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改什么:解读2013英语改革的真实目的

2013年12月24日19:41  新浪教育 微博   

  主持人: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抽出周末的时间跟我们讨论这个比较纠结的话题。这期沙龙是我们第34期,英语教育改什么—That  is  aquestion!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我们请到的非常尊敬的老师,第一位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也是我们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龚亚夫[微博]老师;第二位老师是我们非常知名的长期在英语教学一线工作的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老师。首先在开始前,跟大家做一个小提示,请各位把手机调成振动或者静音,谢谢。

  这次我们谈的话题其实大家都知道,不久前关于英语的一个考试政策刚刚出台,这次英语考试政策是整个招生考试政策里的一部分,改动的幅度超乎很多人想象,我们做这期沙龙之前筹备了半个月时间,访问了一线的很多英语老师,也跟教育培训机构的人聊过,他们都觉得这次方案出台有些出乎意料。请工作人员把方案给大家看一下:第一条更原则一些,主要是突出英语语言实际应用,第二是文理同卷,实现了一年两次考试,取最好的成绩作为高考[微博]总成绩。第三条,英语满分变成100分了,听力部分占了很多。北京市出台了自己的政策,2014—2016年北京中考[微博]大家看一下也涉及到了总分分值的变化。由于中国还是应试教育的体系,中考成绩变化影响很多人对于教育、对于英语的看法,今天我们特别想听听两位老师对这次的改革有什么看法,这次改革后真的能够达成改革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吗?他们的说法是,首先,改变应试教育降低学生负担,第二,把英语这门课由哑巴语言变成真正能应用的语言!这个目的能达到吗?我们有请龚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刚才大家进场时有一个调查问卷,5道问题,这个调查是基于微信的,以问卷的方式方法去做,我们后台都可以看到大家的选择。沙龙后半环节,我们就这个话题跟在场的听众朋友一块去交流,所以各位朋友在听嘉宾分享时,也可以回复下这个调查。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我们尊敬的主讲人龚亚夫老师,龚老师的题目是“中小学[微博]英语教育问题与改革”,有请。

  龚亚夫:我刚才已经做了一个现场调查,问了这个小朋友,我说你一个星期上几节英语课?她说两节课。主持人在发言前,给我限定了一个时间,说你谈35分钟,接下来是李老师谈。刚才我看了小提示,文明礼貌等等,我估计是希望大家提的问题别太尖锐,我看了一下咱们的听众,大部分是年轻人比较多,没有关系,你们有什么问题,多尖锐的都不要紧,特别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果你们还能想出更尖锐的说法都可以提,今天好好的讨论一下这个事。

  我刚才调查这位小听众,大概所有人都学过英语,包括在座的这位小听众。我想咱们现在英语教育问题是什么呢?今天来谈一谈。最近大家都看到了报纸上有一个醒目的标题“大刀向英语头上砍去”,英语教育大家对这个都有什么说法?我们把这个思路理清一下,就这些思路我来谈,大家可能会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东说一个西说一个,大家说英语不过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大多数人用不上,学它干什么!这是非常流行的看法,包括我们英语教学圈里人都认为英语是交流的工具,因为这个东西深入人心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是什么呢?是我们怎么看待英语的价值和目标的问题。

  第二,大家认为花那么多时间学英语,还是哑巴英语!我们学了半天还没学好,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我们学英语的目标、内容、方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是不是一定培养学生能说英语,我们要培养学生说英语,我们说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另外,我们目标确定了,我们学什么内容能达到不是哑巴英语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呢?这就涉及到学习方法的问题。下面一个问题,大家说学习英语影响母语,救救汉语!是不是取消了英语就能救汉语呢?或者汉语出了什么事了呢?我们要救汉语,这就是英语学习利弊的问题。这里涉及到很多问题。高考要考英语、评职称也要考英语,英语太强势了,我们要把它拉下神坛。你要这么想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现在谈论的东西,首先你要谈的是英语教育价值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现在认识到英语教育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才能想明白我们到底是为了干什么。其实,从英语教育来说,有两方面,一个是工具性、一个是人文性。什么叫工具性呢?我们要交流、获取信息、要学习、出国、评职称这些都属于工具性目标,你要获取信息。另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人文性目标,学习英语可能会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发展品德,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会影响到学生的视野等等,这就是人文性。只有把这两方面都想明白了之后,才会想我们目标要怎么样确定。我们内容是什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学好,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讨论它的利弊。我们原来说的只考虑到它的工具性,它不过是交流的工具,我们获取信息,有人说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学英语,大家找点翻译就行了,干吗大家都会呢?你从工具性角度看,会发现你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肯定不一样,我们要培养学生口语交流,肯定你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说口语,你的内容就注重在口语这方面,你只有把这些上位的问题想明白,你才能考虑目标、内容、条件、方法利弊等问题。我认为不管社会舆论也好,这些事没有想明白。

  想明白了这些,才涉及到你考试怎么办。考试是评价当中一个部分,考试还有测试,有考试的评价,还有不考试的评价,现在教育部提出的改革,事实上说的不仅是改变考试,而且要改变它的评价。学校要给学生一个评价,我们再经过一个考试,高等院校录取的时候我再去看我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是多元的评价方式。以后录取的时候就不仅仅看考试一个分了,还要看形成性评价,这是另外一种评价方法。接下来是大学录取、工作就业,到后来是英语拿来评职称等等,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全想明白了,才能考虑后面的事。

  如果我们看到它的工具性,当然现在英语工具性没有人质疑,92%的信息都是用英语传递的,不管交通、通讯、经济、国际组织等,英语占最大的成分,你要想学习先进科技,跟别的国家交流都用得上英语。但是,我们真正要接触信息,是阅读,还是听力、口语呢?这是一个问题。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口语不是第一位。你想想,即使我们搞英语教学的人,有多少天天跟外国人说英语的机会?没有那么多。所以哑巴英语是值得质疑的问题,我们学的英语,你就是张不了口,但是你能看能听,这同样是获取信息。这里面我们需要想明白很多问题。

  第二,人文性问题,这就涉及到英语教育。国外有很多研究表明,学习英语对于人的思维能力、记忆力、灵活性、对于母语理解和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研究表明,学习外语对人的头脑有一种压力,能促进人脑的发展,人的脑子像肌肉一样,你要带着它去健身房,它就会发达,所以头脑管思维的灰质要更多更强,这是有很多科学研究的依据的,这些是对人的头脑的发展。另外,还有对品格的塑造有影响,比如说你接受了多元的文化,心胸更开阔,更包容;对你的价值观都会有影响,这就是它的人文性。如果我们把这两方面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想明白之后,你会发现英语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换句话说,学习英语不在于我们培养学生用另外一种语言跟别人交流,这只是工具性目标,而不是人文性目标。现在国家提出来我们英语教育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种,但是现在我们对这方面做的并不好。

  下面我们来讲它的好处,这里面就要我刚才讲的灰质更多,密度更大,有利于思维培养,双语儿童对英语更清晰,对语法更敏感。现在咱们英语大家,胡适、老舍都是当年在国外留学[微博]的,现在我们所用的语法系统都是在英语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比如标点符号。

  我们再看美国的研究,SAT考试大家都知道,研究显示,学过四年以上外[微博]语的人,比少于4个月的学生,他的SAT的阅读和数学要高出140分,写作要高出150分,学生的思维缜密性、逻辑性、灵活性都更强。现在很多批评英语的人都是汉语没学好。你看说媒体说“英语退出高考”,你觉得对吗?是英语不在统一时间考试了,却被舆论给简化为“英语退出高考”。咱们汉语的表达经常很含糊,比如现在说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谁能说清楚,是90%、100%、85%就算全面胜利了吗?这是非常含糊的说法。在英语中就不会有这种含糊的东西。你要翻译成英语,就会想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对你思维缜密性、逻辑性和灵活性都有好处。学习外语的人会更灵活,另外对品格也有好处。这就是英语教育事实上应该是“全人教育”。什么叫全人教育?在国外,这个说法大家都知道,它讲的是我们培养一个有素养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光会知识,光是掌握点技能的人,而且有各种各样优良的品格,这就是国际上大家在谈论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英语教育的价值,事实上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一是交流沟通、获取信息。第二是认知思维、发展心智。第三是品格塑造、立德树人。在座有很多学习英语的经历,我们英语教育中,特别是义务这一阶段,很少涉及到后一个问题。再回到我们刚才提到的路线图,你会发现,如果我们目标没有想清楚,你的内容就会出现问题。你的内容出现了问题后,你才能谈论条件、方法或者它的利弊。我们再来看,我们把它定位为工具性目标,你要解决哑巴英语就要口头交流,跟谁交流,是不是阅读更重要呢?现在我看了考试说要设计真实的语境,这句话也很含糊,是哪个真实语境?是哪个国家的真实语境?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真实语境?这个真实语境的人到底是谁和谁?英语教学界有一句话,你到底对谁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这些东西要先想清楚。

  现在涉及到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如果设计一个真实的语境,你会发现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语境?咱们都知道英语界流传一个笑话,说一个中国人在马路上被外国人撞倒了,人家说“How are you?”他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还有一个是,中国人掉在山沟里,一个外国人来救他,也是这么一段对话。你说的这些东西,都是没法交流的东西。咱们在座的都学过英语,你会发现你感觉到难以用英语跟别人进行交流,不是说最简单的那几句话会说,而是在这种情况,你不知道我说什么更合适。还有很多想法你想说,又找不到要表达的词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平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英语教育确实需要比较大的改革。我们现在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是“英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我们这30年来基本遵循功能结构的教材编写思路,很多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测试本身设计的也不清楚,你到底要考察学生什么东西?这个事没想清楚就胡乱出题。什么叫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这个事你想不清楚你出的题就偏了。

  现在医学很发达,我们去验血,看看我们胆固醇各种指标怎么样,它有很多数据说明你多少值是正常的,但我们缺少这么一个指标体系。我们在中国培养学生到底应该能干什么,哪些事你做了就说明你能干什么,然后我们再去设计这样的事情让学生检测,就能得出结论,说你这事你能做。比如体育,现在中国人身体不行,我们要增加他的体能,你说考哪块?考围棋算不算体育?象棋算不算?你说考哪个?游泳、三级跳、八百米还是什么?你到底考什么,然后有什么指标,这些指标证明他身体不错,你必须有一个指标体系。我们英语就缺乏这个指标体系。所以什么叫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这些根本没有想明白。比如开车你考驾驶执照的时候,警察除了笔试,考交规之外,你得去路上开车,他说好了,你现在起步,并道、拐弯、停车、提速。我在美国考[微博]的驾照,你考完了之后给你驾照,绝对不会让你做选择填空,不会说让你笔试说要先挂档、踩油门、踩离合器、然后上路,等这样就给你了驾照,绝对不是这样。我们拿了大堆东西,说学生成绩好了,现在成绩不好了,这个成绩好不好,不能说明学生能力如何!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有解决。这不仅仅是外语教学界的问题,都有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是想象中的真实语境,我们现在描绘的是外国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特别是他们小学教材。我曾经问过一个小学老师,咱们编什么东西?他说就是吃喝玩乐这点事,我们老师教的时候,就讲他今天要教学生一个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这些东西很多远离学生的生活,缺乏对生活的挑战。

  我们看一些例子:

  Can you climb the tree?

  Yes, I can

  Can you fly?

  No, I can’t, but I can jump。

  你学了这个,你就远离了哑巴英语了吗?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