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语文辅导教材》 > 正文

什么是修辞

http://www.sina.com.cn 2006/10/08 18:50  北京安通学校

  修辞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如果说语法是研究语言表达的对不对的问题,修饰则是研究语言表达的好不好的问题。

  修辞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一) 词语的锤炼

  所谓词语锤炼,是说运用词语要精益求精,使文章简明扼要,既言之有物,语言又鲜明生动。各类词语只要恰当选用,几乎都能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动词是句子的关键,动词的锤炼尤其能收到好效果,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动词“闹”字则意境全出,有色有声。再加“老栓慌忙摸出洋钱,老栓不定期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发;一把扯下纸罩,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裹了镘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作者连用“抢、扯、裹、塞、抓、捏、去”等几个动词,形象有力地揭示了康大叔凶残,贪婪的面目。

  宋代张回《寄远》诗中有“蝉 鬃雕将尽,虬髭白也无?”齐已看后把“白也无”,改为“黑在无”前者有盼人胡须快白之嫌,后者有怕人胡须白之忧,两个形容词一黑一白,用词不同,效果各异。因此张回拜齐已为一字师。

  郭沫若在《一字之师》中曾谈到过一个代词的锤炼过程。他在剧本《屈原》里婵斥责宋玉时,原用“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彩排时一同志建议把“是”改为“这”。郭沫若认为改得好,用“这”更有力,且余味不尽。

  数量词的锤炼选择也很普遍,象“一轮明月”与“一弯新月”,同是写月,因用词不同而形态,月色不同。山东民歌“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如删去数量词,歌的诗情画意就会大大喊弱。

  同义词的交替使用,修辞效果也十分明显。如“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与“正视”本是同义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真正的英雄气概。如都用“直面”或都用“正视”,则会使词语呆板,效果显然不如交换使用更好一些。

  (二)句式的选择

  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而篇章正是由许多句子组合而成的。因此,学习修辞,不但要注意锤炼词语而且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句式,也可以说是锤炼句子。

  据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马克思也对恩格斯说过,自己“有时为了推敲几个句子,仍然一坐就是几小时。”革命导师这种认真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锤炼句子,怎么才算恰当,标准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也有两条:一条要简练、周密,二是灵活多变.

  简练,指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它的反面,就是重复,累积、啰嗦。

  周密,指用简洁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周到、稳密。它的反面,说是粗疏、有缺漏、不完全。简练、周密、这是练句的基本要求。先要通过锤炼句子,做到语言干净利落,意思表达清完整。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几组句子:

  第一组

  1、这个问题我在思想上考虑过很多,但一直没有弄清楚。

  2、这个问题我考虑过很多,但一直没有弄清楚。

  第二组

  1、工作中遇到挫折、困难、种种不顺利,这没有动摇他的坚强意志。

  2、工作中遇到挫折、困难、这没有动摇他的坚强意志。

  第三组

  1、这种对人类伟大的贡献,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这可能。

  2、这种对人类伟大的贡献,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产生的可能。

  第四组

  1、这些文章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情,较为强烈的感染力量。

  2、这些文章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富有较为强型的感染力量。

  显然,这四组句子中的第二句话都比第一句话表达好。第一组第一句里的“思想”和“考虑”意思重复。第二组第一句存在着堆砌词语的生病。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第一句在语言表达上都有欠缺,意思不完整。

  要使语句简练、周密,务必多琢磨、多修改。表达欠周密,常常是思路不清楚、考虑不周到造成的。文章写完后,要反复看几遍,甚至读几遍,把那些累 的话、堆砌的词、可有无的东西一概删去。

  要使语句灵活多变,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这里着重讲三点。

  A、变化句子成分的位置句子成分有一个通常的位置(比如先说主语,后说谓语;定语、状语在前,被定语、状语修饰的中心词在后等),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改变句子成分排列的一般次序。例如:

  1、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2、多么伟大啊,我们亲爱的祖国!

  例1中的“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在一般情况下,它作为状语其位置应该在它修饰的中心词“喜欢”前面;现在变化了它的位置把它放在“喜欢”的后面。目的是表示强调。例2中的“伟大”,在一般情况下,它作为谓语其位置应该在主语“祖国”后面;现在变化了它的位置,把它放在“祖国”前面。目的也是表示强调。

  B、交互使用长句和短句

  长句和短句是就字数的多少而言的。长句结构比较复杂,修饰语句;短句结构比较简单,修饰语少。前者适宜于严密细致地表情达意、后者简洁、明快,容易为人理解。

  C、错杂运用整句和散句

  整句和散句是就形式的整齐不整齐而言的。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串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是整治,除整句之外的,都是散句。整句有形式匀称、音节和谐的特点。如把整句和散句错杂使用,可使句式变化多姿。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三)修辞方法

  这里的说的修辞方法,是指长期形成的比较固定的使语句表达更具体、更生动的一些语言手段,也叫修辞格。下面就常用的一些修辞方法加以介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被比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有些比喻有联系本体的比喻词。从结构形成式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明喻:基本形式是甲像乙。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孤形,就像虹。本体“石拱桥的桥洞,喻体”“虹”,比喻词“像”联系本体和喻体。明喻 常用的比喻词还有“像、、、、似的”、“像、、、、、一样”、“仿佛、”、“好比”等。值得注意的是,并非用了“像”“好像”之类词语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如而是同类事物(眼睛)之间的比较去年。

  暗喻:基本形式是甲是乙。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那又浓又翠的景色”,喻体“一幅青绿山水画”,比喻词“是”联系本体和喻体。暗喻常用的比喻还有“变成”、“成为”等。

  措喻:基本形式是直接把甲说成乙。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本体“很深的隔阂”没有出现,也不用比喻词,而是把“很深的隔阂”(立体)直接说成“厚障壁”(喻体)。2、对偶,语句构整齐对称,音节匀称和谐,相对或相反的两个意思都能得到突现,而且使表达的内容凝练、集中。使对偶要恰当,要服从表达内容需要。

  3、排比

  把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连接说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叫排比。例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加点的几个短语就是排比,热情赞颂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精神的可贵。

  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在增强语言的气势,此外,由于排比的语句结构相似,使语言表达富于和谐、匀称的形式美。

  4、比拟

  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成物,使被描述的对象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特征、动作或具有物的形态、特征动作,,这种修辞方式叫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事物当人写。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头,不向敌人弯腰。再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这种表现手法生动活拨,有利于抒发感情,给人以真切感觉,使读者更容易受到感染。拟物是把人精神状态、行为动作当成动物或植物描写。拟物也有褒有贬。例如“他甘当人民的老黄牛。”有褒意。再如“据点里的黑狗、黄狗都在睡梦中。忽然轰的一声从床上掀下地来。连枪也摸不着”,尾巴一夹,头一缩,直往外奔。把敌人比作狗,有贬意。

  5、夸张

  为了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叫夸张。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再如写离愁别恨用“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垂。”夸张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广泛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故意言过其实,然而又使人有胜似真实之感。夸张手法运用得当,可以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联想,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运用夸张时首先要注意真实性,夸张不是夸大,不能胡说八道,要合情合理。对此鲁迅先生曾有精辟论述,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真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是笑话了。”因此凭空臆造、信口开河,那是虚夸,有时甚至是撤谎,与夸张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过,夸张的真实不仅是在事物的表面真实,而着重在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一定要写出真实数字。“十三尺”或三十尺“反而收不到好效果了。夸张还要避免庸俗。

  6、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如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要说,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等。如“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这部分财物代替财物的全部。

  7、双关

  双关是故意让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有两种不同解释,它表面上是一个意思,内含另一个意思,而内含的意思才是主要的。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中的“晴”就是双关 ,表面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这是谐音双关。于诗情画意之中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再如《经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这是意义双关。

  8、反语

  反语是指字面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相反,也叫说“反话”。鲁迅的某些文章,为了斗争的需要,经常使用反语。如: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实际是揭穿帝国主义者侵略本性;表面请放心来瓜分,实际是揭穿坚决反抗侵略。以上是讽刺性反语,它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也有的反语能使人欢快,如“张大娘又嗔又喜地说:“这老东西,真是个冤家对头啊!不知道爱惜自己”。表面上称爱人是“老东、西冤家对头”实际上充满心爱与赞美之情。

  9、反复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 、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做连续反复。例如:

  沉默,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间隔反复

  同一具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做间隔反复。例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记念刘和珍君》)

  10、引用

  引用是采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谚语诗词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纪念刘和珍君》引用可以采用明引的方式—指明引话的出处:也可以采用暗引的方式—不指明引话的出处。如引原话必须要用引号,概述大意则可以不用引号。

  11、顶针

  顶真又叫联珠,是把前一语句的末尾部分作为后一语句的开头部分,这样一直连贯着说下去。例如: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12拈连

  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自然巧妙地连用于后一事物,使语气畅达,行文简洁明快。

  例如:织鱼网啊,织鱼网,织出一片好风光。

  13、对比

  对比又称对照,是相对比较,以更鲜明地说明问题。

  例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14、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例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恰当地使用设问,有时是为了强调自己的某种看法,有时是为了引起读者(听众)的注意,有时是为了自然引出下文。

  15、反问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例如:“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就是借疑问的形式,用很强的语气表达了: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

  什么情况用反问,要看表达的需要。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