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GCT-ME逻辑应试辅导》 > 正文

第一节:推理和论证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10/08 13:21  北京安通学校

  1.推理和论证的运用和评价:GCT-ME逻辑试题的基本形式

  GCT-ME逻辑试题的最常见的提问方式及其测试目标是:

  如果题干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这是测试对推理的运用,即如何依据前提运用推理以得出结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题干的论证?这是测试对论证的肯定性评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质疑)题干的论证?这是测试对论证的否定性评价;

  为使题干的论证成立,以下哪项是必须假设的?这是测试如何确定一个正确论证的必要前提(论据)?

  以下哪项与题干的论证方式最为类似?这是测试对论证之推理形式的抽象和比较。等等。

  要准确地解答上述形式的问题,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推理?什么是论证?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如何确定一个结论是否能由给定的前提推出?如何确定一个推理或论证成立或不成立?何为加强一个论证?如何加强一个论证?何为削弱(质疑)一个论证?如何削弱(质疑)一个论证?如何确定一个断定是否为某个论证的必要前提?如何正确抽象和比较论证的推理形式?等等。

  这些问题都涉及推理和论证的基本知识。

  因此,熟悉推理和论证的基本知识有利于解题。

  2.推理及其证据支持度

  以下两个是典型的推理:

  [推理1]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

  铁是金属

  -------------------------------

  所以,铁是导电的

  [推理2]

  铁是导电的

  铜是导电的

  银是导电的

  锡是导电的

  金是导电的

  金银铜铁锡都是金属

  -------------------------------

  所以,金属都是导电

  推理是一个命题序列,其中,一个命题是结论,其余是前提。在上述两个推理中,横线以上的是前提,以下的是结论。在推理的日常规范表达中,在“所以”,“因此”等语词后面的是结论,其余的是前提;在推理的不规范表达中,前提和结论的区分没有明确的标准,要依据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推理提供前提对于结论的证据支持关系。

  前提对于结论的证据支持关系,回答这样的问题:前提的真,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证结论的真。

  证据支持度提供对证据支持关系的一个量的刻划。

  一个推理的证据支持度是100%,是指:如果前提真,则结论真的可能性是100%,;证据支持度是50%,是指:如果前题真,则结论真的可能性是50%。以此类推。

  一个推理的证据支持度有值,说明该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例如,假设某个推理的前提记为A,结论记为B,证据支持度是0,则说明如果A真,则B真的可能性为0,这样“非B”(B的负命题,即与B矛盾的命题)真的可能性是100%。这说明,虽然该推理的证据支持度为0,但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逻辑关系。

  一个推理的证据支持度无值,则说明前提与结论之间无逻辑关系,即前提对于结论不具有证据支持关系。例如,“北京今年元霄下大雪,所以,去年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个推理的证据支持度无值,该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无逻辑关系。

  [思考] 考虑上述推理1、推理2和以下两个推理的证据支持度:

  [推理3]

  2005北京有人的寿命是399岁

  --------------------------------------------------

  所以,2006北京有人可能活到400岁

  [推理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推理1的证据支持度是100%。因为对于推理1来说,如果前提真,则结论不可能是假的。

  推理2的证据支持度是高的。因为对于推理2来说,如果前提真,则结论很可能是真的。

  推理3的证据支持度是很高的;因为对于推理3来说,如果前提真,则结论极可能是真的。

  推理4的证据支持度无值,即前提对于结论不具有证据支持关系。因为结论实际上断定:任何原理(自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真理的标准;而前提断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因此,这一前提对于结论不具有逻辑上的支持关系。

  注意:推理3的前提和结论都是假的,但该推理的证据支持度是高的,因而是合乎逻辑的;推理4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真的,但却是不合乎逻辑的。

  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一个正确的必然性推理的证据支持度必须是100%。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正确的必然性推理来说,如果前提是真的,则结论不可能是假的。

  一个能够成立的或然性推理的证据支持度是高的,但不必是100%。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能够成立的或然性推理来说,如果前提是真的,则结论很可能是真的,但不必定是真的。

  必然性推理称为演绎推理。归纳、类比推理等,都是或然性推理。

  以上的推理1是典型的演绎推理;推理2是典型的归纳推理。

  以下先讨论演绎推理。除非特别说明,否则,以下所说的推理,就是指演绎推理。

  3.推理的有效性

  一个正确的推理通常也称为有效的推理,即它的证据支持度为100%。

  [思考]

  根据什么断定推理1是有效的(证据支持度 = 100%)?

  也许有人认为,推理1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真的,因而是有效的。

  前提和结论都真,推理一定有效吗?

  [思考]

  以下的推理有效吗?

  [推理5]

  真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法轮功不是真理

  ----------------------------------------

  所以,法轮功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推理6]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

  --------------------------------

  所以我们能够救中国

  [分析]

  事实上,推理5和推理6都是无效的。

  考虑以下的推理5#和推理6#:

  [推理5#]

  人都是要死的

  狗不是人

  -----------------------------

  所以,狗不是要死的

  [推理6#]]

  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死刑犯成克杰年满18岁

  ------------------------------------

  所以,死刑犯成克杰有选举权

  推理5#和推理6#前提真但结论假,因而显然是无效的。

  推理5#无效足以说明推理5无效;推理6#无效足以说明推理6无效。为什么呢?

  事实上,推理5和推理5#具有如下相同的推理形式:

  所有M都是P

  S不是M

  ---------------------

  所以,S不是M

  推理5#无效说明该推理形式无效,即该形式不能保证从真前提一定得出真结论;该推理形式无效说明具有该形式的任一推理都无效,因而推理5无效,尽管推理5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真的。

  同样,推理6和推理6#具有如下相同的推理形式:

  只有p,才q

  p

  --------------------

  所以,q

  推理6#无效说明该推理形式无效,即该形式不能保证从真前提一定得出真结论,该推理形式无效说明具有该形式的任一推理都无效,因而推理6无效,尽管推理6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真的。

  这里涉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推理的有效性。

  一个推理有效,是指该推理的形式有效;推理的形式有效,是指具有该推理形式的任一推理,如果前提是真的,则结论是真的,即具有该推理形式的任一推理,都不会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

  一个有效推理并不承诺前提一定是真的,也不承诺结论一定是真的;一个有效推理仅仅承诺:如果前提是真的,则结论一定是真的。

  通过反例可以证明一个推理无效。推理5#和推理6#就分别是证明推理5和推理6无效的两个反例。这里所谓的反例,就是前提明显为真,结论明显为假的推理。这种方法称为解释。解释的方法可以用来证明一个推理无效,但不能证明一个推理有效。有效推理是找不到反例的;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找不到反例不等于证明了它不可能有反例。要证明像推理1这样的推理是有效的,就是要证明它不可能有反例。这显然要比通过反例证明一个推理无效复杂得多。

  推理有效性的判定,包括日常推理有效性的判定是逻辑科学的核心问题。逻辑学对日常推理有效性的判定包括两个步骤:第一,对日常推理进行形式分析,即运用某些特定的逻辑符号,抽象出日常推理的推理形式;第二,运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对推理形式进行判定,即把有效的推理形式和无效的推理形式区分开来。

  运用和分析判定推理,同样是日常思维的重要内容。但日常思维对日常推理有效性的判定,与逻辑科学是不同的。日常思维对推理有效性(通常称正确性)的判定,主要着眼于前提和结论的语义关联,一般不涉及推理的形式分析和形式判定。和逻辑科学相比,日常思维对推理有效性的判定能力是有限的。GCT-ME考试测试考生分析推理有效性的日常思维能力。也就是说,GCT-ME考试不是测试考生分析推理有效性的专业知识,而是测试考生分析推理有效性的日常思维能力。正是这种日常思维能力的差异,反映出考生思维素质的差异。

  GCT-ME逻辑试题主要着眼于前提和结论的语义关联,一般不涉及推理的形式分析和形式判定。但也有的试题涉及推理的形式结构的比较,因而涉及推理的形式分析;也有的试题甚至涉及基于某些专业知识的形式判定。

  下面通过例题说明相关问题。

  4.前提和结论的语义关联

  [例1]

  在大型游乐公园里,现场表演是刻意用来引导人群流动的。午餐时间的表演是为了减轻公园餐馆的压力;傍晚时间的表演则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鼓励参观者留下来吃晚餐。表面上不同时间的表演有不同的目的,但这背后,却有一个统一的潜在目标,即_________

  以下哪一选项作为本段短文的结束语最为恰当?

  A.尽可能地招徕顾客,希望他们再次来公园游览。

  B.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现场表演,以增加利润。

  C.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游客出入公园而引起交通阻塞。

  D.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餐馆的作用。

  解析:答案是D。

  题干提到了在大型游乐公园里的两个经营项目,一个是现场表演,另一个是公园餐馆。从题干的陈述不难发现,这两个项目的经营目的,既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均等的,而是第一个项目为第二个项目服务,即现场表演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群流动的引导,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餐馆的作用。因此,D项恰当。

  其余各项所断定的都可能是现场表演的目的,但都并不是题干的陈述所说明的目的,因此,均不恰当。-

  此题所测试的,是从题干的前提条件,可推出哪项结论。这里所依据的,就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语义关联。

  [例2]

  在大型游乐公园里,现场表演是刻意用来引导人群流动的。一般地说,午餐时间的表演是为了减轻公园餐馆的压力;傍晚时间的表演则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鼓励参观者留下来吃晚餐。表面上不同时间的表演有不同的目的,但这背后,却有一个统一的潜在目标,即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餐馆的作用。

  上述断定最能支持以下哪项结论?

  A.上述餐馆晚上的菜肴一般不如中午的受欢迎。

  B.上述游乐公园每天上午的游客人数多于下午。

  C.上述餐馆晚上的顾客一般比中午的少。

  D.上述现场表演晚上的一般比中午的精彩。

  解析:答案是C。

  题干断定,午餐时间的表演是为了减轻公园餐馆的压力,这说明午餐时间的顾客人数超出了公园餐馆的正常接待能力;题干又断定,傍晚时间的表演是为了鼓励参观者留下来吃晚餐,这说明晚餐时间的顾客人数低于餐馆的正常接待能力。因此,可得出结论:上述餐馆晚上的顾客一般比中午的少,即C项成立。-

  [思考]

  为什么不选A项和B项?

  题干也能支持A和B项。但力度不如C项。因为如果C项不成立,则题干的断定显然难以成立,即如果题干成立,则C项一定成立;但如果A项和B项不成立,题干的断定仍然可以成立。例如,假设B项不成立,即公园每天上午的游客人数不多于下午,即使如此,仍然可能中午在公园吃饭的人多于晚上,因而题干的断定同样成立。这说明,如果题干成立,B项可能不成立。-

  注意以下两种提问方式的区别:

  第一种提问方式: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不妨设答案是A。则上述提问方式的意思是: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则A项一定为真。

  第二种提问方式: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最可能为真?

  同样不妨设答案为A。则上述提问方式的意思是: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则A项或者一定为真,或者虽然不一定为真,但其真的可能性大于其它选项,即题干对A项的证据支持度高于其它选项。

  第一种提问方式通常也表达为:根据题干的断定,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第二种提问方式通常也表达为:根据题干的断定,最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以上两例都是用第二种方式提问的,虽然在这两例推理中,题干对正确选项的证据支持度都是100%。

  5.推理的形式分析和形式判定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GCT-ME逻辑试题主要着眼于前提和结论的语义关联,一般不涉及推理的形式分析和形式判定。但也有的试题涉及推理的形式结构的比较,因而涉及推理的形式分析;也有的试题甚至涉及基于某些专业知识的形式判定。

  下面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例3]

  总经理:我主张小王和小孙两人中至少提拔一人。

  董事长: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表述了董事长实际上同意的意思?

  A.小王和小孙两人中至多提拔一人。

  B.小王和小孙两人都不提拔。

  C.小王和小孙两人都得提拔。

  D.小王和小孙两人,或者都提拔,或者都不提拔。

  解析:答案是B。

  先列出几个逻辑公式,其中A和B表示命题。相关的逻辑知识将在“命题逻辑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中介绍:

  并非(A或者B)= 非A 并且 非B;

  并非(A并且B)= 非A 或者 非B

  并非(非A)= A

  A或者B = 如果非A,则B

  令:A=(主张)提拔小王;B=(主张)提拔小孙。

  则:总经理的意见是:A或者B

  董事长的意见是:并非(A或者B)

  由公式:并非(A或者B)= 非A并且非B,可得出董事长实际上的意见是:不提拔小王,并且不提拔小孙,即小王、小孙两人都不提拔。所以B项成立。-

  [练习]

  令:A=(主张)提拔小王;B=(主张)提拔小孙。

  写出表达以下各项的公式,其中只出现:A、B、并且、或者、并非(非)和括号。

  A.小王和小孙两人中至多提拔一人。

  B.小王和小孙两人都不提拔。

  C.小王和小孙两人都得提拔。

  D.小王和小孙两人,或者都提拔,或者都不提拔。

  解:

  B.小王和小孙两人都不提拔。

  非A并且非B

  C.小王和小孙两人都得提拔。

  A并且B

  D.小王和小孙两人,或者都提拔,或者都不提拔。

  (A并且B)或者(非A并且非B)

  A.小王和小孙两人中至多提拔一人。

  并非(A并且B)= 非A或者非B

  [例4]

  总经理:根据本公司目前的实力,我主张环岛绿地和宏达小区这两项工程至少上马一个,但清河桥改造工程不能上马。

  董事长: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表达了董事长实际同意的意思?

  A.环岛绿地、宏达小区和清河桥改造这三个工程都上马。

  B.环岛绿地、宏达小区和清河桥改造这三个工程都不上马。

  C.环岛绿地和宏达小区两个工程中至多上马一个,但清河桥改造工程要上马。

  D.如果做不到环岛绿地和宏达小区两个工程都不上马,那也要保证清河桥改造工程上马。

  在解析该题之前,先做以下练习。

  [练习]

  令:p 表示“环岛绿地工程上马”;

  q 表示“宏达小区工程上马”;

  r 表示“清河桥改造工程上马”。

  写出表达总经理、董事长及各选项的公式,其中只出现:p、q、r、并且、或者、并非(非)、如果…那么、和括号。

  解:

  总经理的意见是:(p或者q)并且(非r)。

  董事长的意见是:并非((p或者q)并且(非r))

  A项的形式是: p并且q并且r

  B项的形式是:非p并且非q并且非r

  C项的形式是:(非p或者非q)并且r

  D项的形式是:如果并非(非p并且非q),则r

  上例的解析:答案是D。

  董事长的意见:并非((p或者q)并且(非r))= ?

  根据上面给出的相关公式,可构造以下的等值变换:

  并非((p或者q)并且(非r)) (1)

  =(并非(p或者q))或者(并非(非r)) (2)

  =(非p并且非q)或者r (3)

  = 如果并非(非p并且非q),则r。 (4)

  (4)式正是D项所断定的。 -

  [例5]

  所有名词是实词,动词不是名词,所以动词不是实词。

  以下哪项推理与上述推理在结构上最为相似?

  A.凡细粮都不是高产作物。因为凡薯类都是高产作物,凡细粮都不是薯类。

  B.先进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有些先进学生是大学生,所以大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

  C.铝是金属,又因为金属都是导电的,因此铝是导电的。

  D.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介词是虚词,所以介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解析:答案是A。

  题干的结构是:所有M都是P,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各选项中,通过必要的整理和形式分析,只有A项具有和题干相同的结构:

  A.所有M都是P,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B.所有M都是P,所有M是S。所以,所有S都是P

  C.所有M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都是P。

  D.所有M不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此题涉及的就是推理的形式分析和结构比较。相关的内容将在“词项逻辑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中介绍。

  [例6]

  所有的人都有思想。狗不是人。所以,狗没有思想。

  通过以下哪个推理,能最有力地说明上述推理不成立?

  A.所有真理都受过实践检验。迷信邪说不是真理。因此,迷信邪说没受过实践检验。

  B.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水是导电的。所以,水是金属。

  C.所有的商品都有使用价值。雨水不是商品。所以,雨水没有使用价值。

  D.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迷信读物是书。所以迷信读物开卷有益。

  解析:答案是C。

  题干是个错误的推理。但该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真的,无法直接说明自身的无效。此题是要求找出该推理的一个反例,来证明该推理无效。正如前面分析的,这个反例必须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和题干的推理具有相同的推理形式;第二,明显地前提真并且结论假。

  在诸选项中,A、C项和题干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

  所有M都是P

  S不是M

  -----------------

  所以,S不是P

  A项虽然和题干的推理形式相同,但前提和结论都是真的,因而不能作为反例说明题干的推理不成立;C项前提真而结论假,因此,说明题干的推理不成立(事实上也说明A项的推理不成立)。

  这题涉及了推理的形式分析和形式判定。

  6.推理的构成要素及其分析

  任一推理都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前提、结论和推理形式。例如,推理1的前提有两个,分别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铁是金属。结论是:铁是导电的。推理形式为:所有M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都是P

  推理构成要素的分析就是要准确区分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准确抽象和把握推理形式。这和GCT-ME逻辑解题密切相关。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在推理的规范表达中,前提和结论的区分是明显的:在“所以”,“因此”等语词后面的是结论,其余的是前提;推理的不规范表达,有以下几种情况要给以注意并作出适当应对:第一,“所以”,“因此”等标示结论的语词被省略,前提和结论的区分不明显,要依据语境进行具体分析;第二,以省略形式出现,即省略了某个或某些前提,或者省略了结论。这需要根据原意进行适当的整理;第三,有时会包含一些既非前提又非结论的断定,这往往是一些容易干扰正确思考的不相关信息,要注意剥离。

  日常思维中的推理,大都是不规范表达的。GCT-ME测试考生的日常思维能力,因此,其试题中的推理,很多是不规范表达的。

  [练习]

  试分析以下论证中前提(论据)和结论:

  塑料垃圾的处理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问题。塑料垃圾因为难以被自然分解一直令人类感到头疼。近年来,许多易于被自然分解的塑料代用品纷纷问世,这是人类为减少塑料垃圾的一种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几乎没有成效,因为据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垃圾处理公司统计,近年来,它们每年填埋的垃圾中塑料垃圾的比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解:

  前提(论据):

  据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垃圾处理公司统计,近年来,它们每年填埋的垃圾中塑料垃圾的比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结论:人类用塑料代用品减少塑料垃圾的努力几乎没有成效。

  正确区分前提和结论是正确评价推理的基础。

  [例7]

  塑料垃圾的处理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问题。塑料垃圾因为难以被自然分解一直令人类感到头疼。近年来,许多易于被自然分解的塑料代用品纷纷问世,这是人类为减少塑料垃圾的一种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几乎没有成效,因为据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垃圾处理公司统计,近年来,它们每年填埋的垃圾中塑料垃圾的比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近年来,由于实行了垃圾分类,越来越多过去被填埋的垃圾被回收利用了。

  B.塑料代用品利润很低,生产商缺乏投资的积极性。

  C.近年来,用塑料包装的商品品种有了很大的增长。

  D.由于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污染物,塑料垃圾只适合填埋地下。

  解析:答案是A (考虑:为什么不是C?)

  题干的结论是:塑料代用品的使用并没有减少塑料垃圾的数量。其论据是:每年填埋的垃圾中塑料垃圾的比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如果A项为真,则说明近年来每年填埋的垃圾总量大大减少,因此,虽然每年填埋的垃圾中塑料垃圾的比例没有减少,但总量却可能明显减少,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商品品种增加,不等于其塑料包装的数量增加。因此,C项削弱力度不大。-

  现在来讨论省略推理。日常推理往往取省略形式,即或者省略了某个或某些前提(表达出来的前提称为显前提,省略的前提称为隐前提),或者省略了结论。

  考虑下面的三段论推理:

  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 (大前提)

  你是人(小前提)

  ----------------------------------------------

  所以,你会犯错误(结论)

  这一推理可以三种不同的省略式表达:

  省略式1: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你也不例外。(省略小前提)

  省略式2:你也是人,还能不犯错误?(省略大前提)

  省略式3: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你也是人嘛!(省略结论)

  在对省略推理进行分析时,需要根据原意,确定其省略成分。

  [例8]

  实业钢铁厂将竞选厂长。如果董来春参加竞选,则极具竞选实力的郝建生和曾思敏不参加竞选。所以,如果董来春参加竞选,他将肯定当选。

  为使上述推理成立,以下哪项是必须假设的?

  Ⅰ 当选者一定是竞选实力最强的竞选者。

  Ⅱ 如果董来春参加竞选,那么,他将是唯一的候选人。

  Ⅲ 在实业钢铁厂,除了郝建生和曾思敏,没有其他人的竞选实力比董来春强。

  A.只有Ⅰ。

  B.只有Ⅰ 和Ⅱ。

  C.只有Ⅰ和Ⅲ。

  D.Ⅰ、Ⅱ和Ⅲ。

  解析:答案是C。

  题干是一个省略推理。题目要求确定诸选项中,哪个或哪些是该省略推理的隐前提。题干的结论是:如果董来春参加竞选,他将肯定当选。论据(前提)是:如果董来春参加竞选,则极具竞选实力的郝建生和曾思敏不参加竞选。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Ⅰ项是必须假设的,否则,如果当选者不一定是竞选实力最强的竞选者,那么,就不能根据极具竞选实力的郝建生和曾思敏不参加竞选,就得出结论:董来春肯定当选。

  Ⅲ项也是必须假设的。否则,如果除了郝建生和曾思敏,还有其他人的竞选实力比董来春强,那就同样不能根据极具竞选实力的郝建生和曾思敏不参加竞选,就得出结论:董来春肯定当选。

  Ⅱ项不是必须假设的。即使除了董来春还有其他竞选人,只要他们的竞争实力不强于董来春,题干的论证仍然可以成立。-

  [例9]

  张教授的身体状况恐怕不宜继续担任校长助理的职务。因为近一年来,只要张教授给校长写信,内容只有一个,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有毛病。

  为使上述推理成立,以下哪项是必须假设的?

  Ⅰ 胜任校长助理的职务,需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

  Ⅱ 张教授给校长的信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真实的。

  Ⅲ 近一年来,张教授经常给校长写信。

  A.只有Ⅰ和Ⅱ。

  B. 只有Ⅱ和Ⅲ 。

  C.只有Ⅰ和Ⅲ。

  D.Ⅰ、Ⅱ和Ⅲ 。

  解析:答案是D。

  此题同样要求确定诸选项中,哪个或哪些是题干的省略推理的隐前提。

  题干的论证实际上包括两个省略推理。第一,根据近一年来,只要张教授给校长写信,内容只有一个,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有毛病,推断出张教授的身体确实不好;第二,根据张教授的身体不好,推断他不宜继续担任校长助理的职务。

  为使题干的论证成立,Ⅰ、Ⅱ和Ⅲ项都是必须假设的。

  Ⅰ项是必须假设的。否则,第二个推断就不能成立。

  Ⅱ项是必须假设的。否则,第一个推断就不能成立。

  Ⅲ项也是必须假设的。否则,如果事实上近一年来张教授很少给校长写信,那么,即使信件的上述内容是真实的,也难以推出,张教授的身体确实不好。 -

  7.什么是论证?

  推理和论证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一个推理和一个论证可以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推理1可以认为是推理,也可以认为是论证。这就是为什么GCT-ME逻辑试题有时把题干所表达的称为推理,有时则称为论证。

  论证由论据、结论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组成。推理的前提相当于论据,推理的结论即为论证的结论,推理形式即是论证方式。

  那么,推理和论证的区别是什么呢?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推理并不承诺前提是真实的,也不承诺结论是真实的,而仅仅承诺:如果前提是真实的,则结论是真实的。因此,一个有效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可能是虚假的。但论证的目的是承诺结论的真实性。因此,一个正确的论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论据(前提)是真实的;第二,论证方式(推理形式)是正确的(有效的)。

  考虑下面两个推理:

  推理A:

  2005年北京有人的寿命是399岁

  -------------------------------------------------------

  所以,2006年北京有人可能活到400岁

  推理B:

  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你又不是神仙(你是人)

  -----------------------------------------------------------

  你还能不自私?(所以,你是自私的)

  这两个都是好推理,但都是坏论证。

  这就是论证和推理的区别。

  反驳是论证所要反驳的命题的虚假。设所要反驳的命题为A,论证A是假的,也就是要论证“A是假的”是真的。因此,反驳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论证。

  一个论证的论证力度,是指通过该论证所获得的结论真实性的可接受程度。

  一个论证的论证力度取决于两点:

  第一,论据真实性的可靠程度;

  第二,推理的证据支持度。

  加强一个论证,就是指加强该论证的论证力度。有利于说明相关证据真实性和相关推理有效性、合理性的信息,都能加强一个论证;相反的信息则削弱一个论证。

  对论证的分析是GCT-ME逻辑试题的主要形式。

  对论证的分析包括:

  如何评价一个论证?

  如何加强一个论证?

  如何削弱一个论证?

  如何质疑一个论证?

  下面通用实例加以说明。

  8.如何评价一个论证?

  [例10]

  任何一篇译文都带有译者的行文风格。有时,为了及时地翻译出一篇公文,需要几个笔译同时工作,每人负责翻译其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译文的风格往往显得不协调。与此相比,用于语言翻译的计算机程序显示出优势:准确率不低于人工笔译,但速度比人工笔译快得多,并且能保持译文风格的统一。所以,为及时译出那些较长的公文,最好使用机译而不是人工笔译。

  为对上述论证作出评价,回答以下哪个问题最不重要?

  A.是否可以通过对行文风格的统一要求,来避免或至少减少合作译文在风格上的不协调?

  B.不同的计算机翻译程序,是否也和不同的人工译者一样,会具有不同的行文风格?

  C.机译的准确率是否同样不低于翻译专家的笔译?

  D.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否存在由特殊语境决定的含义,这些含义只有靠人的头脑,而不能靠计算机程序把握?

  解析:

  答案是B。

  题干陈述了一个论证。该论证的结论是:为及时译出那些较长的公文,最好使用机译而不是人工笔译。论据是机译相对人工笔译的几个长处:保持译文风格的统一;较快的速度;较高的准确率。A、C项提出的问题涉及题干论据的真实性;D项涉及人工笔译相对机译的某个长处,因而都和对题干论证的评价相关。

  B项涉及的问题和评价题干的论证无关,因为每篇公文的机译在正常情况下是由同一计算机翻译程序完成的,因此,即使不同的计算机翻译程序有不同的风格,也不会影响同一篇译文在行文风格上的统一。

  [例11]

  以下是在一场关于“人工流产是否合理”的辩论中正反方辩手的发言:

  正方:反方辩友反对人工流产最基本的根据是珍视人的生命。人的生命自然要珍视,但是反方辩友显然不会反对,有时为了人类更高的整体性长远性利益,不得不牺牲部分人的生命,例如在正义战争中我们见到的那样。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完全可以把法定的汽车时速限制为不超过自行车,这样汽车交通死亡事故发生率不是几乎可以下降到0吗?这说明, 有时确实需要以生命的数量为代价来换取生命的质量。

  反方:对方辩友把人工流产和交通死亡事故作以上的类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可能有人会作这样的交通立法。设想一下,如果汽车行驶得和自行车一样慢,那还要汽车干什么?对方辩友,你愿意我们的社会再回到没有汽车的时代?

  以下哪项最为确切地评价了反方的言论?

  (A)他的发言有力地反驳了正方的论证。

  (B)他的发言实际上支持了正方的论证。

  (C)他的发言有力地支持了反人工流产的立场。

  (D)他的发言完全离开了正方阐述的论题。

  解析:答案是B。

  正方为了说明人类有时从整体性长远性利益出发,不得不牺牲部分人的生命的观点,举出了汽车的例子:我们完全可以把汽车的速度限制为不超过自行车,这样汽车交通死亡事故的发生率不是几乎可以下降到0吗?反方没有理解正方举出此例的目的,反而赞同地说:“如果汽车行驶得和自行车一样慢,那还要汽车干什么?对方辩友,你愿意我们的社会再回到没有汽车的时代?”这表明,他实际上支持了对方的论证。 -

  9.如何加强一个论证?

  关于加强一个论证,GCT-ME逻辑试题有两种类型:

  第一,确认一个补充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题干的论证就不能成立。通常的提问方式是: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是必须假设的?

  第二,确认一个事实,以提高题干的论证力度(证据支持度)。通常的提问方式是: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例12]

  题干同上题。

  正方论证预设了以下哪项?

  Ⅰ保护人的生命并不是社会的目的。

  Ⅱ人类注意的焦点问题并不是人类自身的生命。

  Ⅲ 以人类生命的数量为代价换取人类生命的质量是可以由社会准确把握的。

  A. 仅Ⅰ和Ⅲ 。

  B. 仅Ⅰ和Ⅱ。

  C. 仅Ⅲ。

  D. Ⅰ、Ⅱ和Ⅲ 。

  解析:答案是C。

  Ⅰ不是正方论证所预设的,因为正方所强调的是人的生命的质量,强调人类更高的整体性长远性的利益,这里丝毫没有为了某种目的而不珍视人的生命的含义;

  Ⅱ不是正方所预设的,因为正方提请大家注意的焦点问题正是人类自身的生命,只不过他着重点是人类的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数量;

  Ⅲ的意思是:社会要能确保,付出了生命数量的代价后,一定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这是正方必须预设的,正方认为有时确实需要以生命的数量为代价,来换取生命的质量,既然作为代价,就必须是可以把握的,尤其是以人的生命的数量为代价,那就更必须由社会准确地把握。-

  [例13]

  爱尔兰有大片泥煤蕴藏量丰富的湿地。环境保护主义者一直反对在湿地区域采煤。他们的理由是开采泥煤会破坏爱尔兰湿地的生态平衡,其直接严重后果是会污染水源。这一担心是站不住脚的。据近50年的相关统计,从未发现过因采煤而污染水源的报告。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题干的论证?

  A.在爱尔兰的湿地采煤已有200年的历史,其间从未因此造成水源污染。

  B. 在爱尔兰,采煤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未采煤湿地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C. 在爱尔兰,采煤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未开采前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D.爱尔兰具备足够的科技水平和财政支持来治理污染,保护生态。

  解析:答案是C。

  题干要论证的结论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关于采煤会破坏爱尔兰湿地的生态平衡的担心是站不住脚的。在诸选项中,只有C项如果为真,能得出结论:在湿地采煤并没有改变生态环境。其余各项都能加强题干的论证,但都不能得出这一结论。例如,B项如果为真,并不能保证在湿地采煤不改变生态环境,因为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采煤湿地的生态环境虽然和未采煤湿地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但却和自身未开采前的生态环境有实质性的不同。再如,A项如果为真,只能加强题干的论据,但却不能保证得出题干的结论。

  10.如何削弱(质疑)一个论证?

  关于削弱(质疑)一个论证,GCT-ME逻辑试题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确认一个事实,直接反驳或质疑结论。

  第二,确认一个事实,直接反驳或质疑论据。

  第三,确认一个事实,削弱前提对于结论的支持力度(证据支持度)。

  第四,指出论证方式(推理)中存在的逻辑漏洞

  相应的提问方式通常是: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上述论证中的逻辑漏洞?

  [例14]

  毫无疑问,未成年人吸烟应该加以禁止。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防止给未成年人吸烟以可乘之机,就明令禁止自动售烟机的使用。马路上不是到处有

避孕套自动销售机吗?为什么不担心有人从中买了避孕套去嫖娼呢?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题干的论证?

  A.嫖娼是触犯法律的,但未成年人吸烟并不触犯法律。

  B.公众场合是否适合置放避孕套自动销售机,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C.人工售烟营业点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

  D.据统计,近年来未成年吸烟者的比例有所上升。

  解析:答案是C。

  如果C项为真,说明题干进行类比的两类现象中,存在一个实质性的区别。由于人工售烟营业点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因此,自动售烟机就成了未成年人取得香烟的重要渠道,而避孕套自动销售机对于嫖娼者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例15]

  因偷盗、抢劫或流氓罪入狱的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要远远高于因索贿受贿等职务犯罪入狱的刑满释放人员。这说明,在狱中对上述前一类罪犯教育改造的效果,远不如对后一类罪犯。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与其他类型的罪犯相比,职务犯罪者往往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B.对贪污、受贿的刑事打击,并没能有效地扼制腐败,有些地方的腐败反而愈演愈烈。

  C.刑满释放人员很难再得到官职。

  D.职务犯罪的罪犯在整个服刑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解析:答案是C。

  索贿受贿等职务犯罪的条件是具有一定的职务和权力。C项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刑满释放人员很难再得到官职,这说明职务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和因偷盗、抢劫或流氓罪入狱的刑满释放人员相比,较难具备重新犯罪的条件,因此,不能根据偷盗、抢劫或流氓罪入狱的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高于职务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而得出结论,在狱中对上述前一类罪犯教育改造的效果,远不如对后一类罪犯。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其余各项均不能削弱题干。-

  [例16]

  据医学资料记载,全球癌症的发病率20世纪下半叶比上半叶增长了近十倍,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这说明,20世纪下半叶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经济迅猛发展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失衡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

  以下各项,如果是真的,都能削弱上述论证,除了:

  A. 人类的平均寿命,20世纪初约为30岁,20世纪中叶约为40岁,目前约为65岁,癌症高发病的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普遍超过70岁。

  B.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

世界大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死于战争;而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基本处于和平发展时期。

  C. 高科技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诊断的准确率和这种准确的医疗诊断在世界范围的复盖率。

  D. 高科技极大地提高了人类预防和诊治癌症的能力,有效地延长着癌症病人的生命时间。

  解析:答案是D。

  题干的结论是:20世纪下半叶经济迅猛发展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失衡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它的论据是:全球癌症的发病率20世纪下半叶比上半叶增长了近十倍。

  A项不对题干的论据提出质疑,但依据A项能得出和题干不同的结论。因为已经成为常识的一个事实是,癌症在较为年长的人群中比在较为年轻的人群中较多发生。A项断定,人类的平均寿命,20世纪下半叶较上半叶有了明显的增长。如果这一断定为真,则造成全球癌症的发病率20世纪下半叶比上半叶增长了近十倍的重要原因,完全可能是由于20世纪下半叶的人均寿命有了明显的增长。这就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B项同样不对题干的论据提出质疑,但依据B项同样可以得出和题干不同的结论:20世纪上半叶癌症发病率较低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死于战争,也就是说,如果不发生战争,而是如同20世纪下半叶那样处于和平发展时期,那么,这些死于战争的青壮年中,完全可能有一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最终患有癌症而提高20世纪上半叶癌症的发病率。这就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C项对题干的论据提出质疑,从而得出和题干不同的结论。题干的根据是医学资料的记载,而这种对世界范围内癌症发病率记载的准确性,极大地依赖于当时医疗诊断的准确率和这种准确的医疗诊断在世界范围的复盖率。并且一般地说,这种准确率和复盖率越高,作为医学资料记录下来的癌症发病率也越高。因此,医学资料所记载的全球癌症的发病率20世纪下半叶比上半叶有大的增长,完全可能是由于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高科技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诊断的准确率和这种准确的医疗诊断在世界范围的复盖率。这就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D项不能削弱题干的论证。因为依据D项的断定,既不能对题干的论据提出质疑,又无助于得出和题干不同的结论。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