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高考心理护航特别行动 > 正文

专家访谈:临近高考 家长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05/24 15:19  新浪考试

  高考前夕,清华网校与新浪考试频道高考站联合举办“高考关爱考生2006高考心理护航”特别行动,本期邀请到清华心理专家刘丹老师为网友答疑,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点击查看访谈视频

  主持人:各位考生和家长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清华网校的演播室。这里是“2006高考护航特别行动”。今天我们请到的专家是来自清华网校的刘丹老师。

  最近要高考了,许多家长在这段时间也出现了心理上焦虑和疑问。今天我们请刘老师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刘老师,在临近高考这段时间,家长要保持一种什么样心态?

  刘丹老师:大家好。高考这段时间,不光是考生非常紧张,考生的家长也特别紧张。考生的亲戚、朋友甚至都是处在一个高度关心高考这件事的状态里。所以,我想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到底要保持什么心态。

  心态应该是配合目的的,高考这一阶段是希望考生能够发挥良好成绩,家长的状态应该是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达到良好成绩这一目的。从心理学研究发现,要保持适当紧张的心态,是可以促进良好结果达成。什么是“适度紧张”?像现在在高考阶段,大家正在每天加紧复习,父母也在给提供各种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如果一点都不紧张和平时生活完全一样,这就属于“紧张太低”。在这样状态里,人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是发挥的“过渡焦虑”,而人又可能手忙脚乱、心神不定。这样也会妨碍发挥良好状态。所以在心理学研究中,人要保持适当的紧张。而在高考这一阶段,从考生到家长都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是紧张不起来,而是过渡紧张。

  “过渡紧张”表现在什么地方?例如,每天面对孩子总是不停问复习怎么样?做事别的事情都放下,只关心考试成绩,只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对其他事都没有兴趣,中断其他的正常生活。甚至孩子一见到家长就知道家长要问这个问题,“复习怎么样”?“还有多少天?”“会考怎么样?”等等。这些话题都会使得孩子更加紧张。孩子更紧张时,就会影响他的正常发挥,所以家长在这样一种状态就有一点过渡焦虑的嫌疑。

  所以,保持一个什么状态?我们希望家长能够首先认识到情绪状态如何;第二、了解什么是适时焦虑状态,学会把自己高度焦虑紧张的状态调整到中度焦虑紧张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帮助考生考好这样一个比较关键的考试。

  主持人:有人问孩子要高考,为什么总觉得孩子没有紧张起来?您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刘丹老师:从我刚才讲适当焦虑是比较好的状态,有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焦虑、不紧张。考试都快临近了,甚至只差几天、十几天的时间,可是学生看起来还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如果孩子一点都不紧张,我想他也很难发挥自己的良好的状态。可是表面看起来一点都不紧张和实际紧张不紧张,这个联系是要细细考虑。有一些人心理紧张表面上也紧张;还有一些人特别紧张时反倒会表现出来,好象“若不其实”的样子。有时太紧张,用句俗话说是“狮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

  例如,有很多课业压过来,有的学生会感觉特别紧张,但是特别紧张也不知道自己如何来提高成绩。所以心理一横,紧张是紧张,但是做事情起来反而不紧不慢了。这就是他内在特别紧张和外在表现有一些不配合,我们从这种情况不光光只是看外面,要看到高考对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是人生非常大一件事,所以从内心来说,只要这个人不傻,都知道这件事对自己非常重要。心理多少都比平时要紧张,表现不出来紧张,我们不能够就此“快马加鞭”就认为你表现不出来就让你紧张更多一点,以达到更好效果。因为这种考生可能恰恰是内心很紧张,自己用一个外在不紧张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你外在一定要他紧张,他可能内在就过渡紧张。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利于这类考生。

  其实,这类考生自我调节能力应该是更强一些,内心非常紧张,但是他可以通过“若无其事”表现让自己从总体上达到一种平衡,“看起来不紧不慢”对他来讲是一种心态的恰当的调整方法。做家长当然可以适当提醒,但是千万不可以每日、经常、反复的提醒,以至于让这样的考生会觉得比较烦燥。

  因为这样考生他心理状态是长期以来的一种反应,他善于用这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如果在临考时,家长过于紧张给予过度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短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我希望家长可以通过缓和的方式,或者通过比较耐心的方式跟这样学生做一点心灵深处沟通、了解他们内在的想法是什么,如果我们可以细心、耐心了解,会了解他们其实内心并不是很“放松”,甚至不考虑人生大事。如果了解到这点,做家长心里也会稍微放松一点、放心一点,知道自己的孩子并不是拿人生大事当儿戏,这时家长也会放松下来,双方都放松,气氛更协调一些。家里就不是“你怨、我怨,互相抱怨”或者是“内心有不满但是互相又不表达”的这样一种气氛。

  而我认为这种环境比较适合一种“内心有数”,而表现看起来的确在认真去复习。我希望家长可以针对不同孩子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只看表面,表面紧张就是紧张表面,表面上不紧张就是不紧张。我们要多了解一些孩子内心深处的活动。

  主持人:有一些家长的情绪比孩子的情绪还要紧张,总是过于担心孩子会考得好不好;成绩理想不理想?您认为这种顾虑如何消除?

  刘丹老师:我认为很多家长会特别担心孩子考不好问题。而且据我自己工作经验来看,很多家长确实是比孩子更紧张。因为孩子人生经历毕竟很有限,对高考这样一件事他也知道很重要,但是到底有多重要?考得不好对人生有多大影响其实他也不知道。他只是听别人讲。

  但是对家长则不同,尤其是那些自己高考没有成功,或者考得不如意,甚至是由于时代原因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人,这些人在心理上不能参加高考,高考考得不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所以不希望自己孩子身上也发生这样的遗憾。

  但是现在中国和以前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20、30年前,中国常见的还是“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大家也都会这样理解。社会对考入一所什么学校?有一份什么工作其实也就固定下了一辈子。所以家长过分紧张、担心这一次考试不成功,会导致满盘皆输!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作为家长还要了解现在的社会跟以前的社会不太一样了,现在社会是充满机会,而且学习有很多机会,而就业有更多的机会。

  学生考到学校可以转系,还有一些学生还可以转学,本科毕业后还可以考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甚至一个专业学生还可以学不同专业;本科毕业可以拿到双学位,还有的可以拿到三个学位。这些都说明现在社会不是“一考定终身”或者“一次分配”。一辈子就固定了。所谓“一个螺丝钉拧紧一个地方就永远不变”,高考决定意义已经没有那么明显。

  而我们作为高考学生来讲,在一次考试中,没有必要患得患失,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如果家长可以想到这层,其实心里大可放松一些,你的孩子在这次考试发挥好时,将来有更好前途。发挥不好时,也可能因为这次挫折经受到人生小小的波折,而学会应对各种挫折。他以后还有机会学他喜欢的专业,或者进他喜欢的学校,而且还经受人生的考验,其实对未来、对有变化的社会里还是一种很好的经验。

  所以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还有不利的影响,这些家长如果都考虑到时,我觉得对于“患得患失”,为高考整夜难眠、为报志愿苦思冥想都可以稍稍放松一下心态。

  主持人:有一些家长问,在考前不知道该跟孩子说什么话?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面对这样家长,他如何辅导自己的孩子?

  刘丹老师:在高考前孩子都紧张、家长都紧张、老师也紧张。的确说话时,大家都像“剑拔弩张”一样,有时说不好就互相冲突起来。如果说话时出现冲突是非常自然现象,因为大家都很紧张时,想要措词很严谨、表达很清晰是很难的一件事,如果发生冲突时,请大家互相料想,其实可以在内心对自己说,“这是一个特定阶段,大家说话不好听这是自然的一件事。”

  至于说什么话可以让孩子们心情更舒畅一点。我认为还是可以琢磨的。例如考生在自己面临人生重大问题时,会万分紧张或者患得患失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在这时,他常常会觉得全世界都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只有他自己是最紧张的,虽然别人都跟着他忙,但是都忙不到点子上,都不可能理解他。父母常常说很多话,但孩子可能会说“其实你根本不理解我”。如何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理解他的,我认为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

  孩子怎么能够从咱们话里,听到父母对他的理解?有一个小小的秘诀,父母如果能够跟孩子说,自己在人生大事面前也曾经有过紧张,这样孩子节会觉得紧张是常见的事,连我的父母也会有。他们有过紧张的体验,自然也会理解我这时,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我,这样孩子可以在面对紧张时松驰一些,使紧张的程度也相对降低一些。

  我在做心理咨询时,有一些学生对我说自己非常紧张,我就告诉他,我自己考博士时,因为英语非常难,我去之前紧张得要命,爬楼梯时觉得腿都在发抖,可是考完就好了,过了一关就好了。有一些学生听了以后就说,原来你也会有紧张的时候,原来一名心理学博士也有紧张的时候,那么我紧张也是很自然的了、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想我们与孩子们分享这种人生经验时,学生会很放松。但家长会有一点疑虑,我作为一个家长,把我人生中不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孩子,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其实这是人生正常的一部分,如果我只在孩子面前说那些成功的地方,并不一定孩子就认为你是十全十美的人,因为孩子是了解你,因为我们生活在一起。例如,你不自觉发脾气,有时摔东西,甚至闷闷不乐,这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孩子都是了解的。如果我们可以主动跟他们分享人生经历,其实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理解手段。如果他觉得父母曾经有过挫折、紧张、焦虑,而经过这些又能够很好的度过人生难关,孩子会更加佩服父母。

  所以我想,作为现代高考学生的父母的年龄应该是经历过上个世纪我国很多变动的人,在每次社会变型有一些人生转折时,不免有一些紧张、焦虑、失眠、痛苦甚至抑郁,甚至还会有很极端的念头,当然不一定实施过,但是这些都会对你的孩子在面临自己人生第一个重点关口时有一个分享的意义,会帮助他们更好理解人生,从而使能够他们适当放松下来,跟父母情绪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

  主持人:在这段期间有一些家长的家庭环境很严肃,或者很多家长在家里都不敢大声说话,甚至走路都是轻手轻脚的,您认为在这段期间,家庭环境保持什么状态最好?

  刘丹老师:的确很多家庭在高考前就进入到类似“戒严”似的状态,家里不看电视,不听广播,甚至有的人连猫和狗都送人了,不让它们在家里乱叫,还有人不在家里炒菜、做饭,因为怕油烟味呛到孩子。家长的确是用心良苦,他希望家里绝对完美的环境来孩子进入绝对良好的环境来面对高考。这个心思是非常好,但是要看实际的效果。在心理学里,人的感知觉是有一定变化的,我们只有在很嘈杂的环境里,我们反而不注意嘈杂的背景。例如两个人在很闹的集市里会互相说话,虽然我们旁边有很大声音,我们却不注意那些声音,或者在很大的噪音里还可以进行正常的交谈,其实这时我们对噪音的辨别能力其实是下降了,或者敏感度下降了。反过来,在非常安静环境中,我们连一跟针掉在地上都听得清楚,这时我们听觉敏感性非常高,大家可以看到在一个环境里,人的感知觉是会变化的或者敏感度是会变化,如果一个环境过于安静,人对这个环境各种细小的变化会更加敏感。这样在家庭里,而在高考之前这时间,人由于环境变得过于安静的确会很多细小的声音变得过于敏感。例如,开

冰箱的声音;开灯的声音,在学习的人就会听得到。并进入到他的脑子里,他会认为这是一种噪音。

  其实有很多声音,比如冰箱的声音、电视的声音,有很多人在这种环境里他仍然可以睡觉,就是因为感知觉的敏感性下降了。

  如果了解这样一个道理时,我们家长就要知道,在高考前很长时间就让孩子处在一个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里,其实孩子很可能对噪音、对分心的因素更加敏感。我们可以让孩子住在一个很安静的房间里,但是我们不能不允许街上的车行驶,或者不能不允许别人邻居家的防盗门开开关关的声音。我认为这个就是敏感性,他如果听到就会成为他的干扰因素地,所以我觉得家庭什么样的一个环境,首先是相对在学习阶段安静一点可以,但是不能够在整个生活环境里太安静,全部没有其他事,这样反而会使人更容易分心。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家长该不该帮助孩子制定一些计划和目标,这样会不会帮助到孩子去完成他的一些理想和目标?

  刘丹老师: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和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样一段时间,帮助制定计划和目标,我觉得有点不太恰当。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学生和家长都有复习的计划,原来有什么人生目标,其实到现在现去改,这不仅不会有利于孩子发挥得更好,反而会打乱孩子的内心比较平静的状态。临时做任何调整,孩子都需要分出一部分精力来面对这一改变来思考或者调动内心的能量去应对,这样反而会分出他部分精力会影响他的学习。

  所以我想其实在临高考不长时间里,家长重要任务不是帮助孩子制定目标,我相信你的孩子和做家长的你们都已经有过一些目标,学习的计划相信孩子和老师以前都会有制定,而且正在按照这一计划来复习,很多家长为什么临考一个月、半个月去帮助孩子制定计划。是因为家长太焦虑,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以为制定一个计划或者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多打几分,请家长把这个念头暂时放下,我们知道,如果从练武术角度来看,平时如果他是练刀的,在比赛时由于希望可以打败高手,我们让他改练剑,你会知道这个人不仅剑术练不出来,反而刀术也练不出来,既伤害不了别人,还会连累自己。

  我想家长都不想见到这样的结果的发生,尤其是在现在这段时间,千万不要孩子学什么新的招数;定什么新的变化。甚至有的家长因为非常想帮助孩子,四处搜寻所谓好的学习办法,有时拿着一张报纸、一张光盘,然后他对孩子说“这个是某个人最有效的学习办法,对你考试有好处。你来看看”孤立的看,这种办法是好的,但是从孩子整体来讲,要他临时急匆匆的学这个东西,他不仅不会考出更好的成绩,反而他原来的成绩也可能发挥不出来,我想这一结果是家长不想看到的事情。

  我希望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能够维持原来比较好的状态,按照原来他自己擅长的方法来学习,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来学习。这样到高考时,他就能够在自己原有状态里达到相对好的状态。这样,会帮助孩子们发挥他实际应有的水平,而不会使他由于临时改变策略、临时改变方法、临时改变目标而变得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最后导致发挥失常。我想大家都希望发挥高效率,在最后阶段答出好成绩,但一定要注意有时很可能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希望各位家长可以在这方面多考虑一些。

  主持人:刘老师,在高考期间,家长该和老师沟通来了解学孩子学习的情况吗?如果需要进行沟通如何进行这种沟通呢?

  刘丹老师: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不是一天、两天的沟通。如果上学阶段,家长很少和老师沟通,我认为临时在高考前沟通这个意义不是很大。当然如果要跟老师沟通来了解孩子的情况也是可以的。但我觉得,我们的家长,甚至很多普通人都会在临重大事件之前会想方设法的去发现一个人的缺点,例如,你要老师说“我孩子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我希望在考试之前可以补偿这一部分”。这一方面固然有好的地方,让学生了解自己不足之处,临时补上可以免得高考时有漏洞。但实际上,我们从心理学最重要思考角度认为,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缺点时,告诉他要他改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心状态是什么,高考之前,我们希望孩子发挥好自己的水平,如何发挥好自己的水平,一个人觉得自己内心有很多缺点都来不及改善时,这样人可以发挥好吗?还是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些缺点,但是在临考试、临上场之前他能够想到自己有很多长处,在很多方面学得还是很不错。这样的孩子有信心会考得更好,还是满怀自己的缺点、意识试图改变自己所有缺点,这几个哪个可以考得更好?我们知道,有自信可以考得更好;没有自信常常状态发挥不出来。

  我希望家长和老师沟通时来共同发现孩子的优点是什么。一个是在自己长处的地方树立起自己的信心,另外一个方面,在高考之后报志愿时,也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来找到孩子更适合的专业去学,以免选错专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我觉得这方面的交流还是可以的。

  主持人:刘老师,在高考期间这段期间,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刘丹老师: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平常也会进行。但是平时情况放松一些。而在高考前进行沟通,大家都会焦虑一些。我们要注意很重要一点,要强调情绪在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情绪是怎么样相互影响?我们常常不太注意这件事,但是,情绪会很严重的在人际之间相互影响,尤其是亲人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影响可以从一些事上来看,在很小孩子身上可以发现。很小的孩子看到一个人脸上是笑容时,这个孩子会相应也露出笑容。如果孩子看到一个人面孔很凶恶,或者是看到一个人面孔很紧张,我们就会发现很小的孩子也会变得很紧张,甚至会“哇”的一声哭出来,这样的经验会告诉我们,情绪在人之间会很容易受影响,尤其是父母和孩子身体上面,父母情绪很严重的影响孩子的情绪。所以交流时,我们除了用语言安慰孩子不要太紧张之外,还要注意我们的表情。父母有时真是自己不注意,照照镜子就会知道“愁容满面、眉头紧锁”这些都会使孩子觉得整个事情太严重了。如果考不好,结果会非常糟糕。在交流时,我们家长即使不容易做到,但也要尝试去做,让自己心里放松一些,想开一点。要让孩子知道,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孩子的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不断去调整。这时我们跟孩子交流时,要让孩子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让孩子觉得父母能够看开,孩子通过这样的情绪交流,也会自己无意中吸收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当孩子能够对高考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时。第一、他在考试中的发挥一定会比平时好。第二即使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帮助他下一次高考考得更好。也会在不理想学校里学得更好。其实这不仅仅是对高考有用,这对每一名考生、对一个家庭也是很有用的。

  我想学生和家长在一起交流时语言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流的情绪氛围。积极向上、遇到挫折,我们也不担心、不害怕,我们也有应对方式。这样的一种心态、这样的一种情绪交流的氛围会有助于孩子,也会有助于家庭。

  主持人:近期临近高考,有一席家长会陪着孩子参加高考,您觉得“陪考”这样做,有没有好处?是好处还是坏处?

  刘丹老师:最近一些年这种“陪考”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很多家长在高考的考点附近租房子,有的甚至租几个月、半年,然后一直陪孩子住,一日三餐给孩子做,让孩子单独吃小灶,认为这样的“营养餐”会帮助孩子更好的发挥。初衷都是好的。而且家长真的是用了一定的心血,但是我觉得,我们还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就像我们谈到“感觉敏感性”问题。啊

  如果在一个很好的环境里,很安静、没有干扰的环境里,时间久了人的情绪会觉得枯燥、孤独,甚至会觉得烦闷。一日三餐如果只是吃固定的食物,或者变着花样但只是妈妈做,爸爸做,家里亲人做,也不见得时间久了就不会烦。

  “陪考、陪住、陪读”这些事,实际上看起来是要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单一的环境会使人产生烦燥的情绪。在心理学有一个“感觉过渡期”的实验,如果一个人处在一个没有声音、没有触觉、没有光线各个方面刺激都很弱的时间久了,人甚至会发疯,以至于你给他很多钱他都不愿意在这种环境里再呆下去。这是一个普通人所做出的反映。那么在面临高考时,这时人其实已经和普通人不是处在一种高焦虑状态里,每天只面对一个人,只面对同一口味的饭菜,也难免不会感到很烦燥。而跟更多和他相似的人接触,甚至和真实社会里的人,和外面马路上的风景接触,都会使人的这种焦虑能够更分散一些。所以对“陪住、陪读,陪考”我认为有积极一面,但是我们要考虑不利的一面,这样会把考生和真实生活隔绝起来。而隔绝时间太久、太厉害,人会产生心理不稳定,而不是像想象那样,在非常好的环境造成非常好的状态.

  我觉得,在高考前一个阶段,适当紧张一点是应该的,但是还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即早晨该几点起床还是几点起床,最多提前半个小时。该几点吃饭就是几点吃饭,该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一下子营养补得太多。所有的突然的变化都会给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负担,人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去适应这种突然的变化,这和我们希望他们好的环境发挥好的成绩有相一点矛盾,所以适当有一些调整帮助孩子有一个稍微好的环境可以实施,但是一定注意不要和原来的生活环境和氛围相差太大。

  有的孩子被父母送到很陌生的地方。甚至很远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高考移民”。我们希望他们高考会考得更好。但实际上如果一个孩子到更远的、不太熟悉的地方去高考时,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人到陌生环境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适应环境,否则整个状态都不会达到最佳状态,所以面临高考的人本身就很焦虑,本身就有很大压力,而它们还要去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实际上这里面会有很大的损失,希望大家在这方面也有所考虑。

  主持人:刘老师,关于填报志愿,家长建议要不要加重,还是听孩子的意见完全去自己选择?

  刘丹老师:填志愿是非常多的家长希望达到非常好的结果的一件事,但是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

  我想高考志愿不是一个人能够确定的,可以多听一点别人的意见是多好事,有时要听老师意见、要听家长意见。现在的孩子都成熟得比较早,对自己人生未来有自己的看法,还有的孩子比较任性,还有的孩子很早就说我要学这个,我坚决不学那个。这种情况都非常复杂。如何更好的报志愿,其实没有绝对好的标准,因为在一个孩子17、18、19岁时,我们不知道他们未来真正学什么最适合,这里有很大赌注的成分,如果是不是可以把宝压好,有的家长说我上次报志愿报得非常好,我可以把这种经验传给你经验。

  但是我们知道孩子和我们不一样,对自己的孩子面临高考时,我想第一个是心态要放好,报志愿时我们尽量去努力,但是很难说是不是这一志愿一定是最佳的,我们只是猜测,只是按照孩子过去的习惯去推测。还有按照过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推测未来社会什么专业更好,很多成分都是不确定的。除了要把高考志愿填好,还要让孩子知道所有“好”都是相对的“好”。真正能够“,是在相对填志愿“好”的结果下,孩子做更好的努力,在未来更适应社会,锻炼自己全方位能力,在各种变化下,能够运用自如。我认为这是最终目的,所以报高考志愿,我认为第一个是心理心态状态好,即要把目标定得恰当一点,不是绝对要填最好的志愿,而是家长、老师、学生几方面互相协调去了解大概情况,以能够报孩子、家长、老师都满意的志愿当然好,如果不能的话,其实听老师、听家长、听孩子自己的也有各自的好处,不要在报志愿上过于斤斤计较,这样会弄得大家都很伤和气。

  我的一个学生说,他的志愿是父母给他报的,他现在没有学好这门课,全部的原因就因为父母给他报的志愿不好,如果自己报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其实作为一个成人想,这个想法是有自己的道理,但是也有不通的地方,如果当初是孩子自己学没有学好,这样的情况也会有。这时孩子也会说,都怪父母当初不替我把关,所以不可能有一个绝对、完美的报志愿的结果。但是我们要学会相对把握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教孩子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学会去应对。如果不能够克服本专业学习上的困难,可以尝试学不同专业;如果本科毕业不喜欢,可以尝试在去学硕士阶段来调整专业,可以考别的专业。因为人生有很多机会,希望大家在报考志愿方面,既用心但又不过于执着。

  主持人:有一些网友和河学生家长的提问。

  网友:我的孩子现在读高三理科,是学理科的,上学期成绩还可以,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这学期的几次模拟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总分在是在350分左右,平均每科是差不多100多分,但理科成绩不稳定,有时170分左右、有时220分左右,为此孩子有时情绪也比较低落,我知道他已经尽力,但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帮他,请您指导一下该怎么办?

  刘丹老师:这位学生成绩还是不错,模拟考试成绩还好,只是理科不稳定,人的情绪、成绩不稳定,家长也会变得不稳定。家长觉得他已经尽力,而且觉得他压力非常大,我认为这位家长非常细心。一个孩子在他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成绩不错,对自己期待还是非常高。可是有一部分是他不是很擅长地方,理中考试容易波动,说明他的状态容易影响他的考试,或者考试很容易影响他的情绪,这样的孩子的确他压力很大,而且家长也认为他尽力。他看起来已经尽力,这样的孩子他情绪又不稳定,很可能因为他的焦虑程度过高导致。当一个人焦虑程度过高时,他应有的水平有时发挥不出来。但是人的焦虑不可能一直持续的,所以高焦虑导致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他的焦虑不高时,就会发挥好一些。这就表现情绪在不断波动,而成绩也在不断波动。

  既然家长已经知道孩子尽力,说明我们不能够从这个尽力层面上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更尽力会更使他更焦虑,会使他情绪更加强的压制他课业的成绩。所以在这种时候,我认为面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帮助他学会放松和调整心态。这个孩子自己很尽力、很焦虑,这种焦虑心态会使我们替他担心,而家长过于担心,也会使得他的焦虑又一轮加重,因为他看到家长的焦虑,他会更焦虑,所以家长自己要能够想开,我的孩子就是这种类型,希望可以从情绪上做他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从家长自己来做。家长自己要学会调整,孩子受到家长情绪影响也会随之调整,还有就是针对这个孩子做工作。孩子自己会患得患失,常常会把考试结果考虑太重,才会在考试时容易发挥失常。我想这时,家长应该跟孩子共同交流一些让自己放松的话题,例如这个孩子在考试时,应该学会面临考试时,如何用放松的办法让自己整个的身心降低焦虑水平。我想其他的老师可能也会教过让孩子通过深呼吸放松、通过想象放松,或者通过肌肉紧张来放松。这些办法都可以在考试前或者是考场上帮助孩子降低他的心率,使他呼吸变得更平稳,恩人在呼吸和心率平稳时,思维会更清晰一些。当然呼吸变得很急促、心跳急促时,人的思路是很容易因紧张而变得混乱一些。所以我觉得这位家长其实可以把重点放在如何跟这个孩子调整上。但是一定要注意,让他放松不是频繁用语言告诉他“你要放松”。因为不断用语言告诉他“你要放松”时,其实这本身也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所以帮助这样孩子放松,其实要用一点心计。例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紧张,家长看到了,可以不经意给他拿一杯水,或者给他一个水果,或者拿一篇报纸,让他看一个其中的笑话。表面上并没有说你要放松,但是这些行动都会直接导致他从紧张状态里出来,帮助他达到放松的状态。家长一定要注意,这是我们常常好心说“你不要紧张,你不要紧张”,但是这个话本身会造成人的紧张,所以,我们要学会用不同的办法达到这个效果。

  有时孩子非常紧张时,我们给他喝水、吃

苹果,拉他出去散步、跳绳也好,也可以突然在不他脑袋上敲一下说我给脑袋按摩一下,同样会使他精力就会从紧张学业中转移出来,或者说“你可以不可以给爸爸妈妈按摩一下?”,这些全部都可以,但是我们注意,语言里是没有一个字说“放松”的,这样的效果会比你直接用语言表达要好。

  主持人:下面一个问题是一个学生对你的问题。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复读的学生,平时我的成绩都不错,但是自从模拟考试后,成绩就一直都不好,还丢掉自己的年纪排名,上个学期我的成绩都没有出过年级前20名,但现在已经到第50名。我怎么办?

  刘丹老师:每年都有很多复读的学生,在这里我要说,我很佩服这些复读的学生,他们前一年的高考是失败,但是他们还有雄心壮志重新再考,再次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并且愿意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达到更好的水平。这是不容易的。有一些人会很害怕,有一次失败不愿意再尝试。所以有一句话讲“这个世界上最后成功的的人不是那些从不失败的,而是那些失败了还一直坚持努力的人。”

  我想告诉大家,复读的学生是很有勇气和毅力的人,但是这位学生讲的问题,我认为复读的朋友们,你们最重要的长处是面对挫折敢于上,但是有一点跟其他的同学不同,就是人常常在失败后,在第二次尝试时比一般人更紧张。所以面对高考时、面对模考时,好象真的要考试(类似彩排时),你们比其他人更紧张也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有更紧张也是自然的现象,请大家接受这一点。例如,一个人被蛇咬过,怕蛇程度会比没有被蛇咬过的人怕得程度要更厉害。同样,复读的学生我们要接受这种状态。因为我失败过,所以我更紧张,而我更紧张,说明我更想成功。

  但是了解这一点并不是完了,我们知道自己更紧张,所以我们要给自己做更多的工作。不要责怪自己,不是我们愿意更紧张,而是我们有过这样的精力,我们会更紧张一些。我们在高考方面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调整心态上,我们也要比别人多一点用心。帮助自己能够从更紧张调整到适当的紧张。怎么做?刚刚其实我已经说了,例如深呼吸方法、肌肉放松方法,其实都可以帮助你放松。

  但是从内心深处来讲,我们可以从认识上调整自己的看法,复读的人总是觉得,我一定要考得比去年更好,一定要比没有复读的人考得更好,否则我不是白学了吗?会有很多这样的想法,我认为这些想法有对的一面。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想法常常使我们更加紧张,把我们自己逼到死胡同里,就是我们必须考得更好。

  高考是一个实力的较量,同时高考还有很多随机的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会受情绪的影响,所以高考成绩有很多波动是很自然的,今年跟去年考得不同,甚至不如去年考得结果也是有的,也是常见。我想复读的同学需要学会内心深处对考试的看法。对你们自己来讲,失败可以站立起来,这是非常重要内心的资源。所有的高考都失败了,也不会说明人生是失败的,反而在失败中,看得出你们“愈挫愈奋”的品质。用这些东西激励我们自己,我们可以把高考看得轻松一些。我告诉你们一个秘诀,只有把高考看得轻松,你一定会比看得很严重,考得好一些,这是一种适当的焦虑,帮助你发挥得更好,所以请复读的同学在这方面做一点努力。

  主持人:最后一个网友问题来自一个家长。

  他说:“我们的孩子今年上高三,但是他经常不上课,而且经常还说谎话,怎么都不行,而且还经常旷课,经常玩

网络游戏,怎么教都不性,软硬都做了,但是最近我发现,他会学得很晚,但是他今又一天没有上课,我真的想把他赶出家门,让他独立生活。但是现在又面临高考,我又一忍再忍,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连高考都坚持不到。为了他,我的工作也不安宁”。怎么办?

  刘丹老师:这样的孩子特点也是很有普遍性的,现在有很多孩子不爱学习,甚至爱网络游戏,有的时候不上课、说谎,在孩子当中其实都有。很高兴你的孩子在近一段时间有了改变,他学习可以抓紧,还会学得很晚,所以对你来讲,你应该高兴才是。

  一个经常不爱学习的人,在临近高考时,他能够开始学习,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你还是很担心,因为他又有一天没有上课。你会说,快把我气死了,甚至想把他赶出家门。

  如果我们自己稍微平静一点来考虑人的话,我们就会知道,任何人想“立地成佛”其实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你的孩子想要从一个不爱学习经常、不爱上课、爱说谎,怎么教育都不行,软硬都不吃那样一个人,变成一个每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几乎不可能。所以我想他能够在前一时间学习抓得紧是有一些进步的,我希望家长就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变好的趋势。这样的孩子,在变好阶段偶尔还会反复,出现拿着钱,又有一天不上课,猜又去上网吧打网络游戏去,这种反复其实是正常的。

  如果这个孩子昨天从“魔鬼”变成今天“天使”我认为这是童话故事的情况,就像戒烟一样,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戒掉烟,隔了一段时间,还会烟瘾还复发,又何况一个孩子从经常不爱上学,爱说谎,突然变成一个好孩子,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定得太高了。

  但是人并不是真的不可能改变,我们看到这个孩子有一些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如果我们盯住他又有一天不上学,就像我们刚才讲过,一个孩子总盯着自己的缺点,他就对自己没有信心,高考他本身学习成绩就不好,就对自己信心,很多孩子容易放弃。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孩子有进步。说实话,其实这种进步已经很明显,从一个不爱上学的孩子变成突然能够去上学,学习又可以学得很晚,这已经是达到了非常令人赞许的进步,如果家长可以看到这个方面,并且给予他鼓励,我想他的进步会更多一点。至少会比不停提他的优点更快一点,我希望家长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家长常常要忍不住要骂孩子,常常忍不住要说他,甚至气得自己都无法安静去工作,我认为这是“两败俱伤”,自己内心也受到很大冲突,孩子也没有学好。我认为家长一个重要的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有时是不是太高,高于这个孩子自身可以达到的,孩子觉得达不到,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时,叫“跳起来也够不到时”他就很容易放弃,让这样一个孩子连一天都不逃课,这很难,所以我们要对孩子的期待适当降低,降低到跳起来可以够得着。在心理学上叫“最初发展期理论”。

  降低到这样一个地方,孩子才有信心去继续努力,所以像现在你的孩子已经有所改善时,偶尔有一天出去上网,我们就要表扬他改善的部分,并且允许他偶尔有反复,我们可以告诉这个孩子,我知道你又去上网了、或者说谎了,但是没关系,因为你现在已经比以前变得好一些了。而这个好的趋势,是让我们做大人感觉很欣喜的地方。我相信你逐渐长大,你会变得更懂事、更成熟。

  我认为这样的表态,会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不是对自己更悲观。更悲观的人最终的结果会放弃自己。让家长彻底的达不到他的希望,所以我想“双赢”而不是“两败俱伤”的办法,这是让家长聚焦在孩子身上进步的那个地方。我说的是“进步”而不是绝对超越别人的地方,是说他自己比原来更好的地方,只有这样人才会受到内心深处的激励,更愿意成长、更愿意向善。

  主持人:谢谢您,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访谈就告一段落,如果您有其他的问题请登陆我们的网站进行查询。

  请刘老师对我们的考生说一些祝福的话。

  刘丹老师:各位考生、各位家长:我想我们都是经历高考的人,知道那是一段不寻常的日子,但是我自己每当经历这种日子时,并且深受煎熬时,我常常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任何考验都会过去,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一些想法,想到不同的处理办法,别让自己陷在那个圈子里、陷在那个死胡同里,走过去,自然是一片艳阳天,祝福大家。

  主持人:谢谢您,希望广大网友,希望大家可以更加关注新浪与清华网校后续的高考的专家访谈。再见!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