父是一个美国士兵。

  仁回忆说:“我问她,‘为什么别的孩子总是嘲笑我?我很烦,有时候想打他们。’她沉默了一会,然后对我说我是一个混血儿。她看上去有点伤心,但外祖父母说无论怎样他们都同样爱我。这不要紧。”

  仁和其他人提供DNA样本后,就回家去等着看这项新技术能否让他们有机会实现长久以来的美国梦。

  尘封往事

  秋天,鲍勃·塞德福德的妻子路易丝(一位家谱迷)登录了她在族谱基因网站(Family Tree DNA)的账户。该网站正在与戈德堡进行合作。路易丝得到了惊人的搜索结果。该网站上有一份新样本与他丈夫的基因匹配,而且显示是父子关系。那个孩子就是仁。

  路易丝很久以来一直怀疑丈夫上世纪60年代末在越南当宪兵时曾有过一个孩子。因为婚后不久,她曾在丈夫的钱包里发现过一个越南女人的照片。

  这个消息对他们的女儿、现年35岁的阿蔓达·黑兹尔来说更是一个沉重打击。黑兹尔目前在沃思堡做助理律师。

  黑兹尔回忆道:“说实话,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你肯定这不是诈骗吗?’”

  但是,他们不久后收到了仁的照片。仁和他的祖父——老罗伯特·塞德福德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后者是一位曾参加过二战的海军老兵。鲍勃对他的儿子说:“你看上去太像你祖父了。”

  塞德福德身材魁梧,是塔伦特县的一位副警长,有一头红褐色头发。他当年在归仁空军基地遇到了仁的妈妈。他对她的记忆已经模糊,他的家人说他很少谈到越战。

  他的继子约翰·盖恩斯回忆说:“他从来不会坐下来哀叹那场战争。当我问他‘你开枪打死过人吗’的时候,他说:‘是的,但你必须明白那样做的原因,那是战争的一部分。我不会坐在这里向你解释那是什么感觉。’”

  当塞德福德在得克萨斯州郊区教黑兹尔游泳和骑自行车时,仁正在他外祖父的养猪场生活,在河里游泳,在偷芒果时被人抓住。他们生活经历的这一差异对塞德福德并非没有影响。

  盖恩斯说:“他(塞德福德)只是不停地说,我过去不知道,不知道怎样才能到那里,要不然我会在那里的。我能告诉你的全部就是我很惊讶,而且我讨厌在45年以后才发现。”

  亲情犹在

  塞德福德和仁此后进行了试探性接触,尽管仁不会说英语,也没有电脑。他们通过中间人互寄了电子邮件,随后还传递了包裹。仁给塞德福德寄去自己亲手做的凉鞋,还有圆锥形草帽。塞德福德一家则给仁捎去一张50美元的钞票和得克萨斯州巡警的装备。罗伯特·塞德福德总是问:“你有什么需要的吗?”

  两人接下来用Skype软件进行了动情的视频通话。这2个男人第一次见到彼此时都哭了。

  仁后来说:“他和我长得很像。我立刻感到和他很亲近。”

  67岁的塞德福德此前曾因患皮肤癌接受过治疗。2014年8月,他再次病倒。癌细胞已经扩散,他接受了一系列手术,最近一次在4月3日。

  近来,仁在胡志明市一个朋友开的缝纫用品店里的一台布满灰尘的电脑旁、通过Skype软件与黑兹尔进行了联络。黑兹尔当时在她的起居室里,她的狗跑来跑去。

  仁问他的父亲怎么样了。

  黑兹尔说:“他还不错。他现在可以坐在椅子上了。他们正在照顾他。我对没能更早联系你感到抱歉,但是妈妈和爸爸一直惦记着你,也一直在谈你。”塞德福德总是把仁的照片给医院里的护士看,并说:“这是我在越南的儿子。”

  仁在2013年12月向美国驻胡志明市领事馆递交了DNA配对结果,要求他们重新考虑。但是他没有得到答复。国务院的一位发言人说,隐私法禁止我们讨论此事。

  黑兹尔说,他们全家都完全赞成帮助仁移民到美国,即使她知道这有难度。

  眼下,他们的故事还没有完结,越战本身也是一道无法痊愈的伤口。这个故事一直在螺旋式推进,就像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的DNA双螺旋那样。(编译/冯雪)

  【延伸阅读】俄官员:中国大规模移民威胁论是蛊惑民众

  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移民局局长康斯坦丁-罗曼达诺夫斯基在与俄罗斯总商会会长蔡桂如进行会面后表示,有关中国向俄罗斯进行的大规模移民威胁说是玩弄权术、蛊惑民众的行为。

  罗曼达诺夫斯基表示,“几年来,中国向俄罗斯的移民数量事实上与德国向俄罗斯的移民数量处于同一水平。与来自德国的移民数量相比,去年中国的移民数量较多,但两者差距并不大。”据联邦移民局资料显示,过去三年来有189.3万中国公民迁入俄罗斯,2014年有74.8972万中国人进入俄罗斯境内,这个数字比201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此外,联邦移民局强调,在俄罗斯得到劳动许可的中国公民人数在持续下降。自2012年起,这一指数已经下降了11.6%。

  星期五,俄联邦移民局局长与中国驻俄罗斯莫斯科大使李辉以及一系列商界代表举行了会面。罗曼达诺夫斯基在总结会面时表示,“我们之间有着长远的关系,并就一系列合作方面达成了共识,这对中方代表和俄罗斯移民局都有所裨益。”

(原标题:独家:中国人移民“养老天堂”澳大利亚有喜有忧)

文章关键词: 澳大利亚移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