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英语辅导报社专栏 > 从英语教学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大学英语改革

从英语教学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大学英语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5/02/02 14:10  英语辅导报

  前言

  放眼英语教学,它似乎注定要"随波逐流",不断变化。无论是相关领域的理论出新,实践中得出的真知,还是时事的需要,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对外语教学产生"蝴蝶效应"。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学科的发展,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也随之演变和发展,如今世界上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不下于十几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英语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教学版本都在为我们演绎着这一主题。当然人们会说,像数学或物理这样的学科也一样,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在教学法领域变化不大,总的来说几乎无法和英语或外语教学相提并论。本文将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历史上的几个里程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发展过程,就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可以了解大学英语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并进一步揭示大学英语改革中选择并执行最佳的外语教学法的重要性,使读者重新认识这一研究领域。

  语法翻译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在西方世界,从17、18到19世纪,外语学习还是只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学习,使用这两种语言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那个时候,语法原则、句法结构是焦点,并且死记硬背词汇和原文译文,这在当时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学习中,对语言的口语表达没有任何要求,因为无论是拉丁语还是希腊语,学习它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使说话人看上去有所谓的"学者风度",也就是伪装出"博学"的外衣。直到19世纪末,这种方法逐渐被认为是语法翻译法,这是因为在第二语言翻译成母语的过程中有语法原则的介入,这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一直以来,语法翻译法仍被广泛地认为是最为普遍、最受欢迎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曾坚持着不受教育改革的"入侵",保卫其所固守的标准及方法论。它在我国教学史上历史悠久,流传深远,功劳不可磨灭。但时过境迁,语法翻译法只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基本上是"哑巴英语",可见其弊病是严重的。

  直接法 (The Direct Method)

  19世纪八十年代,英语教学迎来了新的曙光,那就是直接法的诞生(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人提出类似说法)。

  Francois Gouin 在他的《外语学习研究的艺术》中讲述了他学习德语的心痛历程,这次经历帮助他认清了语言教学的复杂性。住在汉堡的一年里,他并不和当地的德国人交谈,而是强迫自己硬生生地背一本德语语法书和248个不规则动词,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德语。成功掌握一定语法知识后,他迫不及待地去大学检验他的所学。非常不幸,他一个字也听不懂!经历了这次失败,他决心改记德语词根,但结果是一样的。他又转而背书,翻译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甚至去背词典,一背就是三万词,可依旧是无功而返。回到巴黎后,他吃惊地发现自己三岁大的小外甥已变成了一个"话匣子",这个事实引发了他对儿童学习语言的思考。因此,他开始观察他的小外甥,并得出结论——学习语言实际就是把感觉转换成概念然后再用语言把概念表达出来这样一件事。有了这种认识,他根据这些启示设计了一种教学法。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系列法"产生了,即直接教学习者一系列相关的易于理解的句子。例如:

  I stretch out my arm。 I take hold of the handle。 I turn the handle。 I open the door。 I pull the door。 (我伸出手。我抓住把手。我转动把手。我开门。我带上门。)

  但是,这种语言学习方法是"短命"的,很快就让位于 "直接法"。直接法,它是以幼儿习得母语的心理过程为基础来设计英语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的。直接法采用直观的教具,广泛地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它要求英语教师像父母教儿女说话一样,利用实物、图画、手势、表情和动作等,直接教授英语。由于直接法注重丰富语言教学环境,所以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英语教育界比较有影响的直接法的代表人之一贝利兹(M。Berlitz)认为,他的方法是幼儿习得母语的心理过程的系统应用,他的整个过程都是按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设计的,他一直在努力创造近似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布莱克认为,一种教学方法越接近自然教学法,它就越接近完美。他对自然教学法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自然教学法就是先教口语,把所教的东西与实物相连接,大量练习,使学习者保持兴趣。简而言之,直接法所倡导的原则就是:

  1. 用目标语言指导课堂教学

  2. 对语法采用导入法

  3. 只教日常用语

  4. 具体词汇借助实物和图片讲解,抽象词汇则通过观念关联来讲授。

  直接法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受到极大的欢迎,但这种方法难以执行,主要是因为资金、时间和班型的限制。这种方法对语言环境要求甚高,我国现有的教学环境很难真正达到它的要求。

  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二战的爆发使美国军人急需学会讲他们的盟军甚至敌人的语言,尤其必须口语熟练,最后,逐渐形成了新的学习方法——陆军口语法,美国在短期内用此法培养出大量能流利地讲外语的人员,其显著效果令世人瞩目。在此基础上陆军口语法发展成"听说法"(又叫结构法、句型法),从而使外语教学法日益繁荣的园地又多了一枝奇葩。

  听说法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其主要前提之一就是对语言分类进行科学性、描述性的分析。另一方面,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语言学习是多次"刺激—反应"的结果。下列即听说法的特点:

  1. 依靠模仿并默记例句

  2. 通过反复句型训练,教授语言结构

  3. 无语法解释

  4. 在具体情景中学单词

  5. 借助视听手段

  6. 重发音

  7. 及时纠错并巩固强化

  句型教学是听说法的主要教学模式,通过听说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克服了"哑巴英语"的弊病,从听说句型教学入门,学生掌握英语比翻译法教学效果好得多,特别是听说能力培养更显优势。但1964年以来,视听法的热度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Wilga Rivers发现了视听法的错误——如果进行不当的记忆和句型练习,将不会提高交际能力,甚至有碍语言学习中情景知识的把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句型要自由地转化为现实中的交际能力也是很困难的。

  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人们对交际的需要,导致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出现,主张从内容入手培养外语交际能力,提出目的性交际原则,以功能为纲。由此不仅在普通教育领域引起震动,而且在高等教育、业余教育的外语教学中也发生了"连锁反应",派生出ESP(特殊目的英语教学)等分支,其影响仍有日渐扩大之势。通过对交际能力的结构定义并再定义,通过对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大量语言功能的探索以及对文体种类和非言语交流的探查,现在,教师同研究人员以真实交流为装备,能够更好地传授语言,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在此结合点上,我们可以说,交际语言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途径,超越了具体方法和技术的限制。它是关于语言及语言教学本质的理论立场。

  让我们看看这种方法的基本前提:

  1. 聚焦交际能力的各种构成部分,不仅仅是语法能力或语言能力。使学习者有目的地参与到实践性的、功能性的语言使用中去。

  2. 加强交际法的基础地位,以流利、准确作为补充原则。

  3. 在无预演的情况下使用语言。

  交际法的初衷是企图按照乔姆斯基的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使其具有唯理主义的色彩,但在实际操作中,交际法违背了它的初衷,因为它是以意念为纲,忽视了语言的结构,试图让学习者在一片不按语法系统、不按顺序的语言汪洋大海中学习语言,希望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去总结语言的规律,去自己求得"知"。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母语还可以;但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在如此缺乏语言环境的现实中要以这种方法学会英语是行不通的。

  七十年代的"设计师"法(The "Designer" Methods of the 1970s)

  乔姆斯基在语言学领域引发的革命,使语言学家和广大语言教师受到震动,他们开始关注语言的"深层结构",心理学家则考虑学习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性,把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成果用在外语教学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结果,新的方法被提出来,试图强调在语言学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David Nunan谈到这些方法时把他们称作"设计师"法,因为基本上他们都采用"万金油"似的方法。

  暗示法(Suggestopedia)

  暗示法向我们承诺很多,只要我们能使用我们的大脑和内心力量。Lozanov (1979)认为,我们能学到比我们想的更多的知识。利用苏联对瑜伽和超感觉的心理研究,他得出一套学习方法,即通过放松来巩固新知。顺理成章,音乐在他的方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Lozanov和他的追随者们试图让学生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在古典音乐的背景下完成词汇、阅读、分角色表演等。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变得"耳根软"。

  当然,暗示法就我们大脑的"超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贵的见解,但很快在一些表面问题上就被推翻了。例如,如果我们的教室没有像舒适的椅子、唱机这样令人愉快的东西该怎么办?当然了, 这种方法还是极具创造性的,是有深刻见解的,是可以慢慢实行的,也没必要一定拘泥于其前提。 不受束缚的头脑是开放的头脑,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自信,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

  沉默法(The Silent Way)

  沉默法是立足于认知观点,而非情感领域,其特点是以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方法。Gattegno (1972) 所持的观点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希望独立自主并相互协作完成,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老师被假定为沉默的,也就是他们必须在事无巨细的解释中自我解放出来,得以顿悟,从而得名——沉默法。

  沉默法受到批评的冲击,因为采用这种方法使师生关系疏远,教室环境不益于学习。

  除了暗示法、沉默法,顾问法、全身反应法等外语教学法的发展也非常令人瞩目。它们似乎并不非常依赖语言学,也不很介意教学法派别之争,带着自身的特点稳步前进。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反对机械操练,并主张灵活地运用各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法派别的产生和发展使外语教学法园地更加丰富多彩。但也更突出了互相渗透不走极端的折衷特性。因此,有的教学法家干脆把它们都归入折衷法一类。对这种归纳人们尽可见仁见智,但对这些流派所反映的折衷趋势日益壮大的事实却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外语教学的发展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几十年",但是各种教学法流派也都离不开历史的继承和现实要求这两种无形的影响。一方面,它们的提高和改进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先前的教学法有关,即便是最现代的教学法,我们也能在其"体内"分析出前辈教学法的某些"基因"。如果不吸收前人的经验,不警惕他人的失误,绝对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体系,那我们就只好从最原始处起步,教学法也就只会徘徊在混沌初分的时期,那还谈得上什么改进和发展!所以,外语教学法总是处于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这也同人类文明的其他科学一样,循着类似的发展规律。正是这种历史继承性,才使综合与折衷的趋势有了存在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张尧学司长在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指出,"70、80年代要求阅读为主是对的,但现在形势大不一样了。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舞台上竞争。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中国有最丰厚的人力资源,我们要提高自己,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就需要解决英语问题。仅仅是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我们不是要否定阅读,而是提出要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从需求上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不是怕别人说我们有"哑巴"英语,而是社会需要我们改革。"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不难发现,大学英语改革不是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是针对我国国情与需要,选择一种创造性的,能把结构大纲、情景大纲、意念功能大纲结合起来,兼顾三方面的英语教学法。 我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这一美好的想法。

  (文/高元祥 英语辅导报大学教师版04~05学年第17-19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Annotation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4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