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王强口语网络课堂 > 《书之爱》之巴格达之行(代序)

《书之爱》之巴格达之行(代序)
http://www.sina.com.cn 2003/07/17 17:01  新东方教育在线

  文/王强

  从小受进化论教育,用不着夸大地说也算得上是人类进步观的坚定笃信者。

  讲归讲,心底私下却还是藏起了一个不大乐观的怀疑,怀疑世上有些顽症,纵使科学技术发达到怎样的地步恐怕还是终将难以救治的。对书的耽恋,如果可以被称之为什么病症的话,那它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实际上,人们早已用“书淫”、“书癖”、“书虫”、“书痴”、“书呆”一类不无轻蔑以至嘲弄的口吻把某类人归列于这一特殊的痼疾“患者”群了。

  历史上有名的例子可以从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上搬过来。据传:歌特军(the Goths)破雅典,入城焚掠,聚公私藏书,欲付一炬。一谋士止勿摧烧,曰:“留之俾希腊人有书可读。耽书不释卷,则尚武图强无日矣。”政治权术大师马基雅维里亦云:“武功既致太平,人遂得闲而尚学文,于是壮心勇力为书卷所消磨。”如此,读书无用可知。我们的先祖之言《法言-吾子》篇径谓:“女有色,书亦有色。”好一个耽书正如耽色:小足以伤身,大致于误国!

  惜乎哉!想当年漂洋过海的洋鬼子们若早听古人如此良策,一船船运些白纸黑字进来,何以招惹鸦片那玩意儿的麻烦,直弄到后来动枪动炮,身挺疆场,划得来划不来?!

  不幸得很。不知哪年哪月哪日起,我竟也胡里胡涂地被收编加入达等“癖”、“虫”、“呆”、“痴”、“淫”的行列。暗地里掂量,受害的程度已无望挤进“轻伤不必下火线”的健实的猛士们中间了。

  其实,我何尝没想到过自疗与自救?这出于万般无奈,不是据说上帝只救那些想到自救的人吗?比如:眼不见心不烦,三过书店之门偏就不入,那壮烈劲儿俨然治水的大禹;或者眼一瞪心一横,把本来会扔给书页的钞票干脆喂那龇牙咧嘴的龙虾和溢沫吐泡的啤酒。尝试也不完全是没有成功的时候。马克-吐温谈起戒烟曾逗过这样一个趣儿:戒烟?那也难吗?!鄙人已戒过它好几回了!

  一针见血。我的不治恰也就在这“好几回”上。君不见,我已有过好几回自书店空手而归了!

  当然,不是这回。巧在叫您给撞见了。而立之年的人兴不得撒谎,那就把它拿出来让您瞧瞧吧——

  查尔斯-布鲁克斯(Charles S. Brooks)的散文集。耶鲁大学出版社1915年11月的首版精装本。此版共印1000册。集中所收为布氏早年发表于《耶鲁评论》(Yale Review)和《新共和》(New Republic)上的文字10篇,薄薄的统共140页。吹去灰尘,仔细端详:暗白色带水印的毛边纸配上了艾伦-路易斯(Allen Lewis)的近30幅趣味、质朴的木刻插图。要价20美金竟不忍心抱怨它贵,尽管时下在我一介穷书生不可不谓是过于奢侈了。书瘾涌到心口,怎么办?来点人道主义总是不错的吧!身体是一切的本钱。古人的经验以酒解酲稍一调换转用在这节骨眼儿上就正是以购书来消解恋书的恶瘾。瘾息则心静,心静则体安。古今虽异,书酒马牛而瘾则一也。别怪我撒野马,这就趋势收缰。

  书题《巴格达之行》(Journeys to Bagdad)取自集中开篇文章的标题,多有诗趣!可别尽想穷兵黩武入侵科戚特的萨达姆-侯赛因。他属于巴格达,可巴格达却不单单属于他。还记得水手辛伯达和那名气也不小的阿里巴巴吗?您该也想到他们的巴格达才对!待翻到第六页地半球上扬帆的那幅三桅船,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音诗“谢赫拉扎德”竟如海水一般不可阻挡地朝我涌来。我就像是受到了友情之邀,踏上辛伯达的航船,随他向一片陌生、遥远、神异的前方驶去。我知道,我精神的航船就要去拥抱那水天相接处的海的辽阔……

  “每一年春天,谁都该去去巴格达的。当然不是特指非巴格达不可,而是随便什么一个城市。只要它离得远而又远,翻开书查找它的时候,你还吃不大准它是在47页上的亚细亚还是在53页上的波斯。”总之,不管那是哪儿,你得像嗅到咸味的水手一样去急切地回答海的召唤。你得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崭新的躁动,“放下手中无论什么样的乏味活计,扔下书本或者帐目或者量尺,假如它们标识着你的职业——走去奔向世界!”

  世界?一个没有目的地的目的地。一个巴格达中的巴格达。一种欲望中的欲望。一片梦境中渐渐清晰的梦境。这就是“巴格达”所给予我们联想的全部魅力吗?

  巴格达是无穷无尽延伸开去的,像信念中永远盛开的风景。“当你抵达巴格达——最好你的选择是陆路和海路——若你的热情的确严肃的话,你不会觉着心满意足;相反,你会沿着最险峻的方位继续旅行它少说也得一千多里地。”

  生活的艺术大师林语堂先生在论及人生与旅行之时主张旅行的真正动机应在以求忘其身之所在,亦即旅行以求忘却一切。“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

  这种“行不择所之,后不择所止”的态度恰正是布鲁克斯所倡的人生的“遁隐之灵魂”。在布氏的眼里,当每一年的春天,风儿变得柔暖起来的时候,这一“遁隐之灵魂”会把你从现实的俗务中唤醒,催你踏上行旅之程。你会拒绝它的诱惑吗?

  对,不会。更不该会。摘下你的面具,丢掉你的傲慢,告别你孤寂的、阳光照不到的封闭的心野。走向神话的巴格达。走向历史的巴格达。当然你有权利走向地理的巴格达,甚至走向想象的巴格达、欲望的巴格达、信仰的巴格达或是情感的巴格达。

  “巴格达”早已不再是具体时空中凝固了的一个点。它是一个人生命之树依然茂盛的强有力的见证。但,至少,你得从骨子里深深地感觉到一种欲望的燃烧呵。至少,你得“欲望着一睹天边的落日,欲望着航行到达最后一条海平线遥远的另一端,从那儿,世界掉将下去了,那儿的尽头展开着繁星的天空。”

  人有着各式各样的名目。你可以叫他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你可以叫他是会思想的动物。你可以叫他是理性的动物。你可以叫他是政治的动物。但还有一个更为本质更为有力的名目,那即是,人是直立的、用两腿行走的动物。中世纪起几成制度的进香朝圣。十字军东征。从普普通通绵延不绝的人的脚下多少历史悲壮的场景被一幕幕踩踏了出来。

  然而,曾几何时,“行走”,“漫游”这么本质、神圣的字眼渐渐沦入衰微。孤傲的人类渐渐遗忘了他们在摩西率领下进行的“漫游”的悲壮意义。由于这种疏离,人类将不再产生荷马,将不再产生英雄的《奥德赛》。而亘古不息的大海将在辽旷的寂寥中思念着辛伯达和哥伦布。生命轮回的大地将在漫漫冬夜里回味着“流浪汉”。

  是的,那久已陌生的诗意的“流浪汉”。“Tramp!它曾令人想起背部直挺、肌肉发达的小伙子,令人想起健旺的胃口,以及入夜或许会有的炉火边关于远村之事的惬意的说长道短。那声音中自有一种韵律在。而,眼下,这个词却意味着游手好闲的家伙,拖沓鬼,颓丧的二流子。这个词被打了补丁,脏兮兮的,破烂不堪。就拿vagabond(漂泊、流浪)这个词说吧,它的名声该是无瑕无污的,因为它完全是用那意味着漫游的东西构成而且从摩西时代起漫游都是为最赢人敬仰的人们所践行的。然而,诺阿-韦伯斯特(Noah Webster),一个最无私心的老绅士,竟毫不含糊地点明一个vagabond就是一个恶劣的无赖,只配蹲班房。不用说,韦老先生待在家的话,这样一个人一出现,他准会丢了他的狗。一个wayfarer(旅人、徒步者)在从前也只不过是个行路之人,一个靠了双脚行走的人,无论是带着他的家当、推车和时钟去朝圣或者行商。这个词不令人忆起古老的道路,溜达的马匹、小酒店前充做招牌的长青藤,小贩摊位四周的人群,冲着洞开的窗户吹笛子的艺人,或是空谷圣地所构成的诗吗?”

  不是吗?!这些个词应当使你联想到健壮、自立、年轻。哦,流浪的人,那只依赖了自己的腿脚、自己的物力走向地平线的伟大的欲望者!徒步者,他是用灵魂在赤裸的四野中巡行着。山巅和风迎着他。他匆匆的脚步集拢了乡野溢香的土尘。他的眼界宽阔得如遥远处伸展的林木,他的心境宁静得如黄昏飘起的一缕炊烟。

  应当为“流浪者”正名,为“漫游者”、“漂泊者”、“流亡者”正名。在这正名的背后乃是重新寻找与界定生命本质及其展现形式的一次精神、勇气和良知的历险。人理应向他自己的根基回归。

  带着对“流浪”与“漂泊”的敬意,请让我暂时轻轻合上《巴格达之行》。我怦动的心的旅程也将从这书页中展开。我将追随奥德赛、追随辛伯达、追随哥伦布去饥渴地拥抱我的巴格达:那神话的巴格达,历史的巴格达,地理的巴格达,想象的巴格达,情感的巴格达,欲望的巴格达,信仰的巴格达……

  巴格达是无穷无尽延伸开去的,像信念中永远盛开的风景。

  风自巴格达吹来。巴格达的风轻撩起矜持的、孤傲的灵魂的衣襟,我不得不回应它无法抵御的呼唤……而且是现在!




英语学习论坛】【评论】【 】【打印】【关闭
Annotation

新闻查询帮助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