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英语辅导报社专栏 > 有关当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几个问题思考

有关当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几个问题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02/11 09:04  英语辅导报

  我准备就四个问题谈谈对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怎样看待国际、国内英语教育的形势和走向。

  现在国际、国内英语教育的形势不象我们好多人、好多媒体上所讲的那样的。事实上,现在国际上以及国内英语教育总的发展趋势还是比较positive的,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一直在参加国际,包括一些国家的会议,在跟踪这方面新的发展,包括理论上和教法上的。从全世界看,现在是"后教法"时代,即"后交际法"时代。这一点在国际上已经明确了。现在一个是原来的交际法走向极端,走向task-based。其实Task-based Approach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另外一个是理性主义的认知法走向The Silent Way,与交际法正好相反。它们两家都有点极端。但是总的看还是彼此在借鉴。由于这两大派有时候不大考虑教学类型和各国的具体国情、教情,只是在大的路子上发展,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理念的时候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教情、学情。比如说,现在国际上比较强调的三个P。一个是particularity,特殊性,就是地方化、本土化的问题;第二个是practicality,强调实用性;第三个是possibility,强调可能性。另外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世界已经基本上都搞了。一些大的国家,包括欧盟、前苏联,以及英国、美国已经都搞了。现在外语语言教学的路子有较大的变化。如美国的课程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就是Five C's。它是一个五环式的。一个是communication(交流),交流的概念与我们现在说的"交际"不太一样。一个是connections(衔接),强调通过外语学习强化、发展对其它理念和原则的理解,包括文化的传承,像刚才胡(春洞)老讲的,当然也包括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另外还有comparisons(比较),包括文化的比较和语言的比较。通过与另外一种语言、文化的比较,会加深你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还有一个是cultures(文化)。学语言不讲文化就没法使用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不讲根本不行。最后一个讲communities,是说语言有地区性,有China English,African English等等。不同国家所使用的英语在词汇、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不太一样,但正如乔姆斯基所讲的,它有一个Universal Grammar,还有标准英语(RP)。

  现在国外搞的"课标"非常好,块头很大。我们研究了好多国家"课标"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见到的乌克兰的一个"课标",也是BC(British Council)指导搞的,相当细。

  另外国际语言教学的趋势不太强调language competence,即原来我们讲的"语言能力",后来又叫"交际能力"、"交流能力"。现在不这样讲,以避免争议。最近十多年强调faculty,language faculty或the faculty of language,即"语言素养"。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素养,它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是语言学习很高的目标和境界。现在国际上语言教学总的发展趋势,正如张(正东)老刚才讲的,已经从impli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转向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比较重视knowledge about language,即"关于语言的知识"。现在"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这种说法非常"火",强调awareness raising,提高语言意识,主要强调knowledge about language。knowledge of language是"关于语用"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或宣传的好多理念实际上是五十多年前的,非常落后的。国际上现在不这么说。

  另外,对我们国家外语教学的总体评价有一种说法,说这么多年我们国家是"重知识,轻能力",说要改变这种状况。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现在我们实际上没有重视知识,也更谈不上能力。知识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包括文化、科学技术,也包括技能。能力也包括知识,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K-ability(知识能力)。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火"的提法。在国际上,其他的国家非常重视知识,已经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了。知识经济是在知识基础上的经济。我们现在是轻知识,

  甚至轻视"双基",基础教育到底"基础"在哪里?所以我们对我国教育形势评价时说话还是要冷静、客观,不要太浮躁,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是说我们十年前是这样,那还可以。最近这十年我们确实没有重视知识。我们初中词汇才一千多单词。高中毕业,到考大学了,还不到两千单词!和国外哪个国家能比得了?台湾、香港、日本、俄罗斯,哪个都比我们多出一倍,甚至几倍来!连最基本的词汇我们都不学,还学什么?怎么能说重视知识了?这些都是有定论的,我们睁开眼一看就知道。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怎样评价当前国际、国内外语教育的形势,怎样做出基本评价。这个问题是不能乱说的。

  二、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现在国际上比较"火"的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较重视研究语言的本质,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the nature of learning,即语言的本质及学习的本质。现在的研究比较深入,比如:现在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和心灵的关系,和思维的关系,和智力的关系,和记忆的关系。这是素质教育吧?素质教育不是要大家去表演,搞那些表面的东西,很肤浅的东西。我们要举一反三,研究怎么快些,省时、省力地学好语言。现在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哲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明确: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和mind,brain有关系。虽然语言的思维和表达历时可能只是二分之一秒,但却不是机械的,是与思维有关系的。人们说话都是思想的反映。国际上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本身的研究比较重视explicit learning/teaching,explicit knowledge,即显性知识。语言教学不能嘻嘻哈哈的,光靠归纳,靠inductive(诱导),靠top-down(推断、归纳),现在比较推崇的是bottom-up(自下而上,由表及里),这不是落后的东西,是传统的东西,但不是坏的东西。而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教材、教法都是叫你先糊涂,这个"淡化",那个不讲。让你糊涂,最后再归纳(胡春洞教授插话:让你糊涂到没兴趣再"明白"!),叫你费时费力!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下子搞明白?现在Rod Ellis和Krashen所代表的二语习得论的两个派别在争论。Rod Ellis强调explicit knowledge和explicit teaching/learning。而Krashen强调natural,and implicit teaching/learning。这些我们都在研究,我们在网上也辩论。我们也不断地介绍各种思想。有些我们不赞同的我们也介绍。大家注意我们的杂志《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刊登的有些材料是做"靶子"的。另外国际上现在比较强调LA- language awareness。有两种LA。General Language Awareness指usage,指用法,属于知识范畴;一个是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讲的是use。特别强调语言所传递的历史、文化、习惯等。学习语言离不开这些东西,否则没法用。国际上现在特别重视以输入为基础的教学,就是Rod Ellis说的input-based instruction。这种路子是以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为基础的。这是二语教学中被普遍认为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那种output-based,或production-based instruction特别重视输出。我们现在就出现这种问题。我们还不是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是输出式的,一开始就强调输出,强调表演,强调运用,强调交际能力。学生什么都没学,刚学了一点点东西,就强调使用,强调production,这是错误的,是没有效果的,是浪费时间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二语教学就这样,我们是外语教学,没有环境,没有时间,这样搞是不是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是违背不了的。

  三、中国外语教学的大路子是什么,应该怎么走?

  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有些问题是我们第一个提出的,比如中国的英语教学的大路子,它的教学类型应该是外语教学,所以我们叫它英语外语教学。这个说法没有毛病。我们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的名字就叫IATEFL(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外语教学就是一种教学类型。我认为语言教学有两个金字塔,语言教学有四个层次:一是语言本身的学习和教学有其本质和规律,不得违背。无论母语、二语、外语都离不开这些规律,离不开语言的本质。第二是native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就是母语,mother tongue的教学有自己的一定的规律。第三是SL/T,就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还有不同的规律。它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学习者有动力,目标比较明确,比较好学些。第四是最高也是最难的,在金字塔尖上的,成功率比较少的,是FL/T,是把某种语言作为外国语来教来学的。这是最难的,但可以从母语和二语教学中借鉴些东西。虽然也离不开语言教学的总的规律,但是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就是英语外语教学这一教学类型。

  还有一个金字塔要注意。所有的语言,包括外语,也离不开这个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底座是K(knowledge),即知识,或者叫乔姆斯基所讲的知识能力。它是稳定的。不重视这个东西,语言就什么也没有了。语音、词汇、语法都不搞了,语言连教学对象都没有了,完全架空了。第二个层次是S(skills),就是语言的技能:听、说、读、写、译。有些人反对把翻译列入语言技能,其实这是国际上最新的发展。特别现在一些著名的专家对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和迁移,有很多论述。也就是说母语是不可避免的。母语往往有助于外语学习,它是个基础。像胡老所说的:母语和外语相同的东西可以迁移,主要重视两种语言不同的东西,特别是母语中没有的东西。我们汉语中冠词没有,复数没有,介词没有,时态变化没有,语气变化也不大,词汇和我们的不一样,发音不一样。这些往往是我们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要特别重视。第三个层次是A(abilities),是专项的能力,是很精的水平,综合运用能力,不是一般能达到的。最高的一个层次是F(faculty),或者叫competence,语言能力或者叫语言素养。这就包含文化,包含各方面的综合的知识,学到这种程度就不容易了,就是语言学习的成功者。这是我们语言教学的最高目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国的外语教学一定要走外语教学的路子,TEFL的路子不走是不行的。语言教学的类型是个瓶颈。它错了,下面全都错了:教学路子、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考试、材料、管理,都会出现偏差。这个问题98年、99年我就已经讲过。当时好多人感到非常惊讶。

  其实这个问题国外七十年代就有定论。人家外国并不糊涂。我们自己在糊涂。搞不清楚,你是外语教学,到现在还按二语、母语那么搞是不行的。按上海外国语大学戴炜栋校长说的,就像把南方的植物拿到东北去种,不就冻死了吗?东北的植物拿到南方去种不就热死了吗?

  中国外语教学的目的还是掌握一种工具。《光明日报》有篇文章专门讲这个问题。由于中国的环境,决定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外语还是要掌握一种工具,不是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这方面其实是没什么可争论的了。正如胡老讲的,现在有些人是故意在误导。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把外语当作工具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中国外语教学类型和目的如果解决不了的话,其它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现在我们的毛病就出在这里。只是把别人的东西克隆过来,谁的东西拿过来我们都用,怎么能用得了啊?

  四、关于目前我们国家搞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验。

  我个人是非常支持"课改"的。而且"课改"的大方向总的看来也是对的。但关键是我们"课改"现在确实刚刚开始。"课改"本身也是个过程。按照中央领导讲的,还是要不断完善。因为你既然是试验,那肯定是允许完善,允许提意见。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熟起来的。当初在刚刚搞课改的时候,我和教育部一位主要领导一起坐在车里,他问我:外语教学现在正在搞课改,搞课程标准,你怎么看?我说:这个东西恐怕就要有个过程。我这些话现在我敢说没毛病。现在实践已经证明:有些东西还是有些理想化。理想化没什么不好的。我们要面向未来,要有前瞻性。但是还要切合实际,因为"课标"是给中国人用的,制定"课标"的目的还是解决外语教学效率的问题,解决语言的问题,提高外语学习成功率的问题。"课标"将来恐怕还是要专家说了算。还是要教师主导嘛。教师不主导中国的教学肯定不行。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现在的课程标准就是现在大家都使用的那个。它就是命令性文件,大家都得按这个办。不是的!"课标"现在是经过几十次的修改,实际上它是个实验稿,在实验区实验用。哪个领导也没有说"课标"现在是正在实行,连试行也没那么说。咱们自己现在非要使用它。还没到那个时候呢!现在领导不是说还要改吗?实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吗?完善它吗?它有毛病是正常的啊!什么事情都是"先实践后文件"嘛!不可能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文件指导你。都得要实践看行不行,总结出来再写到文件里。文件出来以后它就过时了,然后还得要改,还得通过实践。共产党是讲唯物主义的。不要认为大话说得越多,越理想化,那就越好。毛泽东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他和王明不一样。毛泽东讲:王明你是错误的,你的理论教条、死板!王明那套以城市包围城市的做法在中国不好使,因为中国是广大农村。中国的教育和国外就不一样。国外在教育上投了多少钱啊?国外的学生衣服、校车、吃饭、教材、教具等都免费,甚至还给补贴。不但欧、美国家,连一些非洲国家,甚至朝鲜都这样。中国能做到这样吗?穷国办大教育,外语教育应该怎么办?这里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完善。我最怕那些所谓的专家在误导。把交际当成交际法,一提"交际的能力"就认为是"交际能力"。"交际的能力"是一种准交际能力。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章兼中教授,因为他参加过大纲制定。在中国的外语环境中是培养不了交际能力的。这是大家的共识。有些人张口就是交际,认为交际就是新的。对这些说法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我们建议:还是要理性化,还是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因为"课标"是指导性文件。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十三亿人口,差异很大。另外,我是反对把"任务型教学"放到课程标准里的。在我们某些专家都不懂得什么叫"任务型教学"的时候,你把它放进课程标准里充时髦!我们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已经定了,是"双百",现在还没改嘛。李岚清副总理当时也是提倡"双百",李岚清副总理最近还讲,(当时例举张思中教学法是为了抛砖引玉,并不是为了推广一个教学法。)学术的东西、教育的东西是科学的东西,不搞"双百"行吗?但是你就用一个教法,这本身就是非常违背教育规律的。用一个教法能解决全中国的问题?一点道理都没有!不改能行吗?必须改。不改肯定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在这方面还是要理性的思考。国际上现在提倡的不是什么"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现在提倡的是"学习中心",是learning-centred,不是learner-centred,或teacher-centred。一切都是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他们能学到东西,不是非得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现在我们有些人总是一知半解。哪怕你把一本书看完,也不会胡说八道。这是非常不好的,非理性的。我们干什么事情还是要讲道理的。我们对客观形势的发展到目前看来还是乐观的。因为从现在"课标"、"课改"的实验情况来看,大家已越来越理性的看到一些问题了。这些问题不改,不完善,恐怕是难以发展下去的。我们的工作整个都是服务,为学生教师服务,为教育部当好参谋。各个层次,各项工作都要强调落实。我们的工作也要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我们肯定要走"学习、借鉴、继承、创新"的路,最终要创新,走我们中国自己的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路。我们决不能走"wholly adopting"---"全盘接受,拿来就用"的路。那还要我们干什么!要adapt(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为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路子做出我们的贡献。

  (文/包天仁;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03-04学年第19、20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英语学习论坛】【评论】【 】【打印】【关闭
Annotation

新闻查询帮助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