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港澳高校报考指南 > 正文

香港中文大学放弃内地面试 为给贫困生更多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06/22 10:22  中国青年报

  不能因面试而减少贫困学生的机会 能否录取到最好的学生并不取决于面试

  本报记者 原春琳

  “我们要把机会留给人才,不能让财富因素过分地影响人才的培养。”香港中文大学教务长、校长助理苏基朗教授说。

  苏基朗教授在2004年12月就任教务长一职。从2005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开始参加内地的统考。与原来的招生方式不同,香港中文大学取消了面试。

  因为这件事,苏基朗教授“几乎要被校内的同事骂死了”。很多香港中大的教授都不理解:我们自己招的学生,给了那么多钱,怎么连面都不见就录取了?

  香港地方不大,录取本地学生习惯进行面试。对本地学生来说,这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在2005年之前,中大到内地招生,依旧沿用了这个习惯。那时,香港高校不参加内地的统考,因为人力有限,基本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招生,招生的老师一般也都住在五星级饭店里。有一年,中大甚至动用了上海一家五星级饭店的

电视直播系统,让香港的老师通过这套系统当场面试内地的学生。

  到内地转了一圈儿,苏基朗教授意识到,这种面试并不公平。他说,在北京面试容易,在四川、广西这样的地方面试也容易吗?

  实际上,一般来说,内地参加面试的都是家境比较好的学生。面试是需要一定的支出的。苏基朗教授算了一笔账:面试要交报名费,要准备路费、住宿费、吃饭的费用。如果父母陪孩子一同前往,还要增加一笔开支。对大城市的学生来说,这可能不是一笔太大的费用;可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我相信在内地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负担这笔费用,但是这部分人仍然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苏基朗教授说,“对于家境贫困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因为家庭的原因,机会要比家境富裕的学生少。如果增加面试,等于又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这不公平。”

  他也承认,如果进行面试,老师的心里可能会踏实一些,但是面试与录取最好的学生没有关系。面试是我们的一种习惯,但是这种习惯并没有科学依据。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录取那些优秀的学生,就并没有进行过面试。

  苏基朗教授说:“取消面试是一个反思。我们希望尽量做到机会公平,不能因为面试把大部分人排除在外。我们要给更多人,尤其是家境贫困的学生以机会。我们是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一生。那些小地方来的穷学生,他们的一生会被我们改变。因此,把资源投到这里最有价值。”

  在苏基朗教授看来,参加内地统招的一大好处就是,统招报名不用交高额报名费。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面试,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高考。这就意味着机会均等。

  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范围从17个省份扩大到20个。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内地的招生名额不到300人。相对而言,名额分配比较均匀,除了广东29个名额、北京28个名额之外,其余的18个省(区、市)平均都有10个左右的名额。

  苏基朗说:“我们的原则是平均分配,把机会尽量平均地分配在各个省。这样,对比较穷的孩子来说,就会多一次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为内地学生设立了奖学金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4年50万元港币的奖学金。这其中,固然有弥补内地与香港收入差距的考虑,但是,苏基朗教授说,学校设立这个奖学金班的初衷并不是按成绩排位。“我们的初衷不是把奖学金发给那些有钱的学生,而是希望帮助那些学习很好却没有能力来上学的人。”

  苏基朗教授说,如今中大用成绩来作为奖励标准是出于无奈。在内地核实学生的家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希望这笔钱最终能给予真正需要的人。”

  对于香港中文大学来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奖学金,固然是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在帮助学校自己。

  苏基朗教授说,根据香港政府的要求,在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的教育环境中,就包括要有10%的外地生源比例。

  “这个10%,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正是这个10%,帮助学生见识了什么是‘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直接影响学生的视野,多元视野让他们可以接触到不同背景的同龄人,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苏基朗教授说。

  苏基朗说,现在,上海、北京与香港很接近。实际上,在中大的时间长了,可能分不出哪个学生来自香港、哪个来自北京、哪个来自上海。他们的穿着、思维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的学生能否达到多元化?如果我们内地的学生只是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那么学生看到的中国是不完全的。我们希望他们尽量看到一个完整的中国。学校要给学生营造这样一个校园环境。

  苏基朗教授说,学校希望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从不同层面去关怀这个社会。香港是个商业社会,中大的不少毕业生从事商业或者金融业。如果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来自贫穷地区的人,又一辈子在金融界生活,那他的视野肯定会受局限;如果这个学生的舍友是一名来自贫困地方的人,那他的视野可能就不一样了。

  “我们的想法可能并不主流,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学会对人、对社会都有关怀、有贡献、有责任感。”苏基朗教授说。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