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色专业与非特色:就业“冰火两重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14:50 中国青年报
记者:唐勇林 在每年数百万应届生求职大军中,有一群人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们所在的学校并不声名显赫甚至“名不见经传”,他们就读的专业也许大多数人闻所未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只被极少的一部分单位需要,然而,他们却能在别人四处奔波疲于求职甚至喊出“零工资就业”时,气定神闲地在若干待遇不菲的工作中做选择。 让他们如此底气十足的是,他们的专业“独树一帜,别人很难替代”。 2006年年底,有媒体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届毕业生校园专场招聘会上,发现了一个规律:气象相关专业的学生格外受欢迎。招聘会上,中国气象局等160余家单位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1800多个岗位。而该校当年的气象类相关专业毕业生仅有480人,用人岗位和毕业生人数之比为4∶1。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说,气象预报和环境状况越来越受到百姓关注,气象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2004年才从南京气象学院改为现名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则是“国内生源最多、种类最齐全的气象类院校”。该校的气象学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有人将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处境差别,称之为“毕业生求职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侧重,即便是综合性的名牌大学,可能也只是见长于若干个学科。如果你的分数够不上名牌大学的好专业,又有明确的专业兴趣,那么不妨退一步,到一般院校上一个有特色的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对考生这样建议。 特色专业“优”在哪儿 熊丙奇认为,虽然中国大学专业设置越来越强调就业导向,但专业数量激增的背后,是很多高校设置专业时表现得盲目、随意和跟风。“有的专业遍地开花,很多学校都有,但实力相差很大。” 而特色专业在不少高校纷纷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大力发展计算机、会计、法律、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的背景下,优势更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颇有研究的南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研究员郭必裕告诉记者,与那些“短平快”的热门专业相反,大多数具有特色的专业往往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专业力量较强,比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学校对这些专业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特色专业往往也是国家级或省部级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术风气比较浓郁,学术交流活动比较多。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毕业生,也往往更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社会声誉比较好。 此外,这些专业一般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在“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的当代社会,分布于本行业、系统内各个岗位的校友,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无形财富。 早年攻读这个专业的师兄师姐们,历经职场的考验,已经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为学校在专业或行业内赢得一定的声誉,为后来者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譬如创办于1936年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目前在北京市城建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岗位上,该校的毕业生占70%以上,其中有20%为工程项目经理。 再比如江南大学的发酵工程,郭必裕介绍,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的老总或者技术负责人都是从这里毕业的,每到用人时,总是习惯到母校来招聘,已经形成良性循环。 特色专业“特”在哪儿 所谓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一所高校在专业上区别于其他学校,有两种可能:“人无我有”,或者“人有我强”。 先看“人有我强”。事实上,这些专业往往也经历了“人无我有”阶段,虽然后来有其他高校跟进设立同样的专业,但是长期的积淀,师资和教学、科研经验的累积,让他们脱颖而出,短期内难以被超越。 譬如江苏的徐州医学院,虽然即便在江苏省内也算不得名校,却于1986年在国内率先创办麻醉学本科专业。长期的积淀,使得该系得以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课程要求、教学大纲,并总编了我国第一套麻醉学专业教材。这套教材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面向21世纪教材”,填补了我国麻醉学教材史上的空白。麻醉学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曾因明教授是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所主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另外一些专业,其特色则在于“人无我有”。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诞生了许多新兴产业,与此相关的新专业也应运而生。譬如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照明艺术”专业,上海大学新设的“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等。 相关阅读:《中国青年报2007年全国高校报考指南》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