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正文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6 20:11  金榜考研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从而是全面的观点说明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和静止的从而是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相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有多少种联系也就有多少种条件。“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这里说的地点和时间也是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所以,归根到底是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也是事物联系客观性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事物,也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条件;改造事物,也就是要改变事物存在的条件。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它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自然界的联系和人类社会的联系各具特点。

  另一方面,同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形式。任何事物都处在各种联系当中,都会

  表现出联系的多样性。唯物辩证法肯定联系的普遍性,又要求必须具体地分析联系的特殊性,认识联系的多样性。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多样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联系与系统

  (1) 系统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科学,系统论是20世纪科学发展的产物。

  现代系统论是全面提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它不把事物、过程看作是实物、个体、现象的简单堆积,而是把它们看作是系统的存在。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或者说,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一般说来,系统大于其要素相加之和。这是因为,系统的存在不仅依赖于要素的存在,而且依赖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正是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中产生了有机统一体——系统。

  (2)系统的主要特征:

  ①系统的结构性。结构是指系统诸要素的结合方式。系统结构对于系统的功能、属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构成要素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

  ②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的相加。二是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③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的结构有一个依次隶属的层次关系,不同的层次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运动的规律也不完全相同。

  ④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系统不断与其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3)联系与系统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了普遍联系这一世界的本质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系统性是内在统一的。

  ①系统论与普遍联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属性,它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着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是部分构成的,整体依赖于部分,只有深入认识部分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部分依赖整体,只有从整体中才能真正认识部分。系统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②系统论不可能离开联系,它本身就是研究要素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普遍联系与系统论是相互补充的。普遍联系以其对一切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揭示为系统论提供了哲学依据。系统论则把系统联系、结构功能联系、控制联系等显现出来和独立起来,给予这些关系以数学模型定量化的描述,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普遍联系,使之进一步具体化。

  (二)发展的永恒性、普遍性及其实质

  1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是客观世界永恒的普遍的特性。只要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就必然得出世界具有永恒发展的客观性的结论。因为发展根源于世界的普遍联系,而普遍联系又是永恒的,所以发展也是普遍的、永恒的。

  3发展的本质

  发展是事物的上升、前进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下降的运动,发展本质上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新陈代谢”、“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从而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们的内容。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新事物是符合历史条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因而它是不可战胜的。

  (三)发展的过程性(本知识点为2007年考试大纲修订的知识点)

  1.所谓的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变化,或不同事物间的统一联系和相互转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2.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事物是过程中的事物,过程是事物的过程。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与过程的统一性上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它要研究的是发展过程的最一般的规律,即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动力和源泉等问题。

  3.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不可逆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经过两次质变才能完成。但是,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波浪式的前进。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还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及周围条件的复杂性,决定新事物否定旧事物要经过反复的斗争。

  4.社会发展过程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是因为:第一,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这一上升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第三,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周期性曲折,二是新生事物成长的复杂性,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表现出的曲折性便属于这一类型。

  5.

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
和谐社会
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6过程论思想的意义

  首先,确认一切事物都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一切事物,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与时俱进,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式,具有新的内容。其次,前进和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唯物辩证法把肯定发展的前进方向作为过程论思想的核心。

  最后,承认世界是各种既成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无方向的循环还是有方向的前进,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分歧所在。

  (三)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昙花一现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所谓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规律的特点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联系可以是本质的,也可以是非本质的。规律作为事物的本质联系,渗透在一切现象之中。

  第一,规律是必然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原因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必然联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第二,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尽管社会规律的重复性要比自然规律的重复性复杂得多,但重复性本身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第三,规律是客观的,这就是说,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们比较容易接受,与自然运动的自发性不同,社会发展是自为的。不过,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矛盾,它们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客观性表现为“历史合力”,它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五)现象和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事物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本质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按它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和真象相反,假象是指那些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首先,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的。

  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其次,本质与现象又是统一的。

  的确,现象不同于本质,但现象与本质又是密不可分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和脱离现象的纯粹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

  3现象与本质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1)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是科学认识的主要任务。

  (2)如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第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大量的现象,尽可能多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科学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前提条件。

  第二,有了大量的现象并不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认真的思考。

  (六)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特点

  必然性和偶然性各有其特点:

  第一,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所决定,偶然性则由事物的非根本的矛盾和外部条件所决定。

  第二,二者的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对发展过程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使发展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4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方法论意义

  科学认识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上,我们还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一切都看作是必然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另一种是否认必然性只承认偶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机械唯物主义与非决定论都不懂得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前者承认了必然性,但却不理解必然性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后者承认了偶然性,但却不理解偶然性要受到必然性的支配。我们只有全面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七)原因和结果

  1原因与结果的含义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2因果联系的特点

  因果联系有着自身的特点。一般地说,因果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绝不能由此得出“在此之后便是因此之故”的结论。因果联系是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引起另一现象的内在联系,但不是任何表现为先后顺序的都是因果联系,比如白天之后是黑夜,这是时间顺序,但白天不是黑夜的原因。同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因果关系,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但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世界上只有因果联系一种形式。

  3因果联系的辩证法

  第一,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当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时,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是原因而不是结果,结果是结果而非原因,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这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确定性。如果我们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察,一切现象都在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与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转化为原因了。这就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不确定

  性。

  第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原因与结果可以区分开来,但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互为因果的,互为因果关系既表现了原因与结果的相互转化,又表现了它们的相互作用。

  第三,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一般来说,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三种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4因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把握原因和结果这一对范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原因和结果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从根本上与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为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方面,既然一定的结

  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产生的,人们的社会活动就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引出什么原因将会引起什么后果的规律性。这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水平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又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科学预测是对现实活动的后果和未来趋向进行超前的分析,它既要分析近期的结果,又要揭示长远的后果,对种种后果进行综合的考察。同时,把握了因果的辩证关系,也就使人们从根本上理解了反馈原理,从而使人们的活动更具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八)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概念

  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的是现实的事物与可能的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转化过程。现实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现实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确认个别事实和现象的实际存在,而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从纵向看,现在的现实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发展为未来现实的原因;从横向看,任何个别事物的现实存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同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换言之,现实性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个方面的整体性质。可能性是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相对于现实性来说,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当某种事物或现象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只是某种可能。可能的反面是不可能性。当我们说某一事物和现象不具备某种客观的依据和条件,因而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指的就是不可能性。

  当然,不可能也不都是绝对的。有些在现在条件下不可能的东西在新的条件下会成为可能的。所以不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不可能,它违背规律,永远不可能;另一种是相对的,是指条件尚不具备,只要为它的出现创造条件就会由不可能变为可能。

  区分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因而是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性也是一种可能,只是在当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在将来当条件具备时,这种抽象的可能性也就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区分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可能不是单一的,有着各种可能,其中有着两种相反的可能,这就是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我们要争取好的可能,避免坏的可能。

  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

  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

  第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掌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就要努力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转化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实现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转化的条件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第二,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最好的可能。这里不仅存在着多样性,而且存在着好与坏两种对立的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同时又要未雨绸缪,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