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一部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2)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15:49  恩波教育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须臾不能离开自然界。因此,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当前,人类面临着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空气污染严重,其二是世
界性水源危机,其三是森林惨遭毁灭,其四是物种不断减少,其五是臭氧层变薄。

  人类必须吸取教训,正视环境问题,要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社会的实践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的发源地,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在这个基础上,人类产生了其他实践形式。

  ③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的特点,自然规律发生作用是自发的,而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本节小评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全都涉及国策,而这些问题的直接理论依据存在于本节之中。因此,本节虽无难点,却存在着重点。

  试题例析

  1. (2000,理,多选)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 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答案:ABC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以前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懂得自然界的物质性,不懂得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故而,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则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当然不是说,社会形态与自然界没有任何区别,而是说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物质的过程,也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据此,A为应选项。

  人类创造历史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由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要素构成。这三大要素都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同时又是决定条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社会物质性的重要表现。据此,B为应选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总和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表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并不是由人的意志或者神的意志决定的,社会发展是一个物质过程。据此,C为应选项。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的决定性要素,对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起决定和制约作用。这当然也是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据此,D为应选项。

  E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固然是一个客观过程,但并非独立于人之外。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不会有社会。

  2. (1997,理,材料)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但人们必须凭借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创造历史,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要素构成。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山脉、土壤、河流、海洋、矿产、气候、动植物资源分布等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其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加快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其三,地理环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使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其四,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与前景。

  然而,地理环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其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从现实上看,地理环境相似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可以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可以相同。从历史上看,地理环境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而人类社会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显然,地理环境缓慢的变化是无法说明人类社会变化之迅速的。其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在不同状况的生产力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下,相同或近似的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果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就会导致地理环境决定论。

  通过阅读材料1,会认识到孟德斯鸠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张者,他夸大了气候这一地理环境的因素对于社会制度的作用。回答这一问时要注意,孟德斯鸠的主张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表现在用气候等物质因素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意味着否定了上帝决定人间的神学论,但地理环境决定论从根本上说还是错误的,既是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又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其所以说是外因论,是因为它完全否认了社会的内在矛盾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的发展归因到外部。其所以说是历史唯心主义,是因为虽然气候属于社会存在范畴的因素,但气候影响人们的心理,心理的不同导致了社会制度的不同。这样,就夸大了心理这一社会意识范畴的因素的作用,否认了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通过阅读材料2,会发现恩格斯的观点与孟德斯鸠的观点是不同的。孟德斯鸠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恩格斯则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旦破坏了这种和谐,就要遭到惩罚,即大自然的报复。

  通过阅读材料2,材料3,会发现江泽民的主张与恩格斯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能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保护好自然环境,不浪费资源,不破坏资源。解答这一问时要注意联系我国的实际,指出我们在资源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3. (2004,单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答案:B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对于历史的决定性作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活动,据此,B为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吃穿住行必须要以生产为基础。

  C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人的自觉意识活动要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

  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必须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