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范文佳作二: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 14:19 新浪考试
[范文佳作] 和 湖北京山一中 丁晓嵩 时移世易,时间淹没了丝绸古道,荒芜了驿路石栈,冷落了黄金航线,却始终不能磨灭人们内心燃烧着的求“和”的欲望。 千年以来,“和”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一种美好的意象,它是举案齐眉的包容,是君臣有礼的敬重,是一方海阔天空的平静。文人士大夫莫不“以和为贵”,君主帝王莫不以“和”治国。 殊不知,我们一直被“和”的表象欺骗着。 春秋战国,君臣相坐而论道,亲切赤诚。至汉代,严苛的等级制建立,君王上坐,群臣被严罚监督着,不敢有丝毫越礼,但至少还有个座位。及至明朝,对人性的压抑到了极致,封建礼教控制的朝堂沉闷无声,再无人敢响起不和之音。的确,从春秋无义战,走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的社会愈发文明,也愈发“和”了。但,这真的是和吗?这实际上蕴藏了海阔天空下的一派暗浪汹涌。“和”不是人性的夭亡与个性的磨灭,这种严苛压制出的“和”的表面必不长久,必将覆灭。其实,人们千百年的求“和”正暗示了千百年的求和而不能。无尽对“和”的渴望则正是无尽“和”的障碍。 畸形的“和”压制下,我们的文化自孔孟之后再没出过一个思想家。一个道路以目的社会怎能称之为和,一种片刻的平静又是多么的肤浅。 “将相和”自古为人称道。因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所显示的大度胸襟,人们奉此为“和”的经典。高山流水所体现的“和”更是张潮所言的“天下得一人知己,可以无恨”的蹁跹气宇。真正的和其实是《国语》所言的“和实生物”那层涵义。不因一物的崛起而剥夺他物生存发展的权利,相反,万事万物和谐相融才能真正的共享繁荣,生生不息。自然、社会、宇宙本就是多样的,同时也是“和”的。那是一种春秋思想百家争鸣般的思想盛宴,人的力量,在那刻变得明智。 许多人认为,儒家与道家是对立的。可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大“和”。儒家思想推崇那种脚踏实地的深沉厚重,而道家思想传递着一种天高任鸟飞的灵动飘逸。只有儒家,那便缺了些灵性逍遥,只有道家那便少了点踏实稳重,广袤土地与自由天空的相生相克,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和”。“和”本就是大气,达观的。 以豁达心胸屹立于天地之间,便能体会“和”——这天地之精灵的真谛。 [亮点透析] 这篇议论性散文拟题精彩,醒人耳目,凸显了主旨。行文上,作者紧紧围绕“点燃生命之火的浩然正气”这一中心,结合典型事例抒写感受和认识。文笔优美无疑是本文最大的特点。骈散句式的灵活结合,名言警句的精当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显示了作者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全篇富于文采,一气呵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