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培养目标中理性见解缺失
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
为什么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呢?当然,我们可以用西方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来解释。但这种解释并不有力,因为即使像新加坡这样受到大中华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考作文题也是以理性的议论为纲的。“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全球变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网上有人称赞这样的考题:“对比我国2008年高考试题,感到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这12道题其实分别包括政治、科学、艺术、人文和社会几大类,每类两道题左右。”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的理性见解。
也许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我国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有利必有弊,其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新加坡方面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胡适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这样巨大的缺失长期存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并不是完全没有看到,而是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有一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用了韩非子的“智子疑邻”为题干。同样的墙壁倒塌,同样的可能有小偷的警告,由于对儿子和邻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引发了相反的判断。这样的题目引起一些中学特级教师的反对,说是“脱离学生实际”。其实,说到高中生的“实际”,首先,他们的理性思维在数、理、化课程上已经训练得相当精深,许多对成人都有难度的原理和习题,合格的高中生对付起来得心应手。其次,高考是为大学选拔人才的,高校课程绝大部分是系统的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别无选择的途径就是去适应大学的这种“实际”。对于命题者来说更为紧迫的“实际”是,在高考命题方面不应该闭关自守。如果以批判性思维来衡量,湖南卷作文题中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阐释就有可质疑之处:“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这样的论断无疑有一定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这种所谓的道理是片面的。事实上,“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早春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草色常是远看则无,近察则有。俗语说,远看一朵花,近看一个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安石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为是远看,就看走了眼,把梅花看成是雪花。如果没有香气的提示,就弄错了。这样的错误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富有审美的情感价值,可是没有理性价值。“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这样的说法比较片面,因为有时把握事物就不能远离,显微镜的功能就是彻底近观。
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年全国大部分作文题都有可商榷的余地,以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水平最高的上海卷为例:“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为文。”这是从主体性的极端走另一主体性的极端,光从“他们”的眼光看事物,不顾“我们”的感觉如何,不见得比光从“我们”的角度看好多少。这个道理,不管是在外交上,还是在商务谈判中都是不言而喻的。从哲学上来说,解决此等问题的法门乃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即“主体间性”。最后,笔者还想对今年四川省的作文题“坚强”提几个问题:首先,“坚强”是个人的坚强还是民族的坚强?其次,救灾既是精神,也是科学,单纯的精神力量足够吗?最后,人在自然力面前是强大的还是脆弱的?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所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命题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可能只是芥豆之微。但是,于一粒沙中可以见世界,一滴水中可以看大海。从命题的分析中,是不是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方面的缺失?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