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年高考大纲 > 正文

语文大纲解读:主观题量增多 把握年度热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03/01 10:24  荆楚在线-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 记者 吉晶晶、李樵、陈俊旺

  编者按:昨日,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正式出台(如左图为理科高考大纲的封面)。省考试院有关人士称,今年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仍由湖北省自主命题,本月将结合全国《高考大纲》,出台大纲补充说明,以方便考生备考。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高考大纲有哪些变化?哪些备考重点需要重视?本报特约请华师一附中高三年级各科名师,解读《高考大纲》变化,提出备考对策。

  语文:主观题量增多 把握年度热点 (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 周文涛)

  考纲变化

  新鲜出炉的语文考试大纲,体现了近年来高考改革“不停步,迈小步”的特点,稳中求新,稳中有变,包含了丰富的高考信息,是高中语文教学与复习备考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尽管湖北省属于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但高考的命题原则、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包括题型、题量)等,都严格遵循了全国统一大纲的基本要求。

  备考建议

  结合湖北省和全国各地近两年来的高考试卷,对照今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备考复习中,有四个关键词值得高度重视。

  一、积累。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中,“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这一部分相对稳定,尤其是字音、字形等识记类题目,基本是各地试卷中的“保留节目”。强化字音、字形的知识积累,做好试卷开头两题,争取“开门红”,是语文高考争取高分的基础。

  建议考生做好字音、字形题的归纳、整理,重点应整理高中课本与读本中的字词读音与字形,并编制有个人特色的“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通过辨析明确特点,通过理解促进记忆,逐步消灭常用字中的误读、误写。

  湖北省高考语文卷侧重从现行的高中课本、读本中选材,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其实,其他诸如词语运用、文学常识、名言名篇、写作材料乃至古诗词欣赏等试题,都与学生积累密切相关。注重课本、读本知识的整理归纳,强化知识的积累,表面看来好像是笨办法,其实却是高考复习备考的捷径之一。

  二、主观题。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对照考试大纲中关于能力层级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对作为母语能力考查的语文高考而言,“能力立意”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适度减少客观题题量、分值,增加主观题的题量及分值,渐成高考试卷改革的方向。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中的多选题,有被主观表述题取代的趋势。

  主观题对考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要求更高,对于考生而言,提高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强化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都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要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总结阅读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

  三、“冷门”与“热点”。在考试大纲中有些考点“挂在”大纲上,较长时间没有进行专项考查,我们把这类考点称之为“冷门”。对于长期“冷门”,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觉,很可能“冷门”就是本年度的“出新”点。

  例如文学常识中两个考点,近三年来的高考卷中都没有进行专门考查,而今年考试大纲中又对文学常识考点进行了修订,并特别突出“识记外国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每一个时期,我们社会中都有一些人物、事件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热点”。考试大纲十分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而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特定社会环境。近年来,高考试卷也注意突显时代特色,在试卷选材、命题方面常常或明或暗地扣合了时代主旋律。

  如2004年科技文《太空行走》暗扣了神五飞天成功;2005年韩少功的《土地》一文,正是表现我们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放眼书斋之外的广阔世界,关注社会热点,对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形成评价观点都十分有利。例如“感动中国的人物”、“超级女声”等,都应纳入我们关注与思考的范围。

  四、地方特色。2004年起,湖北等省份成为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统一的高考模式开始发生变化。“一纲(高考考试大纲)多卷(各省市自主命题试卷)”的格局正在形成。各地试卷也开始突出地方特色。

  2004年,湖北卷中采用湖北籍作家骆文先生的

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题;2005年又用“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的方式,引起考生对湖北地方特色的关注。

  这些题,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又考查了湖北考生对湖北人文、地理的了解程度,还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湖北卷的个性特色,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当然,这几个关键词也许不能涵盖高考语文的全部内容,但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在高考备考中就会从容得多。

数学理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