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感的商学院学生是否有意义?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前教师玛丽•金泰尔(Mary Gentile)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结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确,多年执教伦理道德课的金泰尔说:“我甚至开始揣测,讲授这门课本身是否合乎道德观?”
这个问题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在课堂上坚持伦理道德观的MBA学生会落下不谙人情世故的名声,而反对者则显得聪明而深谙世故。
其二,所讨论的道德问题让两种都属正确的观点互相对立——学生们不得不在其中取其一,而这两种观点都既不违法,又不完全违背道德伦理。金泰尔担心此举会鼓励学生质疑,道德行为是否真的可能存在。
就商学院教学是否应该为最近爆发的金融危机负责,曾引发了痛定思痛的辩论,金泰尔所撰文章也属此列。此样的担忧早已有之。安然(Enron)时代的丑闻(MBA毕业生在其中起了突出的作用)也曾经引发过类似忧虑。
在课堂讲授道德观有两大障碍。第一是对企业的目的何在、以及何为道德的公司,目前并无共识。企业的作用是让社会更美好,还是让股东更富有(进而再让社会更加美好)?
此问题悬而未决的现状体现于商学院学生。从去年由部分哈佛商学院学生发起的“MBA 誓言”(MBA oath)活动,我们就可看出这一点。除了承诺“以最大诚信行事”以及“发展自己和其他经理人”外,最初的誓言版本还如此表述:“本人将捍卫股东、同事、顾客以及我们经营所在社会的利益。”
一年来,该誓言共获得了全球300所商学院、超过4000份的签名支持,但现在的措词已发生了改变。针对同事及社会的那部分誓言已经删除。我给MBA誓言网站(MBA Oath website)发邮件询问其中的缘由,对方答复说,语言已经“演变”,或许原先的措词有朝一日会重新启用,他们似乎不太有把握。
因此,MBA学生似乎出现了分化,教师的情况可能也大同小异。但我怀疑,更多的教师是倾向于企业应服务于社会的观点,而更多的学生是持企业应服务于股东的立场。这并非我能发表于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的研究成果,而只是我与商学院接触20多年后得出的个人印象。总的来说,MBA学生比老师显得更为急功近利。许多人上MBA的目的,就是想获取一条晋升企业高层的捷径。但是,许多人学MBA只是想挣大钱。想想为了上MBA而背了一身的债,他们的确需要挣大把的钱。许多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是投行就是管理咨询机构。
老师们常常也干咨询这一行。少数幸运者靠出书发了大财。但多数老师更为关心的是期刊、学术会议以及职称的任期。要向与自己观念相左的人讲授伦理道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二大障碍是:把课堂的教学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绝非易事。金泰尔女士写道:“设想一下,如果英国石油(BP)的员工不仅知道何为正确事……而且还知道如何有效行事的话,那它还会象现在这样吗?”
在任何机构里,说老实话都是相当难的。“揭发者”往往吃力不讨好。这就是为什么说MBA誓言是个建设性的做法(虽说发起人自己明显半信半疑)。它能帮助建立一个经理人圈子,让他们相互取经,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道德两难。当然,这将是一个自己选择参加的圈子。没有此意的人是不会报名的。
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一部分人呢?对于那些在家里就没有养成良好道德观的人,指望通过商学院向他们灌输道德观念实在有点勉强。也许商学院应该转而让学生思索不当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
有些商学院邀请改过自新者来现身说法。吉姆·里德勒(Jim Ridler)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敦的皇后商学院(Queen’s School of Business)讲授伦理学,他并不认可这种做法:他辩称,花钱让罪犯在镁光灯下自鸣得意地大谈特谈,并不能传递正确信息。相反,他带着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监狱。这样做也有风险,他说:你要确保离开监狱时的人数和来的时候相同。但他相信此类体验能够警示学生。
商学院也许可以想出其它的招,让MBA学生明白坏行为的严重后果。学生们可以轮流感受众目睽睽之下双手被铐,被押解出教室。或许学生们随后会觉得,有关道德的讨论确实有紧迫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