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十年真题精解 > 正文

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精解(5)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2 19:32  北大出版社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n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1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I:

  材料1

  两个小时前,盟国空军部队开始向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军事目标发动袭击。在我讲话的同时,这些袭击正在继续进行。……在根据联合国决议和经美国国会同意采取这次军事行动之前,联合国、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进行了历时几个月的不间断的和几乎是无休止的外交活动。……在海湾地区派有部队的28个国家已尽了一切应尽的努力来达成和平解决,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用武力把萨达姆赶出科威特。……在我们获得成功以后,我们将得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真正机会。在那个新秩序中,可以依赖的联合国可以发挥其维护和平的作用,将联合国创始人的诺言和远见卓识付诸实现。

  摘自 乔治·布什1991年1月16日的电视讲话

  材料2

  各位公民,此时美国和联盟部队已经开始了军事行动,这次行动的目的是解除

伊拉克的武装、解放这个国家的人民、保卫世界免遭严重危险。……美国人民和我们的朋友以及盟友不会听任一个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和平的非法政权摆布。我们现在就要用我们的陆军、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和海军陆战队对付这种威胁,这样将来我们就不必用大批的消防员、警察和医生在我们的大街上应付这种威胁。……对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威胁将被消除。我们将度过这个危险时刻,井继续推进和平。我们将捍卫我们的自由。我们还将把自由带给其他人。

  摘自 乔治·W·布什2003年3月19日的电视讲话

  指出上述两次讲话内容的主要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选做题I【答案】

  ①海湾战争起因于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伊采取军事行动。老布什讲 话强调美国的行动得到了联合国的同意,联合国可以发挥维护和平的作用。小布什的讲话则以伊拉克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和平与美国安全为口实,未经联合国授权,即宣布出兵伊拉克。(3分)

  ②海湾战争时,苏联尚未解体,美国的经济刚刚开始回升,大国关系错综复杂,联合国作用突出,美国需要借助联合国,以打赢海湾战争。(2分)发动对伊战争时,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在一系列问题上推行 “单边主义”。“9•11”事件后,把打击恐怖主义、确保本土安全作为主要战略任务,确立“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所以,美国不顾多数国家的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对伊发动了战争。

  (3分)

  ③两次讲话都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这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其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所决定的。(2分)

  注:如果从分析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具体原因的角度回答问题,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解析】

  如果考生熟悉两次海湾战争,这道题的第一部分就不难回答。相同点肯定是为了维护美国人的利益,不同点则在于,第一次海湾战争即布什发动的对伊战争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而第二次海湾战争即小布什发动的对伊战争则是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的。

  接下来回答第二部分的原因。1991年为了制裁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行动,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和授权,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联合20多个国家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伊拉克对拥有独立主权的联合国成员科威特的军事入侵和占领是非法的,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而2003年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借口伊拉克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威胁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为由,在未经联合国同意和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是表面上的理由。

  再联系两次海湾战争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正值苏联趋于崩溃、美国势力削弱的时候。苏联临近解体,但苏联毕竟还在,大国关系错综复杂,联合国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美国不敢绕开联合国单独采取行动,而要借助联合国和世界多数国家的支持,以打赢战争。这次的海湾战争发生时,美国已经成了世界公认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实力比第一次海湾战争是大为增强了。小布什上台后,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政策。“9.11”事件更是促使美国从美国绝对安全观念出发,确立“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2003年的对伊战争正是这种“单边主义” 和“先发制人”战略的实施。

  更深层次的原因不用说,当然是美国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这也是美国霸权主义行径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选做题Ⅱ: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二十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

  材料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六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下图中,作为衡量一国总体经济实力主要指标的GDP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五年来的变化。

  ①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

  ②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

  ③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选做题Ⅱ【答案】

  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的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也不意味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这些事实说明,福山的观点是错误的。(3分)

  ②自由民主的理念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及其所表现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而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为无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所扬弃,并发展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3分)

  ③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更快的发展,必须在两制的竞争中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处理好开放与维护民族利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4分)

  【考点】

  综合运用四门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今世界问题

  【解析】

  对于第一问,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则材料来回答。虽然材料1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事实没错,但不能据此就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因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同时,同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事实就摆在眼前,因此,福山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问要求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我们知道,自由民主的理念是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及其政治制度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在现阶段看来似乎是合理的,但绝不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也不例外。一旦其经济关系发生改变,反映经济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发生改变。正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一样,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民主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民主制度所替代。因此,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是错误的。

  对于第三问,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一球两制、和平共处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要能获得更快的发展必须在两制的竞争中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同时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与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