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港澳高校报考指南 > 正文

内地生读港校喜忧参半 07状元大战能否再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12/14 11:39  广州日报大洋网

内地生读港校喜忧参半07状元大战能否再燃(图)
大量内地学生的到来,令香港高校更加多元化。(图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邱瑞贤 杜安娜)

  “由状元们领衔的内地生源大量涌入,对香港高等教育本身有着正面的冲击。”当我们结束在香港高校的状元探访之际,香港中文大学负责内地招生事务的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这样说。

  香港高校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历史,从1998年第一年无人问津、2002年香港政府号召高校主动扩招再到2006年的报名热、“抢

状元”,漫长的8年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我们通过内地状元的眼睛审视香港高等教育模式的“魔力”时,香港高校也同样通过涌入其中的内地学生,审视着这一条招生之路的前景,以及可能带来的长远效益。

  “从不被理解到今日的招生热潮,大家都是时候开始理性思考了。”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内地招生工作多年的朱力径博士说。新一年的高考冲刺即将开始,在可以预见的2007年报考香港高校持续热潮开启前夕,记者专访了香港三大名校负责内地招生的“当家人”,期望给各界提供一个更为理性全面的参考。

  漫步在香港多所高校的校园里,目前标准的普通话基本上可以“通行无阻”。

  从1998年的每年零星几个,到2002年的占每年招生总数的1%,2003年的4%,2004年的8%,再到2005年开始稳定下来的10%,进入香港校园的内地本科生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最近4年的时间,非本地生的数量总共增加了700多人。”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国际与中国内地学生及学术事务处处长谭嘉因说。而目前香港科技大学的本科生总数不过在5000多人,每年入学的本地新生恒定为1800人。据粗略统计,目前在香港高校就读的非本地生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占80%以上。

  现状:内地生源骤增带来冲击

  骤然增长的内地生源,给香港高校校园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语言。“从在内地招生意识的萌发,到目前内地学生的热捧,可以说是一次嬗变。这其中的悲与喜,苦和乐,恐怕不能简单说清楚。”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说,“这几年,在内地招生规模扩大,招生人数逐渐‘走高’,于学生、学校都是一件好事,但必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去积极面对。”

  “宿舍的安排很让我头疼。”谭嘉因坦言。目前学校的政策是照顾非本地生全部可以入住宿舍,而本地生就只能承诺“三年一宿”,也就是在3年的求学时间里学校只保证至少有一个学期可以在学校里住宿。

  由于香港高校多远离闹市区,加上香港的交通成本较高,目前在住宿的问题上,本地生群体中已经滋生不少怨言。“本地生认为不公平,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

  “我们正在向政府申请建设新学生宿舍,期望在2008年能投入使用,舒缓困境。”谭嘉因说。而香港中文大学的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则表示,学校建设的新学生宿舍有望在2009年建成,最低目标是“全校有50%以上的学生能住校”。

  办法:增加学费是权宜之计

  非本地生源的激增也在对办学成本提出挑战。据悉,近日数所香港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都酝酿在明年提高非本地生的学费。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内地学生及学生事务主任朱力径说,“要强调提高非本地生的学费,并不是针对内地学生。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补贴学生的培养成本。”据了解,一名香港本地学生一年的学费约为4.2万港元,政府每年补贴20万港元,用的是他们纳税人父母的钱。而内地学生不是香港纳税人,对他们的培养香港政府一直在贴钱。

  伴随着学费上调,港校表示也将会扩大奖学金发放力度。黄依倩说,港大将会增加非本地生的奖学金上限及名额,由今年只有48人,每年最多取得13万元,增至最多60人,每年最多取得14万元,以支付学费及生活费;香港科技大学奖学金发放力度则基本保持不变,今年共发放了约50个全额奖学金(6万-9万港元)给优秀的内地学生。

  印象:内地学生很勤奋

  早在1998年,黄依倩和朱力径就开始负责内地招生事务,他们对这个工作深有感情。对于这些内地孩子在香港的成长,他们看在眼里,至今和很多学生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

  “勤奋”是这些香港高校老师们说起内地生时必不可少的关键词,也许这源于内地生比本地生具有更多的危机意识。周陈文琬说,在今年入学的内地学生中有几位是状元,他们勤奋专注的特质给予其他学生非常正面的形象。

  四川状元周小天曾在交谈中告诉我们,内地生是长期“占据”学校

图书馆的团体,而且随着近两年进入香港高校求学内地生的增多,这个群体越来越勤奋,“师姐们就说我们比她们要更勤奋”。

  “勤奋,但是也相对比较胆小谨慎”,这是黄依倩对内地学生留下的整体印象。她表示,从多年来的观察发现,内地学生普遍都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在创造力和独立性上与本地学生相比有差距。尤其在独立性上,“内地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何况一入学就要面临来自多个方面的压力和冲击,有情绪表现的还好,我们更担心心理上还没有适应过来的学生。”

  依赖性还表现在内地生们在学校里的交往圈子上——由于语言、生活和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别,再加上人数越来越多,记者发现目前在香港高校里求学的内地生们更愿意自组“圈子”,而与本地学生的“圈子”相对疏离。高考状元周小天、孙贝贝、伍思睿都向记者坦言,她们和内地生们更谈得来,平时交往最多的也都是“老乡们”。

  隐忧:盲目“敲”开港校门

  不可否认,大量内地学生的到来,让香港高校的本科生组合更加多元化。但面对报考热潮,黄依倩等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有一个问题一直让人想不通。为什么内地学生清一色都报考港校的商学院?大家一窝蜂地去学习金融、管理,将来就业不担心会饱和?”黄依倩担忧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因为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口,大家普遍认为香港高校的商学院在世界上也算一流。在这里学习商学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能因此不管是否适合自己都一哄而上,对于其他的学科我们也不能忽视,比如说社会学、文学,其实香港高校里的这些学科也有相当深厚的人文功底,外界没有注意到。”

  “可能有些学生是‘迷恋’香港的就业率,想以此专业作为‘敲门砖’。虽然目前香港的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但现实总在变幻,谁能肯定四年之后情况没有变化呢?学校能教给学生的是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就业的‘保证书’。港校没有‘定心丸’吃。”周陈文琬分析说。

  按照我们从各所香港高校拿到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目前在香港就读的内地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良好,三所大学的内地毕业生在香港就业率都达到五成左右,约一成在内地就业,约两成在香港继续深造,约两成前往海外高校深造。随着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的进一步紧密,熟悉两地状况并有两地教育背景的内地毕业生将大有用武之地,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加以及就业市场的饱和,香港高校普遍认为须谨慎看待。

  教训:自由度越大越容易迷失

  黄依倩说,在她的印象当中,曾经有两个内地学生因为不适应香港高校的生活而退学。“到香港高校学习最需要的就是把握自由的能力。曾经有一名从内地一个小乡村考到香港大学的学生,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结果到了香港后发现电脑是个好东西,从此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最后不得不退学。”“这个孩子就这样荒废了”,谈起这个学生,黄依倩仍觉得很痛心。

  “香港的高校非常注重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如一个学生随时可以在求学过程中申请到国外做交换生,或者申请休学去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这种完全没有约束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反而会因此而迷失。”黄依倩说。

  “在香港高校读书的压力可以说非常大,我们科大就被学生称为‘压力的大学’”。朱力径说,香港高校在管理上给予学生的自由度相当大,又需要学生快速适应学习环境,“如果学生连续三学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分,他就失去了来年继续学习的权利,实际上每年都有被学校因为学习能力不够而劝退的肄业学生,不乏很多原来中学优秀的内地学生。”

  “香港的高校和内地的高校各有千秋,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如果一个适合在清华北大念书的学生,却‘迷信’香港,随意报考与自身素质要求不符合的香港高校,不顾自己的实际,我是很不赞同的。”黄依倩女士提醒,盲目“跟风”是很不理智的行为。

  对于目前自由的管理模式,港校也因为内地学生的增多,正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如在香港高校中,除了香港大学,其他的高校都是从第一年开始就自己通过增加一年“预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但香港大学则坚持第一年通过内地高校“委培”的模式,到大二年级之后再转到港校学习,以此更多地增加学生的求学经历和学习经验,有很多有益的成果。但这些模式的效果到底如何,目前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共识:明年不再集中关注状元

  2007年还会掀起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之间的“状元大战”吗?这是不少人在预计的问题。几乎每一所香港高校都明确表示,不会再集中关注状元了。在2006年因为“抢”状元而引起的纷扰喧嚣,多少让他们有点措手不及。“有香港高校因为这样而和内地高校闹得很不愉快。”一位招生负责人说。

  黄依倩坦言,她并不赞成社会舆论对“状元”特别是奖学金的过分关注,“外界一说到香港高校招生,就只关注给出了多少奖学金,但实际上这些奖学金只是为了保障内地学生在香港的求学生活。前几年曾经有了一位状元因为奖学金的问题跟我们讨价还价,竟表示看哪所学校出的奖学金多就去哪所,这样的状元我们不敢要。”

  “去年我们拒绝了10多位状元,今年拒绝了5位,是不是状元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未来各个行业的领袖,因此非常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逻辑能力、视野素质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否适合在我们这里读。”黄依倩告诉记者,这一点上她与内地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取得了良好共识。“很多人不知道,在今年我们招生前,北大还主动向我们推荐一位学生,说“这学生想去香港读书,要不要和他谈谈?我们看重的都是同一点——到底在哪里学习会更适合这个学生?”

  “不要低估了清华和北大的度量。港大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港大的新生现在都还放在内地委培。我们之间的关系坦诚而明白,大家都是为了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在努力。抢生源这个说法,实在是很伤和气。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让学生找到最适合他发展的地方。”

  黄依倩的平和态度似乎代表了香港高校的共识。周陈文琬说:“人才只有流动,没有流失。”而朱力径则说得更为诚挚:“新一年的招生工作开始了,我特别怕内地的学生和家长跟风,还是要更加理性,在报考之前尽可能地多了解,到底来香港读书是否适合自己。”(文/图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邱瑞贤 杜安娜)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900,000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


“高考”的相关新闻
北京2007年高考提前两个月报名 (2006-12-12)
高考状元赴香港求学3个月感受:压力不逊于高考 (2006-12-12)
母亲逼女儿放弃高考参加红楼梦选秀 (2006-12-11)
大学生就业困难回炉复读再次高考 (2006-12-11)
我省高考报名昨日开始 (2006-12-10)
清华大学出版社声明从未编写高考工具一书 (2006-12-09)
“港校”的相关新闻
港校高额奖学金“抢英才”的启示 (2006-04-17)
剑桥大学建校800周年 香港校友及富商筹款(图) (2006-04-07)
广东不少高材生流入港校 (2005-08-10)
赌球风入侵香港校园 全港逾二万中学生曾参赌 (2004-12-20)
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考察内地高等教育 (2004-11-19)
香港校长炮轰“排行榜” (2004-10-14)
“状元”的相关新闻
省科技致富十大女状元评出 我市杜小红入选 (2006-12-12)
高考状元赴香港求学3个月感受:压力不逊于高考 (2006-12-12)
新任团中央书记胡春华:当年以文科状元考上北大 (2006-12-07)
南京首位建筑业技术状元产生 并申办等级证书 (2006-11-24)
湖南新邵高考状元怒告虚假捐助 (2006-11-20)
银行编造捐助高考状元故事大力宣传成被告 (200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