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十年真题精解 > 正文

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精解(4)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2 19:32  北大出版社

3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
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2分)

  ②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2分)

  ③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2分)

  【考点】

  毛泽东思想概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

  【解析】

  考生都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其中,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有特色的一项内容,是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采取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而不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决定的。况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是一种进步的生产关系,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内,要允许其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发展。并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阶级性质促使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时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里所说的斗争并不是要消灭他们,毛泽东曾指出:在城市或乡镇破坏工商业,“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其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必须坚决反对”。因此,不论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34—36小题,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

  34.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4分)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5分)

  注:如考生回答问题①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问题②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问题②可给4分。

  【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解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认识活动中,实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认识活动,都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整个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但同时承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非理性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人的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等;第二类是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的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想、顿悟、直觉、灵感等等。

  闻一多认为,在数学领域里,2+5=7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因为作为数学题是要求严格按照公理进行运算的。而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因为艺术创作有其特殊性,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用各种各样的手法去塑造自己的作品。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也会有不同的观感。因此,画家可以只用七匹马再加上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而给人万马奔腾的感觉。于是,2+5=10000就成为可能。

  第二问要求考生回答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非理性因素中情感、意志等因素本身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因素和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认识的发展和飞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有发展,但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这时,非理性因素如果能发挥对认识的积极作用,就能和理性因素相互结合,共同推动认识由感性向理性飞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

  35.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一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

  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英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英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

  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

  (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

  【答案】

  ①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4分)

  ②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3分)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 “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2分)

  【考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解析】

  对于第一问,要求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为了缓和基本矛盾,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其表现就是推行雇员持股计划。

  对于第二问,要求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是侧重于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分析。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资本表面上是社会化了,实际上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和资本财团手中,工人还是处在被剥削的地位,只不过是被剥削的程度稍微减轻了一点而已。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侧重于表面现象。工人持有股票后,由于能分红,大都会尽心尽力地工作。人人尽心尽力工作,公司业绩上升,个人所得自然越来越多。同时资本家的利润也实现了,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看法没有看到本质的东西即雇佣劳动关系并没有改变。

  36.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

  ①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②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答案】

  ①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5分)

  ②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4分)

  注:回答问题②,考生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解析】

  本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也就是第一问中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对于第一问,可以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入手。根据邓小平理论概论,农业是全国人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出发点;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步发展的基础,为工业提供发展原料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并为对外贸易提供出口商品;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关系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农村地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而党的十六大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八大任务的第二条“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的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稳定与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有了这些原理,再结合材料中的数字加以说明,分数基本上就到手了。

  第二问要求考生指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措施。这些措施无非是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加快城镇化进程进行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措施则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实施科教兴农等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措施有: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重点发展小城镇;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等等。至于其他措施是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的,比如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考生只要抓住了要点,得分还是比较容易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