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高分考生东南飞 港校PK国内名校 > 正文

港校VS内地高校:理念的对决还是制度的碰撞?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4 11:25  西安日报

港校VS内地高校:理念的对决还是制度的碰撞?
北大清华录取情况

  焦点阅读

  香港中文大学揽下4名高考状元

  22日,记者从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京港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上获悉,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的招生录取工作全部结束,有4省的文科或理科状元被该校录取,其中北京地区有7名学生获得了50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

  香港中文大学驻京联络处的工作人员杨莉介绍,该校今年内地计划的270人均为第一志愿录取,比去年扩招了40人,其中有100名获得全额奖学金。在北京地区录取28人,有7人获得全额奖学金。

  杨莉称,今年在内地录取的生源质量非常好,文科理科分数均比去年高出很多。但是由于香港特区政府规定香港高校录取的外地学生比例不能超过10%,所以明年港中大在内地的招生规模不会扩大。

  杨莉还透露,在今年录取的270名内地学生中,包括了广东、广西、江西和山东的4名文科或理科状元。8月20日左右,被录取的内地学生将前往香港中大报到,并接受为期一周的迎新课程。

  在博览会香港高校的展位旁,有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前来咨询有关赴港读研的事项。据中大工作人员介绍,招收内地研究生的比例会高于本科生。该校研究生分为研究式和修课式,研究式的研究生每月将有1.15万-1.25万港元的奖学金,但要以助教的身份每周定量帮助导师做科研。而修课式的研究生由于是完全学习式的,所以是全额自费。

  同时,香港科技大学助理副校长谭嘉因也表示,目前该校已经向内地考生发出了200多份录取通知。

  香港中文大学去年首度被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今年继续通过统招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招生范围由去年的17个省份扩至20个省份,今年新增的3个省包括江西、贵州和云南。香港中大今年计划在内地招生270名。香港中大希望通过统招扩大招生范围至偏远地区,为全国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接受香港中大的优质教育。

  至少2名高考状元遭“淘汰”

  在“京港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上,香港大学有关人士透露,在今年申请港大的内地考生中,至少有两名以上的内地高考状元被该校放弃。

  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介绍,目前港大已经接到260多名内地考生确认接受录取的回函,其中包括了6名内地高考状元。

  黄依倩表示,今年在内地的招生中,至少有两名以上的高考状元在笔试和面试中“出局”,“他们选择的志愿和专业理想不太相符合,有的对到港大读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我们则认为港大不能提供给他最想要的学习条件。”黄依倩说,这说明香港大学不存在用高额奖学金抢内地生源的说法。

  两种高校的区别

  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种,其制度设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完全不一样。举例说明这种区别。

  1991年建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只用了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便后来居上,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更进入世界前五十名,居亚洲第一,创造了教育奇迹。校园依山傍海,十分美丽,而临海的风景最佳处,是一年级本科生的宿舍,教师、校长则住在远离海滨的山地。我问过香港科大的丁学良教授,他说

哈佛大学同样如此,核心区最古老的校园,住的也是一年级本科生。其理念是大一学生如同家庭中最年幼的孩子,理应受到更好的照顾。“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以及他们日后对母校的大量馈赠,是建立在这样细微的办学行为中的。比较一下内地大学,多数是把大一学生外放到荒凉的“大学城”。

  简而言之,香港高校实行的是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在世界各国通行的现代大学制度,那是一种已经与世界主流文明接轨、现代的、开放的、国际化的教育。我国经20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但对现代大学制度我们仍然知之甚少,缺乏基本共识。

  我在香港的大学校园里接触过一些内地学生,他们与在内地高校学习的同学多有比较,普遍感到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绝对不好混,没有内地大学生常有的虚度感和厌学情绪。我观察他们与香港学生的差别,主要是在社会活动方面,他们的社会参与意愿、社会活动能力明显低于香港学生。香港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许不如内地“状元”,但学生社团之活跃,参与学校生活和香港社会之深入,组织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之强,均令人刮目相看,是内地学生望尘莫及的。

  目前内地学生和家长对香港高校的认知,集中在全球化背景、求职优势、学术氛围、奖学金等比较实用的方面;随着交往的深入,人们必将会认识它与内地高校全面、深刻的差异,绝不是学术水平高低这样单一的层面。因而,香港高校构成的与其说是与清华、北大的竞争,不如说是对内地高教制度整体性的挑战。(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访谈

  高校之争也是大学体制之争

  □王一兵

  原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比较研究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及远程教育计划专家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访谈动机

  香港高校来内地招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北大清华二流论”,实质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高校该如何面对高等教育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北大清华真的可能沦为“二流院校”吗?这会对中国原有高等教育格局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

  “一流大学”之争乃大学体制之争

  记者:如何看待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一事?

  杨东平:这是一个大好事,说明具有实质性的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的实现。此前所谓高校竞争实际只是在国内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之间展开,但大家的制度环境、办学模式基本上还是类似的,不是来自不同教育体制的碰撞。

  而这次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其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名校竞争”的概念———表面上是生源的竞争,实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大学体制与我们固有的大学体制之间的竞争。

  记者:这会对中国原有高等教育格局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

  王一兵:应当客观理性地分析形成这种冲击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措施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如果仅仅现在“尴尬”一下,以后就习以为常,不去触动诸多深层次原因,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的政策开放到麻省理工学院可以在清华大学旁边办学,哈佛可以在北大旁边开办分校,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也许不难想像。

  内地大学要迎接“全球化”挑战

  记者:不少人认为,香港高校来内地与清华北大争抢优秀生源,会使清华北大等高校成为“二流大学”。对此怎么看?

  杨东平:清华北大到底是几流,并不在于它能够笼络多少学生,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而在这些方面它的表现究竟如何,自有公论。

  王一兵:如果将这种现象看作一种人才流失的话,香港本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最好的学生往往也是跑到英、美上大学,而不是留在香港。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香港高校多年前就在议论如何说服香港当局放宽政策从内地招高才生到香港就读,以提升香港大学生的素质和香港高校在国际上的声誉。但如果有人认为香港从内地招到了几个高考状元,香港高校的国际地位就会马上上升,并能够把内地的一流大学变成二流,这种看法至少是无知。

  记者:与境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相比,我国高校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环节?

  杨东平:中国高校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有非常广大的生源。而且迄今为止,中国内地的教育费用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比较低,这是它的一项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体制障碍和观念障碍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了日趋严重的行政化管理和官本位现象。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不安心搞研究,愿意去当官,这是对学校学术气氛的破坏。

  推进内地大学改革势在必行

  记者:面对这种趋势,香港高校吸引内地考生的招牌主要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建设?

  王一兵:香港高校吸引内地学生,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比较丰厚的奖学金和未来在香港等高收入地区的就业机会;第二是香港的大学办学的国际化理念,与世界接轨的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体制和管理,学术自由和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因此,要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内地的大学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传统、特色,要构建一个灵活开放的学术文化氛围、机制,要使大学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提升大学的活力和潜力,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追求、营造和积淀。大学应当用自己的理念、特色、活力、潜力,建立自己的声誉,最终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

  杨东平:我们现在行政化色彩较浓的大学制度,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前现代”的大学制度。中国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大学自治,也就是如何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应当拥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第二、学术自由,这既是一种大学理念,也是一种制度安排,体现为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第三、教授治校,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把它理解为“教授治学”,也就是说学术内行的一种自我管理,这是大学管理体制的特点;第四、通才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大学里学到的具体知识会迅速过时,但大学的功用到底是什么呢?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这些需要弄明白。第五、学生自治。这种现代大学制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为世界各国大学所普遍遵循。

  所以内地大学和香港高校以及世界其他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两种教育体制的竞争。(本版稿件综合《中国青年报》、《新京报》)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