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招取消“一考定终身”真能百弊俱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1日 13:05   新华网

  新华每日电讯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近日称,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近年来,呼唤改革高考制度的声音不绝于耳。改变“一考定终身”应是改革趋势。然而从舆论反应看,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没有让人欢呼雀跃,这说明高考改革如果仅仅停留在考录方式的层面或许是不够的。

  “一考定终身”弊端显而易见

  通常所说的“一考定终身”,是指根据高考学生的各科高考分数来决定其能上哪所高校的人才选拔模式。

  当一次高考居然将决定一名学生的命运和未来时,本不该由高考独自承担的职责却非要硬性地强加于高考之上,如此“难以承受之重”当然难免令高考过度负重而变得畸形。《江南时报》说,“一考定终身”的最大弊端在于,它作为一个人才选拔的风向标与指挥棒,仅仅对学生高考成绩作出硬性规定,却不对学生综合素质作出要求和考量。“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破除“一考定终身”,让学生不再死读书,引导学生培养安身立命的实践意识与动手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仰望星空”的责任感,是教育的精义所在。《信息时报》指出,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太大,有时并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而且,考生的能力也不是一场考试就可以完全体现的。因此,在考试中加入其他的衡量指标就显得非常必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是一种趋势。

  警惕为寻租开方便之门

  不过,假如认为高考只要改变“一考定终身”便百弊俱除,显然过于乐观。

  假如新增的学业水平测试,不过是把学生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纳入其中的话,其实不过是把一次性高考变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高考罢了。《江南时报》说,对于学生而言,原本只需经历一次的高考痛苦却被分身为无数次高考折磨时,与其说是降低了压力,倒不如说是增多了磨难。

  学业水平测试大家都懂,而“综合评价”的“学问”就大了。《工人日报》说,怎样建立一个公平的衡量评价体系本身就是难题。一旦权力下放,让地方和学校拥有更多自主权,肯定为少数人寻租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即使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千辛万苦将全国可以具体操作的综合测评体系建立起来,并建立了严格的监管和惩处机制,那操作起来也不是像高考试卷那么简单,又靠什么监督各学校能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执行到位呢?

  其次,以目前新课改推进状况看,综合评价从技术上来说也不容易实现。《北京青年报》说,好多一线老师反映,对学生考核的方法不尽合理,理想主义的设计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好多学生表示,原先他们只需要学习跟高考有关的课程,现在是哪一门功课都不能松劲,“综合评价”没有给他们减负,反倒使他们不堪重负。

  除此之外,学业水平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新招录方式,还可能会让两个学生群体沦为“相对弱者”。《今日早报》说,首先是农村学生群体,基于教育条件限制下的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不高的现状,新招录方式纳入“综合评价”的要求,可能会使更多农村学生在与城市学生的升学竞争中败北。而新招录方式中对学生“综合评价”的认定与评判,也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往严重里说,它其实留下了较大的寻租空间。在这样的“想象”下,平民家庭出身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新招录方式下的第二个“相对弱者”。

  守护公平,改革才能成功

  “一考定终身”,可以说出一万个弊端,但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公平。

  改变“一考定终身”,前提必须是保证公平。正如《今日早报》提醒,新招录方式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预期的“正义”,而不能以新的不公平来替代原有的不公,以致形成变革怪圈。

  为守护公平,需要相关的配套改革。《城市晚报》说,由于高考本身牵涉极广,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抓其一点不及其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单兵突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有可能制造出更大的问题。《华商晨报》说,教育部门应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为改革契机,进行一揽子改革措施的设计,包括建立新的对于学校、教师的独立考评体系以及设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查处机制,确保参加高考的学生能够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与此同时,改变“一考定终身”模式,还应在基础教育考试体系中增加素质评定和综合测评的内容,从基础抓起,引导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让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逐步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记者渠宏卿、张晓宁)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