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5:31   新浪考试

  [满分作文]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福建一考生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略感陌生。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

  “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连风的感觉时刻在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于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至再次离我们远去!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

散文。标题“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巧妙地暗含了“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的话题。古典诗词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用在标题处,更具有点睛的作用。文章并没有过分地纠缠“戈多”是什么,而是笼统地概括为“信念”、“理想”和“道德”,并作为文章的主体内容呈现出来。中间三个排比段整齐划一、层次清晰。然而,文章真正的亮点绝不仅于此,在作者看来,只要我们“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得出自己的结论:“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这种深入、冷静的思考,才是文章能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结构严谨

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由贝克特的“回答”引出自己的认知:即“‘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接着分别从信念、理想和道德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三段逻辑性很强,收束全文。文章层次感很强、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文章写作思路清晰可见,段落安排合理,句子与句子衔接紧密,语言极为流畅自如,显示了作者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

等级

深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戈多”是西文现代精神世界的一个具有多义性的象征符号,作者却简而化之地以“信念”、“理想”和“道德”三个方面给予正确解读,还提出了“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的深刻见解,让人读之深受启发。

丰富

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一是关联词语的合理运用,比如第二段“如果……即使……只……”,第五段“与其让……何不……”以及倒数第二段“……其实……就……只是……以至……”等等。关联词语的合理运用使文章的语言严密,更具说服力。

二是句式的灵活运用,文中随处可见的整句如“戈多是……”,以及文言句式如“古人欲立身立业者,”的交错运用,使文章更具文学价值。

  本文选自《2006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文特辑》,由北京东岛文化出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