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度法科毕业生就业报告(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3日 19:22   《方圆法治》杂志
2009年度法科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年度法科毕业生就业报告

  绝地突围

  09年度法科毕业生就业报告

  在大众眼中,法科生接受着统一的法学教育、学习相同的法律知识和思维方法,是无形的法律人群体,他们应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精英阶层,要向全世界宣扬“像法律人一样思考”的理性思维方式。然而,在就业形势越来越残酷的今天,中国未来的法律人或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焦虑。选择怎样的工作,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站稳脚步秉承信仰,并最终实现理想,才是摆在法科毕业生面前的迫切问题。

  法科生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

  □文/本刊记者 张羽

  6月10日,麦可思公司发布了由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这本号称就业蓝皮书的报告让诸多媒体得出了一个结论:法学是目前高校中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

  尤记2003年,西南政法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贺卫方、柯汉民、李玫、霍宪丹……从学界到政界,一个个闪耀的名字让78级西政毕业生成为法学界的神话。

  过去的三十年间,法学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增长了200倍。但似乎是一瞬间,法学从显学走向没落。

  一份报告引发的争议

  “我们不希望媒体用数字进行就业问题的大肆炒作。”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对记者说。在他看来,一项针对某大学的就业率、薪金水平等进行的测试,却完全不通过学校方面,其可信度大为降低。

  解廷民的怀疑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采样是如何进行的?比例有多少?来源是哪里?”二是“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有的是211重点高校,有的是普通本科,有的是大中专,怎么能一概而论?这种一概而论的数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三是这里面的“法学该怎么理解?如果是国家一级学科的法学,那么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学科,它们的低就业率也可能拉低整体就业水平”。

  事实上,麦可思公司作为一家独立第三方机构,就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做调查、公布数据已经是第三年。2008年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接受本刊访问时,曾斩钉截铁地向记者保证数据相比各高校的统计数据而言更具客观性。

  不仅仅是学校方对社会各种大学排行榜和就业率评测的反感。对于各个高校而言,其每年最终公布的就业率也经常遭受来自社会的质疑,甚至不同高校之间互相攻击。

  形势与数据

  不管在就业率问题上采用何方提供的数据,就业难确实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6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说,6、7、8三个月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到8月底,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这个水平,与往年相比还是一个较高要求。根据教育部去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到75%之间。

  事实上,就大的就业环境而言,今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最大的背景包括经济与体制两个层面。前者由于众所周知的经济危机,带来了社会职位需求量的剧减和普遍薪资水平的降低。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本科,没有人敢于忽略形势的“严峻”。

  后者则是去年两会启动的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从原来的教育部划归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该说,人保部门分管着全国所有的职位需求与就业,比教育部指挥就业更加具有优势。“体制更顺畅了,对我们就业工作其实有很大帮助。”解廷民指出。

  而西南政法大学的肖丹老师也向记者指出:“今年的就业形势看似严峻,其实有很多机遇,特别是对法科毕业生而言。”

  她从微观上指出了两点:一方面是由于司法机关的案件数量增加、依法治国需要懂得政策法规的人才,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法学专业的需求量都排在第一。企业方面,虽然金融危机使一些企业降低了用人需求,但据我们了解,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这些都是法科毕业生的就业机遇。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积极提供促进就业的机会,比如大学生村官、西部人才计划、鼓励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等。自主创业的问题是,国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初衷是好的,但人的精力有限,创业非常艰难,需要大量的投入,学生可能就把学习忽略了,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中国政法大学“2009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上通报的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6月8日,2009届该校毕业生3167人,其中本科生2034人,研究生1133人。本科生中约有一半的人选择了升学、读双学士或出国等方式继续深造,加上就业工作人数,就业率达到70%。“这个数字甚至比我们去年同期还要高上一两个百分点,你说今年就业形势好还是不好?”当记者要求解廷民来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年的就业形势时,解廷民如是说。

  “这个数据绝对是最真实的,且仅指已经签署了三方协议的。其他包括那些已经经过公务员笔试、面试、政审、体检已经进入公示阶段的,都没有计算在内。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省市的公务员招考没有结束,包括大学生村官项目、大学生入伍等还没有包括在内,这些都是对法科生来讲很重要的就业去向。”

  归责与期望值

  近些年来,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专注的问题。无论是“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是“西政学生卖糖葫芦”,种种新闻媒体夸张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法学教育的忧思与考量。而归责的原因也五花八门:

  一是怪扩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法治蓝皮书》指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30年来增长了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如此大量扩招自然供大于需,找不到工作也算正常。

  “实际上我们学校自从2000年以后就没有扩招,所以今年找工作的人数与前两年是相同的。”解廷民解释。

  二是怪司考。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制度,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前进脚步。特别是之前,毕业之后才有考试资格的法科学生若想从事律师或司法官等职业,不得不花费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准备资格考试,这自然在客观上延长了就业期。

  或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司法部出台政策从去年开始允许在校的大三生参加考试,但也使司考率成为就业率之外的又一层紧箍咒。西南政法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其研究生部毕业的1273人中有870人通过了司法考试。而解廷民则更骄傲地说:“虽然没有确切统计数据,但据说我们去年本科生有500人通过司法考试,研究生的通过比例可以达到90%。”

  三怪专业。如蔺存宝律师针对麦可思公布的数据在博客上质疑:“法学怎么可能就业这么难呢?法院、检察、公安、高校、科研院所、司法局、税务……可以说,一府两院及其地方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多数部门,都少不了法学专业人才。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本来该由法学专业人才干的活,被其他的替代了呢?法学专业有这样的广泛的就业空间,同样就有这样广泛的被替代的可能性。”

  四怪教育。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只是根据传统着眼于培养在法律职业部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而没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着眼于更为宏观的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

  在众多原因之中,媒体还更多地渲染了期望值过高这个因素。不少媒体认为法科学生毕业后对薪资、社会地位的要求都过高。然而,在解廷民看来,过分强调降低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并不合适。

  “期望值的高低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即便是一个大学的校长,你让他整天让自己的学生降低求职标准,那么那部分特别突出的尖子生怎么办呢?降低要求又何谈创建一流大学呢?所以,这就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准确说不是降低,而是恰当定位。”

  法科毕业生要像小马一样过河

  从记者在了解情况过程中接触的法科毕业生来看,能够就业并且对自己就业满意者,多数都是“恰当定位”的同学。

  在北京市法院系统招收名单公示的第一天,解廷民就接到法院方面的电话,说一天下来就有十个你们学校的人打电话通知不跟我们签合同了。“他们肯定是有了更好的选择,你说这找工作算难还是不难?”据了解,北京市法院系统今年公开招考634人,公示名单中中国政法大学占了297人,占到了47%。而2008年西南政法大学就业情况的行业分布中,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高达41.5%。

  众所周知,为了缓解就业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势之下,公开招聘公务员已经成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之一。“这对于我们来说,反倒是个好消息。”解廷民和肖丹都这么认为。

  经济危机对于法科毕业生来说,真正的难处来自于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一位张姓同学在大学期间一直期望进入大型律所做非诉业务,但她最终选择了海淀法院。“今年律所招聘的太少了,经济形势不好,还是法院稳定一些。”今年的就业形势,改变了相当一部人的就业观。

  除了稳定派之外,依然不乏勇于进取的一群人。“今年昌平区做了一个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免费提供注册场地并提供税收优惠等。据我所知,我们学校有一个同学已经准备注册,跟人合作开发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软件。”解廷民介绍。对于一直呼吁法科学生没有创业优势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跨交叉发展结合的思路。

  长期从事高校就业工作的解廷民,喜欢用小学课本中广泛流传的“小马过河”的故事来形容怎么找工作。同样找工作,每个法科毕业生都不能仅仅去听就业形势如何如何,真正知道水深水浅还要去体验和实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