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语文教师点评作文:清与不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5/18 22:14 人大附中网校 | |||||||||
清与不清 自古以来,保持自身的高尚品德,修身养性,就是我国文人的人生追求。保持自身品性高洁、洁身自好者,可谓之“清”。然而有时,清者反而吃亏,不清者却能得利,清与不清,有时难以令人选择。(开头很有深度)
我国古代,“清”者大有人在。战国时屈原,曾发出“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因不屑与当时楚国朝野的小人同流合污,不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屈原自投于汨罗江中。三国时管宁与华歆为友,二人锄地时见一金,管宁视而不见,华歆拾而视之,后弃之。二人读书时,街上有人喧哗,有贵人经过,(为什么?应写出来)管宁从此割席而坐,以自己鄙其为人,不屑与之为友。晋时陶渊明,曾任一官吏,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去掉)辞官而去,归隐山林。他们都坚持着自己的品行,试图保持着自己的“清”。 其实纵观历史,清与不清,往往不仅决定于个人,而在于环境或时代。身处乱世,想要“清”前有屈原投江而死,后有陶渊明隐居山林。清与不清本就是矛盾的对立面,一个“清”者,必不被一个“不清”的世界所容纳,可见乱世中想要“清”实在是难上加难。 只有身处于一个“清”的时代,人才有可能做到“清”,做得“清”。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规则意识已越来越淡薄,人想要“清”也越来越难。大到官场的腐败,体育界的假球与兴奋剂,小到考试作弊,这些都或多或少是“不清”的表现。这时就需要人做出选择了。“清”可能有利益的损失,“不清”则是与规则的对抗或要忍受良心的不安。于是有人干脆昧着良心做事,闭起眼睛做人,明目张胆的“不清”起来。多数人则犹犹豫豫,抱着随众的心理,徘徊于清与不清之间。他们虽然没有像前者那样公然地“不清”,但真正有大危害的就是他们。正是他们的随众心理,造就了一个“半清不清”的时代,也给了那些“不清”的人勇气和机会。 由此可见,要想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清”也属不易。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同时也要遭受“不清”之人的污蔑、排挤。但是,“清”者也可以聊以自慰,虽然吃一些眼前亏,但他们活得坦荡、正直,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他们的生活,往往是清贫与快乐的。 清者,利益受损,不清者,良心难安,清与不清,你选择哪一个? 评语:文章很有深度,“清”与“不清”,自古对立难说清楚,作者运用例证有力的阐明了这一点。“但真正有大危害的就是他们。正是他们的随众心理,造就了一个“半清不清”的时代,也给了那些“不清”的人勇气和机会。”一语道破世人相,作者的视角独特,从新的角度剖析了今人对待“清”与“不清”的态度,也写出了二者自古纷争的根源所在。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