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英语辅导报社专栏 >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01/26 17:43  英语辅导报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目前广大英语教师已开始意识到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的必要性,单纯地培养语言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

  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认识:现行的中学英语新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还具有趣味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基础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才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二、利用直观电教手段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直观教学手段,创造出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教师可根据所教课文的内容收集和选择一些涉及相关文化的电影、录像、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情景,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三、 开设校本课程,拓展文化资源。

  渗透多元化学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恰当的行为,仅靠一套教材是不够的。因此,在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有必要补充相关内容,开设校本课程,拓展文化资源。学校可以开设《英语国家人文风情》、《走遍美国》、《英语报刊选读》、《网络英语》等高密度、全方位渗透多元文化信息的校本教材,以使学生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宗教传统及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四、 聘请外籍教师任教,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和强化世界文化意识。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和native speakers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际,了解世界文化,切身体验中外文化差异,培养世界文化意识,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学校可以举办英语角、英语朗诵、英语演讲、英语晚会、英语短剧表演等,以此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育,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操练。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提高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努力做到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文/杨朝双; 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 04~05学年度第19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Annotation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4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