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福建“新高考”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 14:47   海峡导报

  备受关注的福建省2009年新高考方案出台了。明年是我省普通高中新课改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面对“新高考”,如何帮助孩子快速适应进入状态?

  家长讲述

  赵女士(新高三学生家长)

  进入高三,儿子没有紧迫感

  “旧高考”谢幕了,明年实行课改“新高考”,我们家小子就赶上了这趟 “首班车”。这个暑假,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三周的集体辅导。尽管每天早出晚归,但我一直觉得儿子没有一点紧迫感,根本就没有进入高三的学习状态。

  高一,儿子如愿进了现在这所不错的学校,但他总觉得时间还早,到时努力还来得及,因此,儿子把不少精力花在玩乐上,上网聊天游戏,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也草草了事,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高二文理分科后,也许是受到周围几个想读书的同学的影响,儿子用功了不少,作业也能认真完成了,花在上网聊天上的时间少了。高二期末考,儿子在年段还进步了100多名,这让我多少觉得欣慰。

  集体辅导明天就结束,我担心儿子底子薄,还有不少问题没弄懂,我希望儿子这个暑假能继续补一些缺漏,以免下个学期到了新高三跟不上趟。但是,也有朋友建议不要让学习 “侵占”孩子的整个暑假。但此时不补,又更待何时呢?

  另外,我更加担心的是,由于儿子是参加“新高考”的第一届毕业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不铆足劲,孩子怎能适应新高三的学习生活?面对明年的“新高考”,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快速适应?

  名师点评

  方案平稳,过度担心没必要

  刘卫平(厦门集美中学校长、省高考改革课题专家组成员)

  高考新方案比较保守,也比较稳妥,因此,考生和家长都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况且,有好几个省走在福建省的前面,经验可以借鉴参考。研究高考趋势、走向是必要的,但只要按学校规划、教学进度进行复习考试,就不会存在大问题。今后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形势发展变化。

  “新高考”的亮点在于考生可以选择性做题,这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是好事,虽然卷面加长,审题时间可能变得更长一些。有人考虑是否要加大做题量,其实不然,做一题有一题的心得,关键是能举一反三。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

  明年“新高考”加大能力、思维的考查力度,但难度系数有可能降低,特别是综合科和英语科,重点要把握基本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新高考”难度大不大、能不能适应,都不必过虑。值得注意的是,“新高考”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进入高三并不意味着学习是惟一。学校、社会活动也应该参加,更不能放弃道德素养、运动健康等。另外,会考比较简单,但不重视也不是妥当的,而比较好的会考等级对今后升入重点大学无疑有帮助。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对学生的影响有限。

  “新高考”题会越来越活,与生活紧密联系,加大开放力度,不言而喻,死读书行不通了。

  提前准备,心态行动早调整

  张咏(厦门科技中学副校长)

  家长担心孩子没有状态、无法适应“新高考”的心理是正常的。而帮助孩子快速适应新高三需要多层面的努力:学校、老师、学生。

  新课改已进行了一段时间,接下去各校都会全方位部署高中新课程新方案,下学期一开学就会向学生宣传“高考新方案”,包括怎么考、考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等内容。

  尽管高考新方案已经出台,但目前各科目考试样题都没有出来,考试说明也还没有下来,因此,老师也需要摸索。按照方案要求,试卷突出能力测试,不单考查知识,还有方法,注重知识迁移。由于新课程配套的练习较少,复习的材料有限,老师和学生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应对“新高考”。

  如果从下学期开始进入高三,学生大约有9个月的复习时间;而如果从高二暑假就进入高三,复习的时间就更为从容。也许很多学生是不经意走过了高一和高二的,但是,高三不同了。如何顺利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梦想?关键是要有一种心态,快速适应高三的良好心态。而孩子紧迫感不够和学习习惯也是有关系的,家长在心理和行动上都要帮助孩子做好调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福建 高考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