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专家预测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八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06/12 19:57  景山公务员

  第五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我国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2、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

  3、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卫生管理需求不适应。

  (二)产生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1、在改革和发展模式选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3、财政等方面的体制变动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4、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承担全部公共卫生服务责任;

  2、加快农村医疗体系建设;

  3、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4、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5、加强对药品医疗服务的价格监管;

  6、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第六题 社会保障(农民工问题)

  (一)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1、以新型农村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2、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4、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二)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1、对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应着眼于促进其就业。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以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解决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问题,符合条件的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

  2、对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若领取土地补偿费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在

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可优先考虑将其转为城镇户口,并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3、未转为城市户口的,符合条件的可按当地有关规定,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还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探索在整合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功能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失地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在农民失地后逐月向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生活。

  (三)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1、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

  (1)农民工就业状况不稳定,导致参保困难;

  (2)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各有顾虑;

  (3)社会保障制度,门槛高、转移难,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2、政策建议

  (1)按《工伤保险条例》为农民工参加工伤险;

  (2)为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

  (3)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4)依法使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5)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如改进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降低费率等;

  (6)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7)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

  第七题 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问题)

  (一)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水平偏低,有些标准已经滞后,检验能力低下;

  2、由于实行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体制,关系不易理顺,所以存在“十个部门管不住一顿饭”的问题;

  3、未能有效地建立关于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

  4、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查处不力,不少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5、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

  (二)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的对策

  1、相应提高食品质量控制标准。对常用食品的质量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如:禁止乱用添加剂;加强对畜、禽、蛋、肉、水产品等生产的监控,提高上市质量;整顿奶制品市场;加强对蔬菜、食用菌农药残留检测等等。

  2、对食品市场治理整顿应痛下狠手,从源头抓起。各职能部门和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真正负起责任,防患于未然。不要等恶性事件出来以后才课以重罚。

  3、建立一整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4、建立健全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将《食品卫生法》修订为《食品安全法》。

  5、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要引起高度重视,把绿色食品消费作为一件大事抓好。用优惠的政策支持企业开办绿色加工基地,在城市开办绿色食品商场等。

  第八题 交通拥堵

  (一)交通拥堵的原因

  1、历史原因造成的道路狭窄,布局不合理;

  2、城市交通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

  3、公共交通满足不了城市大众的乘车需要;

  4、市民自觉维护城市交通的法制意识差,违规占道、违规穿行现象较为普遍。

  (二)解决交通拥堵的对策

  1、增加城市交通建设的财政投入,同时可通过引进外资共建共享的办法,进行城市主干道的改建、扩建、新建。

  2、引进先进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城市交通。扩建市交通指挥中心;扩建停车场地。

  3、强化市民素质教育,动员全市人民维护城市交通秩序。

  4、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第九题 公共安全(安全生产问题)

  (一)突发性事件

  1、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1)没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帝惩罚人类,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后果;

  (2)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社会根源引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有增多的趋势;

  (3)由于各地政府有关领导干部,没有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也引发某些突发性公共事件。

  2、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对策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对“群体性事件”,要采取妥善协调方式解决,不使矛盾激化。

  (2)提高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正常的官员晋升机制,把最有能力的干部放在岗位上。

  (3)领导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4)建立预警机制和常态性预防机制。

  (5)组织分工、协调工作。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鼓励民间机构的参与。

  (6)做好财力和物资准备。

  (7)搞好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普及性常识教育,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

  (8)建立健全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法规,如制定《食品安全法》等。

  (二)群体性事件

  1、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1)目前中国处在急剧的转型期,注重发展效率和激励机制,不注重公平和公正。分配不公导致“群体性事件”容易发生。

  (2)群众利益被侵害,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中国现阶段,产权、利益关系不明确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公安部2004年统计显示,劳资关系、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机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等问题,是“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3)有些基层干部水平不高,化解矛盾能力不强,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4)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对弱势群体考虑不周。

  (5)缺乏群众利益问题解决机制,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原因。

  2、消解群体事件的对策

  (1)建立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维护机制,发展社会的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能力。

  (2)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社会矛盾预测、评估、化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消弭于未萌期。

  (3)建立处理突发群体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

  (4)只有健全而独立的法制,才能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要真正解决“群体性事件”,应坚持在法治原则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冷暖。

  (三) [参考例文]

  关于“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建议

  近几年,各种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普遍存在的安全意识差的问题,也有管理落后的问题,以及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督查处不力等问题。因此,要减少事故,保障安全,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和努力,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责成各地政府安全职能部门立即组织专人,对本地安全状况进行一次认真排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限期排除。重大隐患要上报省级安全监督部门备案。在施工或作业中的违规违章行为要予以坚决纠正。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一些小煤矿要坚决关闭。以后每年都要搞一次这样的排查活动,争取把事故隐患降到最低点,同时要把排查情况报给上级安全主管部门。

  第二,进一步完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建议以政府名义制定《关于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规定》,对业主应负的法律责任、有关部门的行政责任及处罚细则,都一一作出明确规定。事故一旦发生,对违法、违规责任人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第三,加强对违犯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监督查处工作。各市都要在年内,以安全主管部门为主,联合规划、城建、城管、工商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对违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坚决查处。对城内严重的违章建筑和有重大事故隐患的建筑要坚决拆除。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无安全保障措施的生产项目、建筑项目,要坚决停产,限期达到安全标准,在限期内达不到标准的,要予以关闭。

  第四,加强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各地政府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所辖区域的安全防范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加强对地方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每季度至少要组织相关部门对重点施工项目、重点企业进行一次安全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此外,要加强全民的安全防范教育。对重要安全岗位要施行执证上岗制度,严格执行上岗前安全生产教育和训练,提高防范和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资格考试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