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管理学者纷纷“发炮” 质疑中国MBA教育思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 16:17   MBA中国网

  第五届中国管理学年会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开幕,MBA和中国管理学界思路急需创新成为所有与会者和专家们一致热议的焦点。成思危、张维迎、李一军、王众托、赵纯均、李维安、席酉民、赵曙明、徐淑英等近50位国内外管理学“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管理教育不改革,难以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不改革,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 成思危

  记者:面对种种情况,MBA和中国管理学教育是否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成思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们名牌学校金融系的毕业生,到一个外资的金融机构,同时还有一个美国不大出名的学校的金融系的学生,两人考试成绩差很多,老板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设计一个新的金融产品。第二天,我们这个中国的学生问:“老板,怎么算比较合适?”老板说,我来告诉你怎么算还用得着你吗;而美国的学生是这样问老板的:“老板,我想这么算你看行不行?”老板看后说:“你的基础太差了。”但是我认为,起码美国学生能够去思考了,这就是我受到这种事的启发——只有管理学界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变化,使得我们必须转移和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服务于此的(MBA)人才类型也需要转变,但创新不是聪明人的灵机一动,不改革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管理人才。说句实话,管理是科学加艺术,书本上的知识到了实践,有的需要改变。

  管理≠机场畅销书

  ——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赵纯均

  记者:MBA和管理学教育学习西方的案例教育走过了很多年,现在面临创新应注意些什么?

  赵纯均:用国际管理学界接受的方法研究中国的管理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方面的事情。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管理学界取得的成就从哪里来,学习了西方,当然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适应了机制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是我们的学者是否认识到了这种基础,总结提炼出了经验性的东西。要知道,管理学界的一些新动向和新问题不是时下一两本机场流行、畅销书就能解决的。

  我们需要一颗沉静的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维迎

  记者:大势所趋,MBA和管理学需要创新,但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态?

  张维迎:现在需要大家坐下来研究和总结我们已有的经验,这是一个沉思熟虑的过程,要静下来,沉下去。

  商学院院长也是创新对象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席酉民

  记者:管理学创新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容易被忽视?

  席酉民:近年来,培养MBA的商学院发展迅速,但也有很多困惑,有必要建立院长专业委员会,拿出院长领导力提升计划。领导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MBA不是投机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曙明

  记者:目前在很多地方,MBA身上镀金的味道有所浓重,您有何见解?

  赵曙明:我所知道的一些负责任的企业一年要搞好几次管理培训,而不是偶尔搞一次应景,具体到企业家身上,在舍得花钱的同时更应该知行合一,MBA只是一次过程,而企业管理则是长期的事,不是一次性的投机。

  要创新,体制不能走开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管理学家,唯一获得ASQ与AMJ最佳论文奖的华人管理学家,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管理学会会长的华人管理学家 徐淑英

  记者:MBA教育和中国管理学的创新应该不是孤立的问题,我们怎样材能具备一个更加广阔和建设性的视角?

  徐淑英:许多国外人士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中国管理学研究到底有什么特征?”这是一种悲哀,但也是中国多年的教育及考核体制使然,许多管理学研究者和教师的精力还是仍然放在搞评比、发论文上,对参与和改变现实意义有限。现行的体制需要改变,要让这些人从屋子里走出来,我们的MBA才能走出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