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年高考大纲 > 正文

名师做客新浪解读200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03/16 22:48  新浪教育

名师做客新浪解读200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图)
精华教育机构名师做客新浪解读06北京高考说明

名师做客新浪解读200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图)
精华教育机构语文组梁德海老师

  《2006年普通高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今日已经面世,与2005年的考试说明相比,2006年考试说明有什么样的变化?考生如何根据变化调整复习策略?新浪考试频道与精华教育机构、北京晚报3月16日推出在线答疑活动,解答考生、家长和老师们对考试说明的疑问。

  点击查看访谈视频

  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我是嘉宾主持人杨海伦,今天新浪教育和北京晚报推出的2006年在线答疑活动,请到的是精华教育机构的专家,我们先请语文组梁德海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

  梁德海:大家好,非常高兴跟大家参与讨论。

  主持人:《2006年普通高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和2005年的《考试说明》相比,有什么创新和变更?

  梁德海:语文学科变化从“考试性质”、“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以及名篇、名句的默写没什么变化。阅读部分其中的“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态度的评价”改为“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写作部分明确提出根据题意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是今年的变化情况。

  主持人:您能否给同学们讲一下怎么利用06的考试说明进行复习?

  梁德海:由于06年的考试说明变化不大,也反映了语文学科的高考特点。我们可以就这些变化做一些比较详细的说明。

  在平时的备考中,应该说我们的很多老师都已经全面、细致地就语文学科进行了复习,今年变化最大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对熟语的考查。

  2006年北京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比照去年《考试说明》,增加了对熟语知识的考查。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里,一般词组和语句是临时自由组合的,而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而固定下来,即熟语有着结构的凝固性,这可看作是熟语的一个特点。

  熟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从定义来看,熟语包括两种不同的结构成分:“词组”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语句”指谚语和格言。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成语的特点和作用为我们所熟知,略去不说。

  惯用语是口语中表达整体意义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等。惯用语大都是“三字格”。结构比成语简单,多为动宾结构,如“扣帽子、开倒车、开夜车”,或者偏正结构,如“替罪羊、拦路虎、糊涂虫、马后炮”。简明生动,通俗易懂,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隔着门缝吹喇叭——鸣(名)声在外”。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谚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

  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网友:现代文阅读部分,05年谈到的是“作者态度的评价”,06年改为“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这样有什么区别吗?

  梁德海:这里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比如态度,讲的是文章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情感表现的是作者的喜怒哀乐。因此从说明的变化来看,我们不妨做一些大胆的推测,比如注重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应该说今年现代文阅读侧重于散文的阅读。

  主持人:杨老师,针对基础知识部分有网友提出今年语文说明上没有考查字词的实际,请问会不会有对字形的考察?

  梁德海:按常规来说,这些年考查字形的题始终没有间断过,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

  主持人:有一个考生家长说,最后两个多月了,孩子的语文成绩有可能提高吗?他目前成绩大概在90分上下

  梁德海: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空间的,为什么这样讲呢?90分表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但是还需要什么呢?就是对他原来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以进一步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解题能力。

  网友:今年的作文注重立意会不会考议论文,据我所知写作部分05年说明表述说的是:根据下列要求进行写作,06年的要求改为根据题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这样的改动,讲讲今年作文方面的导向吧?

  梁德海:作文部分的变动反映了考官本身一是对《说明》的表述进一步的严谨化、科学化了,第二点它的变动应该说有一定的初衷,我们怎么看呢?

  根据题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相对于去年的表述要明确得多,同时我们看,“根据题意”强调这一点,我们应该考虑到加强考生对审题意也就是切题能力的考查。再有字数,我们知道这些年的考试要求上面,一般是专门提出来是不少于800字,可是在实际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的字数达不到800字。所以说从人才选拔的角度说,这样的考生不能够算是一个合格的考生。

  写作的文体在说明里面已经说了能写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其他常见的应用文体,这里面告诉我们哪一点呢?就是我们应该做到各种文体在平时训练中都要注意,以避免出现去年高考有不少考生出现平时只是善于写记叙文、面对议论文就手足无措了。

  我们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就考试说明中另外一点问题做一个补充。这里不妨谈一谈现代文阅读中的修改我们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讲,现代文阅读理解分成两部分,第一属于社科类的阅读,第二就是放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上。社科类考察的一般是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考查概念、判断、推理。所以第二篇考察文学作品,一般来说分成四大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我们都知道,戏剧是难以考察的,诗歌在前面的诗歌鉴赏中有专门的题目来体现。所以只能是考察散文和小说。就今年高考的变化来说,它侧重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因此我刚才已经强调了,我们更应该注意对散文阅读提起重视。

  网友:北京卷子都没有单独命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标点符号,请您预测一下今年的情况?

  梁德海: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看,在考试说明中,去年也列出但是没有考标点。但是今年具体考不考,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个必要的准备,因为它毕竟是列出来了,就是说纳入了考试命题的视野,所以说我们还是做到有备无患。

  网友:请问对于背诵部分有什么可以给学生的建议吗?

  梁德海:背诵通过我的教学情况来看,也发现一些问题,就是同学对这一点往往发怵,而实际上没这个必要,我们可以把集中的问题进行分散处理,比如有计划的每天安排多长时间进行背诵和记忆,加起来需要背诵和默写的篇目,古文是8篇,诗词曲是25首。从这个角度加起来是33篇,量不是很大。把这些篇目分散进行记忆的话,我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主持人:还有一个小问题,网友说:我们老师说不用看《会考说明》,我们有必要去买吗?

  梁德海:会考说明和高考说明是两个概念,不知这位考生是高二还是高三的。

  网友:古文部分北京卷是否会有变化?

  梁德海:从出题的题型据我观察来看没有什么变化,从今年的考试说明来判断也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出题,按试卷结构来说,在第6题考察的实词,第7题考察虚词,第8题考察句式,一般考察省略句式。在这里不妨多说两句,省略句式为什么作为重点?考说明中考察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局、宾语前置和省略句。再有对信息的筛选,放在第9题上,第10题对整篇文章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主持人:现在距离高考不到100天了,请您有简短的话说一下语文如何复习?

  梁德海:我想从方法上做一些考虑,比如做的题目分类进行整理,一方面可以积累我们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整理来提高我们解答某一类题型的能力,在写作上我们现在不妨说要注意的是重点写一下记叙文或者是议论文。整体上对这两种文体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到后期的时候,我们不妨分析一些材料列一些提纲,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来应对高考。

  主持人:今天晚上我们对于06年的高考说明解读语文部分就到这里,感谢精华教育机构复读班语文老师的参与。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